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对《柳叶儿》一课的总体构想

王安濮
                                 一
想选《柳叶儿》这一课作为优质课,有两个原因:一个这篇是回忆性的时令散文,在我的童年生活中有过类似的经历。一个原因我也曾写大量此类的文章,因而我想讲起来更为得心应手。
《柳叶》是回忆性的时令散文,这样的文章一般有这么几个特点,以咏物为切入点!时令性散文的咏物,象春天,也就是柳叶、桃花、香椿之类的。但这类文章又不是绝对单纯的咏物,而是借此抒发一种情感。这种情感大多是对于乡村岁月的怀想,或者对于某种亲情的怀恋。从语言特色看,一般都非常清新,对于咏物采取的都是散文化的描写手法,穿插的乡间趣事也都是用淡淡的叙事手法,从表达人称上看,也都是用第一人称,很富于生活气息。因而,很容易勾起人们对过去逝去岁月的怀念,很容易产生思想上的共鸣。我想,这一堂课,如果能够唤起同学们对那段困难岁月的关注,从而体会到过去父辈的艰辛,更加珍惜目前的幸福生活也就达到了思维渗透的目的。
柳叶儿是作者怀念过去岁月的精神载体,因而写得非常富有情致。这种情致是明丽的,这种情致是温馨的,同是这种情致又是涩涩的,明丽在那个时候的人虽然物质生活其极贫乏,但是精神世界却极其淳美,这种淳美就体现在亲近无间的人情美,这种人情美是温馨的。《柳叶儿》这篇散文处处体现出了这种美。“最好吃的当然是用它来包菜包子,里面还要再放一勺油。做这样的饭,全家便只允许我一个放开了吃。”因为作者最小,在那个油比金贵的岁月,大人们都舍不得吃,然后省下来给孩子。虽然仅仅是菜包子,但大人还是想着孩子,关爱之情跃然纸上。但无疑这种关爱是涩涩的,有点苦楚的味道!人们连顿白馍饭也都吃不上!难怪能吃上树叶就感觉很满足了。那么如何让今天的孩子们体会出那种思想感情呢?我想,这恐怕是这篇教材的难点所在。
                     二
散文是以情载美,再淳美的情感如果离了精美的文字也就无从表现美感。这篇散文也不例外。文章第二自然段有一句话很耐人寻味,“慢慢品尝一番那苦中略涩的滋味儿”。这个苦中略带涩的滋味表面是柳叶总体的滋味的评价,其实也是对那段生活印象的一种评价。这种评价通过柳叶来表现出来,从而使整个文章充溢着一种淡淡的却不是悲伤的情愫。
宋学孟这篇文章还有一个过人之处就是设喻奇妙。这个奇妙之处表现在两个地方,一个是作者在树枝上捡柳叶的时候,看见鲜红的太阳。这时,他说:“他看见一个大樱桃,鲜红鲜红,全是肉做的”。把太阳比做樱桃,真是巧喻。太阳是红的,樱桃也是红的,但只有到饿到极点了,才能把红日看作樱桃,让人着实的感到了生活的沉重和无奈。还有一个设喻就是“薄薄的一层肚皮几乎撑得透明”,透明把瘦骨嶙峋的样子给形象化的描绘出来了。你想肚子透明,那么里面好象也没有装什么东西,那个时代的儿童也真是可怜啊。
那个时代虽然有点田园牧歌的味道,可未免有点太沧桑和沉重了。因而,作者的眼中柳没有诗人那么多情,他只是实实在在的告诉人们,柳叶能填饱肚子,它能让你活下去。
                            三
景致描写是时令散文最引人入胜的地方。有很多文章却是单纯的表现时令的美景,简直成了文字的堆砌!有一段时间,我做报纸副刊的编辑,天天都要收到这样的时令散文稿子,对于景物的描写也都是“似曾相似燕归来”。但这个燕子实在是陈旧了。
现在翻过自己写的时令性散文,再回过头来给这篇《柳叶儿》比较起来,也发现了许多相似的地方。其中最主要的有一点就是出现的人物形象都有奶奶或者姥姥这样德高望重或者对于儿孙很是敬重的人。现在看起来,成为一种程式。教材这篇也不能免俗。有人把这称之为“矫情的乡情”。难道只有奶奶这样的人物才能作为情感载体吗?这个问题我现在一时也表述不清楚,总觉的如果能用其他人物形象代表,或许比奶奶更生动些。
从写作技法这个层面分析,《柳叶儿》寓情于景,通篇都是“苦中带涩”来统领全文。这个“苦中带涩”前面已经点评过,这里就不多说了。这里从意境角度谈谈实景虚景相结合的问题。前一段时间写《五味炼春》,目前只写了《三味》,这组文章使我对自己写作散文的能力几乎都产生了怀疑。可以说,《五味炼春》承载了我多少年人生的苦楚和坎坷,对于春天的呼唤一直都在心里默默进行,但我却一直没有寻找到。多年的漂迫使我的心其实已经近于一种麻木。自然界的春天是美好的,但是那是属于我的吗?看透了心境,其实春也就不成为春了,只不过是一种自然的景物而矣。一九九八年,我参加西部记者采访团,到大西北转转,领略了春的荒味和青味斗争的滋味,那其实是一种困境和顺境的交织。而表现这种斗争,你必须选择相应的景物来表现,在写作的时候,我一直受困于景物的选择创新。说句实在话,象传统的奶奶那样的形象确实有点审美疲劳了。现在还有两味还没有写出来,确实很难,这个在写作层面遇到的问题其实就是寓什么样的情于景的问题。
            四  
在互联网查宋学孟的名字,很少有对他的介绍。又看选文的出处。照例是《人民日报》,《人民日报》的副刊稿件我不是太喜欢,严格说起来没有《新民晚报》副刊有韵味,这篇《柳叶儿》也是如此,作为一篇散文来说,还是有点太直了。
第一个直就是故事情节直,一个“乐”字直接点出来,而没有点化开来,蕴含在字里行间,让人感觉有点遗憾。还有那句“柳叶儿救过我的命”,转折也过于的点直,这种直使文章的韵味都打折扣,还有那个传统的奶奶形象的出现,现在看起来,也都是败笔。
真正好的散文在于情理的统一,这篇文章的情表现真挚,但理却有点硬塞的感觉。教参上生硬的肢解更让我有点心虚,那么应该如何把这篇文章讲好呢,心里没有底?
