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评省一等奖代表课《柳叶儿》
江苏省扬州市汤汪中学丁文宏
新课程要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不是要求我们语文老师将“满堂灌”简单地变成“满堂问”就行,更不是要我们完全离开经过专家反复比较、精心筛选出来的范文去另搞一套“音乐舞蹈一齐上,视屏绘画全登堂”花架子式的样板课。而是要我们运用好这些例子,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规律。
《语文学习》2011年第2期刊登了绍兴鲁迅中学(城南校区)陈爱娟老师的一篇文章《代表课:适时生存悖时汰》,其主要观点是“代表课,提倡者推波助澜;上课教师全力以赴;学生却是冷眼旁观。”写出师生对代表课的不同看法,说得有一些道理,这种矛盾确实有一定的普遍性。但是我最近看到的本市文津中学季帅老师上的《柳叶儿》却是体现了二者的高度统一,犹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而倍受同仁的青睐,真像一泓清泉潺潺流进学生稚嫩的心房,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又似一缕和煦的春风温暖着语文教师的心扉,加快着同仁们自觉投身语文课改的步伐。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的师生都欢迎的课改代表课,下面就这一节课作一些简单的评说。
一、准确把握文本以乐衬苦的感情线索。
伟大的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阿基米德曾经对“杠杆原理”作过这样的形象表述:“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起整个地球。”这对我们语文老师很有启发。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如果努力做到“找准一个支点,盘活整篇课文”,将会大大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季帅老师准确把握文本以乐衬苦的感情线索这个支点,抓住字面上带着眼泪的微笑以表达作者深藏在内心的苦涩,带领学生盘活了《柳叶儿》这篇课文。
在“初读课文,品尝柳叶”这一板块中,教者安排的第二个环节是:作者童年带给你怎样感受,用一个字加以概括。让学生初步明确是“苦”(或“苦涩”)和“乐”(或“快乐”)。当学生争论不休时,教者并没有马上给出答案,而是再让学生自己到文中找有关的句子,加以评析;再用一组照片将学生带到那个饥荒的年代去做身临其境地感受,再结合文体让学生水到渠成地说出作者以乐衬苦的写作意图。
二、自然突出教者以导促学的先进理念。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