|
《童趣》教学设计
|
《童趣》教学设计 山东省淄博市高新区四宝山中学 成兆国 【设计思路】 《童趣》一文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后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且篇幅相对较长,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所以在教学设计上重在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感受本文作者童年之趣,不让学生探究过难、过深的问题,就不至于让学生对文言文产生畏惧心理,从而让学生对文言文简洁典雅的特点产生好感,为今后学习文言文奠定良好的学习基础。 整节课的教学过程分:激趣──读趣──探趣──品趣──找趣──创趣六个环节,一“ 趣”串珠,思路清晰。既注重 了基础知识的落实与文言文的诵读训练,又给学生充分的想象和创造空间,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了他们学会创造的能力。 【教学方法】 1、诵读发:重视朗读和背诵。要求做到准确、流利、有感情,在诵读的过程中疏通字句,梳理层次,加深理解,习得语感,培养能力。这种方法是最基础的也是最重要的。 2、主动参与,合作探究法: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难点问题可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以四人为一小组较合适),合作解决,让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与同学交流,与老师交流,老师适当引导、点拨和评价。 【学法指导】 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只要用心学,并不难学。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丰富我们的语言。学好文言文要注意熟读、领悟、积累。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 能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文言文阅读要注意语气、节奏、速度和情感等问题。 ⑵ 疏通文句,把握文章内容。 2、过程与方法: ⑴ 过程:六大环节为:导入(激趣)──朗读(读趣)──翻译(探趣)──研读(品趣)──练习(找趣)──拓展(创趣) ⑵ 方法:运用“诵读法”和“主动参与、合作探究法”,教师授之以法,学生得其法,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自己去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一种平常的景象或事物,通过想象和联想,会变得美丽而又奇特,从中可以获得许多“物外之趣”。作者明察秋毫的观察力,和那颗鲜活生动、充满奇思异想的童心,使这篇文章洋溢着新奇烂漫的童趣,向作者学习借助观察和想象,寻找生活乐趣,做一个有情趣的人。 【课前准备】 1、朗读课文多遍,做到读正确、读流畅。 2、看看课文下的注释,了解作者,能结合注释试着翻译课文,画出文中不理解的地方自己查工具书找出答案,查工具书仍找不到答案的等到课上和同学老师一块解决。(可设置“质疑卡”“疑难卡”交给老师,老师选择典型性问题在课上提出与同学一起探究)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室、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教师有感情地朗诵一首诗《童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可边朗诵,边出示幻灯片,让学生边听边看边理解) 童年 童年,是我们人生旅程中极其美好的一段时光。 童年是一支清亮的歌; 童年是一首纯真的诗; 童年是一颗晶莹的露珠; 童年是一朵含苞欲放的花; 童年是一只飞向憧憬的小鸟; 童年是一颗闪烁不定的星星 …… 今天我们要学的《童趣》就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 二、朗读(读趣) 1、学生自由大声地读课文。 2、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正音: 童稚 zhì 藐 miǎo 小 鹤唳 lì 云端 凹凸 āo tū 土砾 lì 沟壑 hè 怡 yí 然 3、教师提示、正确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 明确:文言文朗读要根据句意停顿,不要读破句子。 ⑴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⑵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⑶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⑷ 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⑸ 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也。 4、老师范读,生体会朗读的情感与语调: 明确:文言文阅读要注意语气、节奏、速度和情感等问题。本文应该以一个老人回忆往事的那种恬淡、悠然,但又饱含愉悦的情感来读。 5、指名朗读。 6、布置学生再读,边读边体味情感。 三、翻译(探趣) 1、学生分组合作,用现代文翻译课文,教师走下讲台指点。 2、指名翻译,意思合理就加以鼓励。 3、分小组创造性翻译课文。 (目的: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 (出示幻灯片) 从下列三种假设的情景中任选一种:创造性翻译课文 ⑴ 假如这些事是你亲身经历,你在翻译中需加进你自己的感受。 ⑵ 假如你是童年沈复的朋友,要求你以“童年的伙伴”为题创造性地翻译课文。 ⑶ 假如你是沈复的师长(父亲、母亲、老师),请以“儿子(学生)的傻事”为题,创造性地 翻译课文。 四、研读(品趣) 1、教师提出问题:作者记叙了儿时哪几件“物外之趣”? ⑴ 观察蚊飞的乐趣。 ⑵ 把草、虫、土砾拟作森林、野兽、丘壑。 ⑶ 惩治虾蟆,为小虫打抱不平。 (这一步要让中下生有发言的机会,教师要给予鼓励和指导,让学生敢说、乐说。) 2、教师设计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解决: ⑴ 作者所说的“物外之趣”指什么?这种物外之趣是怎么产生的?(让学生各抒己见) 引导理解:指根据事物的特点,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本身特性的新事物,从中得到的乐趣。这种“物外之趣”是借助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创造出来的。 教师小结:一种平常的景象或事物,通过想象和联想,会变得美丽而又奇特,从中可以获得许多“物外之趣”。作者明察秋毫的观察力,和那颗鲜活生动、充满奇思异想的童心,使这篇文章洋溢着新奇烂漫的童趣。所以说,观察是写作起步的基础,联想是文章飞翔的翅膀。 ⑵ 品味语言特点,自由发言后,教师小结:作者以生动的笔调,简洁的语言,充分展开联想与想像,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进行描写,并通过“怡然称快”“怡然自得”“呀然惊恐”等语句表明自己的心理活动,写出了一种“物外之趣”。 3、学生疑难问题解答、质疑(学生疑难卡和质疑卡上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可提出来让全班同学讨论): 可小组互相解答,解答不了的全班商讨,教师与学生一起探究。如学生可能会提问:癞蛤蟆已捉在手,作者打了它几十鞭子,它竟没有死,为什么?“我”为小虫抱不平,对癞蛤蟆为什么只是“驱之别院”,而不是将其处死?童年的作者不是真要将癞蛤蟆打死,说明他心中是热爱小动物的。(答案不求一致,学生言之成理,能自圆其说即可。) 五、练习(找趣) 1、请同学们边读边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寻找梳理文中字词: ⑴ 找出文中义同字不同的字。 ⑵ 找出文中字同义不同的字。 ⑶ 找出文中的通假字(简单讲解什么是通假字)。 ⑷ 找出文中的成语。 2、学生分类寻找、整理: 整理内容大致如下。 义同字不同的字:察──观──视──见 唳──鸣 素──白 字同义不同的字:观 昂首观之 (看) 作青云鹤观 (景象、景观) 察 明察秋毫 (看到、看清) 必细察其纹理 (观察) 神 定神细视 (精神、注意力) 神游其中 (感受、想象) 时 余忆童稚时 (时候) 故时有物外之趣 (经常) 成语:明察秋毫 庞然大物 怡然自得 通假字:项为之强 “强”通“僵”。 六、拓展(创趣) 请同学们回忆自己的童年,有这类趣事么?如有的话,告诉我们大家,我们都来分享你的乐趣。 (教师可说自己小时侯的趣事:过家家,视布娃娃为孩子、骑小板凳想象为骑马开火车等) 学生互相说,指名说。 七、总结 童年的确是一朵七色花,它充满阳光、充满诗意、充满幻想、充满希冀。童年给我们每个人都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祝愿大家在初中阶段善于寻找、体味更多的乐趣,让你的青少年时期过得比童年还要美好。 八、课后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检测学习效果。 建议:本课内容较多,也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为两课时完成。 ..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童趣,沈复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童趣》教学设计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童趣》教学设计 |
下一篇文章: 《童趣》教学设计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