                    五
《柳叶儿》在语言上也算是有一定的特色,对于散文教学而言,让同学们体会语言的优美是重点,也是发挥我写作长项的一个优势。我想优质课一定要体现这个优点。此外从中考角度看,仿写句子和对句子的赏析所占的分值也越来越多,因而必须落实在课堂教学环节进行有效的训练。下面的几组精美句子的赏析要体现在教学环节中。
“每当看到那一片片打着细卷儿,在暖和的阳光里慢慢舒展的柳叶时,我总忍不住要伸手去摘一片来,放在嘴里嚼着,慢慢品尝一番那苦中略带涩的滋味。”
赏析:从细节的角度去描绘柳叶的形态,“细卷”、“慢慢的舒展”描摹了柳叶曼妙轻缓的姿态。“苦中带涩”从味觉的角度去探究了柳叶特有的滋味,也为下文的意境的营造奠定了基础,这四个字就是散文的魂。
“我的淘气,本来就是出了名的。从小就喜欢上树爬高来逞能。谁说这树太高,没人能爬上去。我就两脚一甩,鞋飞出去,猴一样“噌噌”地一直爬到最高点,爬到底下人越是不让上、越是嚷着危险的那根枝上去,抱住树枝,哗哗地摇,摇得我自己的身子随着树枝弹过来,摆过去,摇得底下人一个劲她喊叫,一片惊慌,才得意洋洋地溜下树来。便是家里人知道,挨一顿骂,或是挨一巴掌,嘴里哇哇地哭,心里却是美滋滋的。”
赏析:儿童特殊的心理描写、形象的动作描写结合是本段文字的最大特色。“猴一样“噌噌”地一直爬到最高点”写出了爬树的技巧之高和速度之快。“抱住树枝,哗哗地摇,摇得我自己的身子随着树枝弹过来,摆过去”写出了动作的灵巧和故意炫耀的特点,非常形象。
“嘴里哇哇地哭,心里却是美滋滋的。”形象的勾勒出了儿童狡猾的心里世界。哭是表面现象,因为他挨了打,但里美滋滋的因为只有上树才能表现他技高一筹的心理,符合孩子炫耀的心理特征。
“我和三叔一高一矮,一前一后,踩着村边的小道,一直走到村南那飘着一团淡淡晨雾的小河边。河水缓缓地流着,平静得连一个泡沫都疫有,只有远处的小石下,偶尔传来一两声“哗啦哗啦”的水响。”
赏析:这几句是写清晨宁静的农村氛围,非常具有诗意。表现了农村的“湿润、清凉、朦胧、宁静的特点。这个极富美感的农村风景写意,说明了我和三叔起的很早,为了吃上柳叶,他们不得不这样去抢柳叶,景致描写融入人物特殊的思想情感,就渗入了苦涩的滋味。
“这时候,太阳出来了,老远老远淡青色的天边上,兀地跳出半轮鲜红,那红光便立刻远远地罩过来,像要把化了进去,。我看痴了,三叔便仰头问我:“你看什么?”我说:“一个大樱桃,鲜红鲜红的,全是肉做的”。
赏析:把太阳比做樱桃,真是巧喻。太阳是红的,樱桃也是红的,但只有到饿到极点了,才能把红日看作樱桃,让在着实的感到了生活的沉重和无奈。
“于是我拼了命直吃到肚子圆鼓鼓的,薄薄的一层肚皮几乎撑得透明。”
赏析:薄薄的肚皮说明“我”的饿瘦削已经到了何种地步。
关于句子赏析的一些规律性探究。
句子的赏析不能单独进行,必须和整个文章的意境结合起来,不能就句子谈句子。学生进行赏析,往往容易陷入技术派的迷洞里不知所云。而且句子赏析具有很强的个性主观色彩,学生在不知所云后往往就要开始不着

[1] [2] [3] [4]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柳叶儿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对《柳叶儿》一课的总体构想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