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教材 《柳叶儿》是苏教版七年级下册教材第二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第二单元从写作体例上说是散文单元,本单元要点是品味、学习散文优美而含蓄的语言,感受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引起自己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和共鸣。
二、说思路
整个课堂始终贯彻我市推出的“八字四环节”教学模式。即:自学、合作、解疑、演练。无论是何种教学模式的运用,每堂课都有“学习目标”的确定。让学生知道课堂上应该掌握的知识,也可自我反思收获如何。为此,在本堂课上我通过谈话导入,紧接着便与学生共同明确目标。而后围绕目标运用这一“八字四环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第一环节“自学”即学生自主学习。目的是让学生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有一初步了解,在以往的课堂上,作为老师的我们总觉得时间紧、任务重、学生懒,实际上这只是我们的一面之词,要给学生重新定位,他们才是学习的主人,放手让他们去做,这也与我们常说的“巧娘拙女”同样的道理,给学生“我自信,我成功”的口号,主动学习。我是这样安排的:
1、故事背景的介绍,能够让学生知道当时艰苦岁月时柳叶儿的特殊意义,这有助于学生对文章主题的把握有很大帮助。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要求学生感情朗读课文,并适当给予指导。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读,这样就会有些许成功感。对文中字词、内容、文章思路有合理的掌握。紧承上进行“检查自学”则是对学生“自学”环节的测试,有生字注音、文章思路、作者的情感三道题。为了让学生更易操作,让学生填写“知识网络图”的“事、情”项,进行填充。需要说明的是:这一环节在我校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板演阵地,学生充分利用然后各小组长进行批阅,并把小组中的共性问题进行强化,甚至于在全班进行再次强调。所以针对我们现在的情况,我让学生在导学案上进行填写,而后让组长进行检查。
第二环节“合作”我以四人为一小组,针对“学习目标”中第二个以问题形式进行合作学习。
通过两个题进行完成。
1、语言赏析,体会情感 给予学生方法指导,并且针对初一学生对赏析的角度同样进行支招,这就降低了难度让学生有章可行。举一示例让学生知道答题方式,教给了学生语言表达的方法,能够将句子组合完整,意思表述清楚。
2、再探文意,体会内涵 以“自学”为前提,对本文的主旨进行合作交流。我选出文中原句,以问题的形式进行解答,并且完成“知识网络图”的“理”项。可操作性更强,问题也迎刃而解,同时也交给学生主旨的突显句子是侧重于作者的观点上(即议论表达方式的句子)。这一环节进行“小循环”式操作,以小组讨论核实的答案在全班进行展示。为何需要进行展示呢?因为这是本堂课的重点,所以必须将成果展示。否则本堂课实效性就变弱。而且这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倾听力,达到“优势互补,共同进步”的目的。
第三环节“解疑”即解决疑点。
在这一环节的运用上,我并没有单独的进行操作,而是将它融合在了整个课堂始终,也就是根据课堂上学生生成情况,进行解疑、及时点拨。(需要指出的则是:有黑板阵地的话,小组中根据生成的情况将疑点写于黑板上,依据“小组——教师——提问者”的方式进行解决。)课堂上根据“学习目标”进行教学,效果如何?
这就有待进行检测,为此第四环节“演练”油然而生。本环节便是对本课主题的延伸、拓展,对学生情感目标的完成。
我设计了三道题,分别为:对幸福的理解、拟标语、类文阅读。目的是让学生明白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同时对粮食的珍惜,以及更深入地了解艰苦岁月时苦难生活唤醒自己的对现在美好生活来之不易的警醒。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分任务”的方法,这是因为学生对这一模式的生疏,若熟练便可以让小组自己选择完成,可以展示出自己的特色。成就感增强,更有助于对待学习的态度。(在平时的教学中对这一环节的操作学生自我进行创新,用不同的形式演绎出自己对课文的独到见解,如此课文也会变成了活生生的社会教材,也让我的思路更宽,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
在学案的最下方有一“知识网络图”老师们一看便知道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板书,看似一样,但又有不同,放手给学生通过填写知道文章思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