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香”中包含了多少苦涩!
这样,从不同的角度,通过对比分析,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认真品悟,准确把握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避免了解读本文时容易走进的两个误区——要么在详细分析“乐”“美”“香”的基础上,三言两语点明其中的“苦涩”;要么在认真挖掘“苦涩”的基础上,轻描淡写其“乐”“美”“香”。这两者都无一例外地生硬地给作品贴上了情感的标签,那么学生对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认识一定是肤浅的,更谈不上什么深刻体验了。
由此我感到,新课改强调阅读的多元化解读,并不意味着可以游离于文本之外或歪曲作者的本意。教者必须对文本进行充分的解读,不能完全依赖“教参”,正如郭志明先生倡导的那样:一要努力地“吃透文本”;二要对文本进行更理性的把握;三要以独特的视角有新发现、新感知。如此,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才能正确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深入领会作品的思想情感,从而有切合文本的对话和生成。
(作者单位:江苏兴化市楚水实验学校初中部)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