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囚绿记 (说课稿)
|
囚绿记 (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本篇课文是第一单元散文单元的一篇自读文章,语言简练,篇幅短小,非常适合学生自学完成。它属记叙文,偏重于记述囚绿的过程,突出绿的形象。因而教授《囚绿记》要进行绿的形象分析,看作者到底给我们描绘出怎样的一种绿。 文章开篇介绍梁启超,结尾点明社会背景,加深了绿的含义,中间按囚绿的先后顺序进行叙述,还穿插了自己的感受和评论。结构层次清晰,语言简练又蕴含深意,这些都可作为教学的内容,设计小问题,加以了解和体会。 2. 教学目标: ⑴知识和能力目标: ①了解本文写作的背景及作家的思想品格; ②把握文脉,理清文章思路,掌握本文新奇精巧的结构特点; ③掌握“绿”的品格和特点及深层内容; ④理解作者对于“绿”的情感变化; ⑤学习本文“物我观照”“含蓄蕴藉”的写作特点; ⑥理解关键词句的深刻内涵。 ⑵过程和方法目标: 在反复诵读、体会的基础上,以“绿”为线索,理清文章思路,了解文章结构,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从拟人、象征等修辞手法入手,体会景物的“性格”,进而分析全文的写作特色。 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理解作者对“绿”的热爱与追求;认识作者对于中华民族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的赞美之情;培养追求光明,永不向黑暗势力低头的精神。 3.教学重点: ⑴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中,表达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 ⑵巩固把握散文主旨的一般方法:从品味关键句——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入手。 4. 学习难点: 学习本文借物抒情的写作特色。让学生在阅读中明确“绿”的象征含义,而不只是结论的传递。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文虽说语言简练而又带情感地刻画出了“绿”的个性,但要让学生有深切体会必须细细品读,抓住细节分析文章。所以我设计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划出描写对“绿”的喜爱的句子,再圈点筛选主要段落语句,进行讨论评析,了解“绿”的性格特征。最后让学生发现文中提供的社会背景的作用,深刻体悟到“绿”的深层含义。教师只起一个导读和归纳总结的作用。本文共安排一课时。 三.说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从你所喜爱的植物入手,引入一位对“绿”有着深刻情感的作家,去探求他对“绿”情有独钟的缘由。 (二) 新课: 1.自由朗读课文,划出文中描写作者喜爱“绿”的句子。借此机会,让学生再次熟悉课文,理清思路。 2.自由研读“囚绿”这一部分,并圈点批注下列问题: ⑴把绿囚禁后,绿有哪些变化? ⑵把绿囚禁后,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 这题主要通过学生小组讨论的形式来完成,达到合作探究的目的。因为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已经大致了解了文章的基本内容,这一环节是想通过小组交流的方式,来达到补充、交流个人观点的作用。 3.接着的一个问题是分析作者释放“绿”的原因,以引导学生找到文中背景情况的介绍,加深对“绿”的含义的理解。 回答这一题,其实不是很容易,学生会直接想到是因为作者的离开而不得不放了“绿”。这时,可以引导他们联系倒数第二段所提供的背景信息思考,从而达到拓展文本的目的。 (三) 补充材料: 本文写于抗战爆发之后,写于已成为“孤岛”的上海。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使作者与广大文化战士隔离起来,这使作者感到孤独,但作者并不屈服于黑暗,而是强烈地追求着光明。文章叙述的是卢沟桥事变前夕,作者只身在北平的一段生活。文中那不服于黑暗的常春藤可以说既是作者的化身,也是广大抗日民众不屈精神的化身。 (四)教师总结: 这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囚绿记》这篇美文。首先,我们理清了作者的思路,体会了作者对绿的深情,然后,重点欣赏景物描写,分析了景物特征,最后,结合写作背景,探讨了作品的深刻内涵。根据这些方法,我们还可以品读许多美文,得到更多美的享受。 同学们,阅读涵养心灵,让我们感受那种不屈的精神吧!在面对重压的情况下,不断地绽放生命的绿色,让我们青春的生命永远蓬勃。。。。。。 (五)作业: 写一则描写笔记。 描写对象,可以是石缝间的蒲公英,砖墙角的小瓜苗,悬崖峭壁上的松树……总之,是在恶劣环境中顽强生长的生命。描写要生动、充分,有整体感,最好能融入个人经验。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囚绿记,陆蠡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囚绿记 (说课稿)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囚绿记》赏析3 |
下一篇文章: 《囚绿记》说课稿2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