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时
一、学习目标 :
1、 学习字词
2、 从理解“苦”与“乐”来让学生感念生活。
3、 、结合课文的语句,体会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二、情景创设: (一)、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请描绘一下你所能想到的艰苦的生活。(捋槐树叶、地瓜叶子,榆树皮,挖观音土、草根充饥,爬树好就是这样被逼出来的啊。)互相合作,交流感受。(从衣食住行角度来谈) 2、柳叶儿是什么?能用具体的语言描绘一下它吗? 学生具体描绘 。
:注意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描绘。 3、这就是我们常见的柳叶儿,文人墨客们“又是吟诗,又是作画,又是感叹它的多情, 赞赏它的多姿”,请从你的积累中回忆出写柳的诗句。 回顾积累,再现,增强知识储备。 (二)、导入 :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美好的生活我们看在眼里,乐在心里,经历过,感受到,我国已经进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然而,我们不能忘记在艰苦的战争年代和建国不久自然灾害时期那艰难困苦的生活。下面我们学习一篇当代作家宋学孟的回忆散文《柳叶儿》,同作者一起回到那充满酸涩的童年岁月。 三、 自主学习: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 1、作者在成年之后对小小的柳叶怀有怎样的感情? 抓住文本进行。 2、为什么呢?你能否简单复述一下文中所讲的故事。 四人一组讲述故事。 3、从文中找出些语句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写法。 四、 自我检测
1、“柳叶救过我的命”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2、你觉得作者写本文的目的是什么? 五、巩固练习 1、我们现在的生活怎样? 结合自身来讲。 2、那我们对待生活应该怎样? 培养学生感念生活的思想感情。 3、请你用一、二句名言警句来对不知道珍惜的人进行劝说。 发挥学生主动性进行探究合作。 附:教学板书 柳叶儿 苦、涩 珍爱生活 宋学孟乐 1、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tāo)。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2、再别康桥 作者: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柳叶儿》学案 第2课时
一、学习目标: 1.辨别形近字,掌握多音字及常用词语。 2.熟读课文,学习课文生动描写的方法。 3.品位含义深刻、饱含感情的语句,体会“乐”和“苦中带涩”的思想内涵,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情景创设: 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柳叶儿能吃吗?有没有谁吃过柳叶儿,味道如何?(多数人没吃过,不知道柳叶儿还可以吃。有个别人吃过,感觉很不好吃。)下面就让我们来读读第十课《柳叶儿》这篇文章,看看作者笔下的童年生活,看看柳叶儿在那时起了怎样的作用。 三、自主学习:
(一)读课文,学习生字,注意形近字、多音字。请同学把自己找到的多音字写到黑板上,同学们根据多音字的不同读音分别组词。
1、 生字:嚼( )着 、 涩( )、捋( )下来、凉飕飕( )
2、 形近字:噌(赠、增、憎)唾(锤、捶、垂)剁(垛、跺、朵)
3、 词语:用武之地、得意洋洋、逞能、偶尔
(二)学生再读课文,设计相关思考题。
设计方法: 4、(1).根据你对课文内容、语句的理解,设计思考题,引发同学深入思考。 (2).提出不理解的语句、词语。 5、教师组织同学就提出的主要问题进行讨论。 (1).文中两次写“我”总要摘下柳叶儿放在嘴里嚼,为什么?(抒写对柳叶的特殊感情。是它救过我的命,是它使我的童年充满了酸涩和快乐) (2).那些天,全家最乐的是“我”,“我”为什么乐?(我上树爬高的本领有了用武之地) (3).抢柳叶儿、吃柳叶儿的段落描写中,还可以品出什么味道?(抢柳叶、吃柳叶的描写,除了留下苦涩的时代烙印外,还可品出作者童年的欢乐,少年不识愁滋味。) (4).下面语句中画线词语的含义: ① “吃到一个豆儿 ,满心里香得不行”。(“一个豆儿”就“香的不行”,在当时的我来说,的确如此,但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多少苦涩啊!) ② “最好吃的当然是用它(柳叶儿)来包菜包子,里面还要再放一勺油。”……“于是我拼了命直吃到肚子圆鼓溜溜的薄薄的一层肚皮几乎撑得透明。”(“包菜包子”就是最好吃的了,还要再放一勺油,“还”,可以想见当时油的珍贵。“圆鼓溜溜”“撑得透明”这是写我吃的贪婪和数量之多,也是写能够吃饱柳叶儿包子的乐趣,在那个时候能饱餐这样一顿美味,多高兴啊。) 6、放声朗读 爬树、拾柳叶儿时的晨景、日出的描写、吃柳叶儿的描写等,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和儿童心理生动描写的方法。
7、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写作思路。(看柳叶儿——抢柳叶儿——吃柳叶儿——念柳叶儿)
四、自我检测:再讨论 练笔 过去人们吃柳叶儿、吃野菜是生活所迫,今天人们的餐桌上也有柳叶儿和各种野菜,根本的不同在哪里? 讨论之后练笔:从吃树叶、吃野菜谈起(写出自己的看法及感悟) 五、巩固练习、练笔交流 :
请就你印象最深的一个事物写一篇散文。 教后感: 本教学设计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可把自己阅读的感悟直接与同学、老师交流,同学之间互相补充,共同提高,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通过讨论练笔,更深入地领会文章内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