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囚绿记》教学杂谈
|
《囚绿记》教学杂谈 【天津市第二中学 牛红娜】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比如说,散文家陆蠡的《囚绿记》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我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突出的就是一个字──“读”。 首先,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教师用优美的音乐作背景,用饱含深情的朗读来给课堂营造出美的氛围,创设出美的情境,也为后面学生的自主朗读做出示范。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带着学习任务来欣赏。在这个环节结束之后,应该能够将本文的感情线索梳理出来。这其实就是整体感知环节。 然后,学生自己默读,速读,筛选出描写景物特征的语句和揭示景物象征意义的语句。通过这样的梳理,学生可以迅速的把握状物类散文托物言志的写作特点,体会情与景的有机融合,体会“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含义。这个环节仍旧属于整体感知,但是,较之上个环节,目的性更强,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也细致深入了一点,为下面的自主品读环节做一个铺垫。 接下来,到了最关键的环节──自主品读。最重要的不是学习的结果,而是学习的过程;最重要的不是知识的结论,而是品味思考的求知行为。因此,在这一环节当中,我让学生来通过朗读来传达出他们对作品的品味和理解。因为只有当学生对文章有了较好的理解和把握之后,才能用想象展开内心的视角,身临其境,体其味,缘其情,然后才能渲染语音表情,化声音为形象,把握其情感的起伏,“怒而如潮”,“疾而如驰”,“舒而如云”,以语流的起伏跌宕在听者的心壁上引起同振共鸣,从而实现朗读的艺术效果。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亲身实践,全心投入,互相评价,互相指正,甚至可以激烈地争论辩护。在思想的碰撞中,完成对文本的深层理解。 教师引导学生前进而不牵着学生走,严格要求学生而不压抑学生,开导学生而不和盘托出。教师在这里所起的作用,是一个导读者,是一个先驱者,引领着学生在语文的园地中尽情徜徉,而其中的美是要学生自己去发现的。有的人采到了牡丹,有的人采到了芍药,有的人扑到了蝴蝶,而有的人只是闻一闻花香……而不管怎样,只要他们有所收获就足够了。 【夏回族自治州银川市第九中学 王 萍】 〖情感体验永远是阅读教学的主旋律〗 近日听了一堂公开课,讲授的内容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所选陆蠡的散文《囚绿记》,课堂结构可分为两大块,第一块是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赏析:教师引导学生理清了文章的思路,找出了能够体现作者情感的句子,然后抓住写作特点,根据文章中的背景提示,归纳出了文章的主旨──借长春藤(绿)歌颂具有不屈精神的人。第二块是写作训练,要求学生学习本文的写法,写一个200字左右的片断,要能够写出景物的特点,并且有所寓意,这时离下课只有12课分钟,在下课前只有一位同学进行了展示。 应该说,这堂课的设计思路充分体现了“学练结合”、“学以致用”的思想,而且整堂课学生都在积极思考、练习,教师的引导也是环环相扣,层层深入,非常符合新课标要求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这种课堂教学模式在近年来的公开课、优质课堂上屡见不鲜。但是,从课堂效果来看,只少,第二个环节“写作训练”部分并没有达到预期目的,下课前只有一位同学完成进行了展示,没有第二个同学进行交流,学生究竟掌握到什么程度,我们不得而知。其次,《囚绿记》是一篇散文,是一篇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散文,课堂上我们没有听到对精彩的景物描写的诵读与品味,我们没有强烈地感受到那种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我们没有深刻体会到作者曾经的苦闷与对光明的追求,而这些,我以为,正是文章的精华所在。 语文课究竟应该怎么上?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是什么?“学练结合”究竟应该如何体现?阅读教学一定要当堂进行“写作训练”吗?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规定:“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很强的实践性。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 前苏联教学论专家斯卡特金曾指出:“我们建立了很合理的、很有逻辑性的教学过程,但它给积极情感的食粮很少,因而引起了很多学生的苦恼、恐惧和别的消极感受,阻止他们全力以赴地学习。”教学的非情感化是传统教学的一大缺陷。 《读者》上有一段利·巴恩格利亚先生写的话:“我们整天在干些什么?我们如此忙于传授知识。如果我们没有教莉亚妮任何她真正需要的东西,譬如:如何快乐地生活着,如何有个人价值感和自尊心,而单教给她如何读书、写作、算题,这又有什么用呢?”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它意味着我们要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回到刚才那堂课,《囚绿记》写在芦沟桥事变发生的1937年,作者借写长春藤的向往光明,不屈服于束缚,歌颂了我们民族面对外来侵略坚强不屈的精神,正是因为这种伟大的精神,作者笔下的长春藤才“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着原来的方向。”当我们细细品读这些描写的时候,我们的心灵会震撼,我们情绪会被感染,我们由此会产生许多联想,在这样的情感体验中,学生的思想感情会得到升华。有了丰富的思想情感,他怎能不会触景生情呢?这时候再进行写作技巧的指导,就水到渠成了。 【湖南省郴州市北湖区南溪乡中心学校 何四清】 〖关于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思考·采取有效策略促进学生个性化阅读〗 由于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因此在阅读实践中必然产生一些新的“生成性问题”。面对生成性问题,教师不能采取逃避态度,对学生“生成问题”不予理睬,不能用标准化答案予以压制,更不能因为学生的回答与教材中心意义不一致而视为干扰因素加以拒绝或打击。教师在这个时候要有敏捷的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迅速采取有效教学策略进行引导和匡扶。学生在阅读中,有时候会出现他们自己意识不到的、朦胧的,但非常有价值的思想火花,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个亮点加以放大,由此生成新的教学目标。例如我在教《囚绿记》一课时,在讨论中,有个学生提出:“这篇课文讲的是如何对待爱情的问题。”他说这篇文章的含义与“爱情就像捧沙子,抓得越紧,失去的越多”是一个道理。对这一突如其来的新问题,幸亏我在备课时参看了作者陆蠡的《(囚绿记)序》,我自己也曾有过相同的认识。于是我把学生的这一思想亮点放大,肯定了学生的观点,可以理解为感情与理智的冲突。因为我所教的是九年级的学生,可以讨论一下感情与理智的问题了,于是我说:“你们每个人今后都会碰到感情问题,怎样处理感情中的矛盾,这篇课文已经告诉了你们,下课后,可以到我办公室去拿《(囚绿记)序》读一读,可能会有更多的收获。”由此,我感到,阅读既要领会作者的原用意,还原作品的原貌,又要不受作者创作的意图的束缚,不受既定结论的影响,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见仁见智,多几分见解,多几种收获。 【广东省清远市清新县第一中学 廖惠燕】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 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王国维说:“景非独为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认识上的需要,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始终处在情绪高涨、兴趣浓厚、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之中,而要达到这种状态,教师必须根据课文的主题,借助音乐,运用录像、课件等科技手段,创设某种情境,做到“以境育情”。比如我在教《囚绿记》时,采用了图画再现美、音乐渲染美的方法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到美的具体形象。图中蔚蓝的天空、棉絮似的白云、明镜般的湖水、弯弯的杨柳、田田的荷叶,构成了一幅优美的西湖图画。那柔和的色彩、栩栩如生的场景,无不充满诗情画意,让人赏心悦目。同时播放音乐,让学生们在轻快的古筝独奏、高山流水声中看画面,想象自己来到画中,成了画中的一员。同学们情绪高涨,争着发言。显然,学生好像身临其境,充分感受到自然之美,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油然而生,同时他们的观察、想象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巴金,囚绿记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囚绿记》教学杂谈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故都的秋》说课设计 |
下一篇文章: 《囚绿记》课文导入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