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七年级下册《柳叶儿》一文,是旅美作家宋学孟先生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饱含深情地回忆了自己童年时因为自然灾害造成的严重饥荒而抢柳叶儿、吃柳叶儿的辛酸往事,抒写了对柳叶儿特殊的感情。
作品所表现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之间存在着很大的时空距离,要让学生一下子领悟出作者的复杂感情委实不易。在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我首先让学生找出文中的“我”抢柳叶儿时的“乐”,看到的景色的“美”和吃柳叶儿时的“香”。在同学们的主动探究和师生互动中,学生很快找到了“乐”:一是能显示自己上树爬高的本领,“得意洋洋”,挨了打“心里却是美滋滋的”都可见“我”上树爬高之乐;二是“我”吃柳叶儿的乐趣,“于是我拼了命直吃到肚子圆鼓溜溜的,薄薄的一层肚皮几乎撑得透明”,这是写“我”吃的贪婪和数量之多,也是写能够吃饱柳叶儿包子的乐趣。再说“美”和“香”:去抢柳叶儿有一段关于清晨景色的描写——“天蒙蒙亮……一直走到村南那飘着一团淡淡晨雾的小河边。河水缓缓地流着,平静得连一个泡沫都没有……”这是一幅多么美的图画啊:湿润,清凉,朦胧,宁静,充满了诗情画意。写吃柳叶儿时,“做菜糊糊粥吃”,“吃到一个豆儿,满心里香得不行”,可见其“香”。在讨论中,学生似乎真切体会到了作为孩子的“我”当时的快乐。
这时,我话锋一转:“刚才我们从作为孩子的‘我’的角度,探究出文中表现出来的‘乐’‘美’‘香’,如果我们从成年的‘我’的角度来看,本文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呢?”学生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道:“苦涩。”我趁势追问:“那么,课文中,哪些文字浸透着苦涩呢?” 围绕这个问题,同学们展开了积极的探究和思考。很快就发现,原来抢柳叶儿是如此之苦:从时间上看,是那么的早——要在“太阳出来之前,露珠儿还在树叶儿上的时候”;从地点上看,要冒着危险到高处——“爬到底下人越是不让上,越是嚷着危险的那根枝上去”;从环境上看,早晨又是那么的清凉——“牙齿咯嘣嘣响”,肚皮“凉飕飕的”,可见其滋味并不好受。再看用柳叶儿做的菜糊糊粥和包子“往往要泡一两天,换三五次水,再攥干了剁碎”。为什么加工的过程如此复杂呢?可以想见,这是为了把柳叶儿里面的“苦涩”的味道去掉。
这么一分析,抢、吃柳叶儿的“乐”“美”“香”,对于成年的作者来说,就荡然无存了!那么如何理解我们在不同角度感受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呢?
在我的引导下,学生认识到:文中所说的“乐”“美”“香”其实正衬托了作者流露的“苦涩”的思想感情,是“苦中作乐”,是“含泪的笑”啊!
对于儿时的作者来说,的确,柳叶儿带给了他无穷的欢乐,一个只有八岁的孩子,他还无法感受到当时父母的辛酸,体会不到家庭所面临的处境,真是“少年不知愁滋味”。但多年之后,作者在回忆这段不平常的经历时,他一定会体会到这“乐”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