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好,同学们将这三小段一齐读读,从文字里体味一下作者的情感。 (学生齐读37面第二部分最后三段。) 师:文章读完了。我们在读完之后,大家的心情怎样呢?同学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谈谈自己的想法。 生:我们要和平的世界。爱好和平,更要牢记历史,让悲剧不再重演,更好地把握现在,把握未来。 生:我在历史书上看到,日本人不但入侵中国,还实行愚民政策,也就是“欲灭其国,必先灭其史。”我开始并不懂它的意思。现在我真切地体会到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谁否认过去,谁就在冒重蹈覆辙的危险。 生:从文章中我想到伊拉克的孩子。在电视上看到他们血淋淋的样子,还有那么小都拿着枪,我感到真可怕,也很庆幸自己生活在幸福的和平环境里,真好。我一定会更珍惜它。 生:我想呼吁美国总统小布什:别打了,快从伊拉克走吧,你的士兵也很可怜。(掌声雷动,有欢呼声。) 四、善用资料,升华文本的情感。 师:是啊,战争带给人们的心灵的创伤,带给国家的苦痛,带给世界的灾难,是永远无法弥合的流血的伤口。下面我想展示一下同学们搜集整理的资料,更深刻感受作家对幸福生活,对和平世界的强烈呼唤。 (学生点击播放软盘或投影资料,并适当讲解。) 生:(读收视笔记)这是我在收看了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关于日本部队揭秘这期节目后的日记。以前我只知道中中国有731部队,看了节目才知道还有6支,60多个细菌工厂,遍布大半个中国。他们在广州用碳疽茵杀害了4万多香港人,还有的人因被细菌感染得烂脚病残废了,留下的伤痕看了真恐怖。但是有的日本人还否认这段历史,修改教科书,这简直就不是人。 生 南京大屠杀的图片。这真是血淋淋的事实呀,居然有人否认它。在历史的镜子面前日本人是丑恶的,他也让我知道落后就要挨打,我们要用智慧和科技武装我们的头脑,强大我们的国家。 生:(读报心得)这几张是前些日子关于侵华日军介子气毒害现在中国人的报道。五十多年过去了,它们还可以杀人,多可怕。从报纸上描写的那些中毒者的情形,我可以遥想当年被毒害的无数中国人的惨状。再不要有战争了,它留给人类的痛苦太长了。 生:(电影《美丽人生》片断)爸爸对儿子说这是一场游戏,他是为了不伤害儿子幼小的心灵,为了不让儿子知道那其实是多么血腥的残杀。 生:(中央电视台伊拉克战事报道片头)当时我只觉得它的解说词写得很好,和音乐画面结合在一起让我的心有一种颤抖的感觉,就让爸爸录下来了。 (放映过程中教师结束本课。) 师:我知道同学们准备的资料还有很多,在这里就不能一一展示了。虽然我们生活在和平的年代,但世界上仍然还有很多的地方销烟弥漫,母亲们痛苦的眼泪,孩子们惊恐的哭叫,那一双双流露着悲痛和渴望的眼睛似乎在向我们呼喊:不要战争,保卫和平。同学们,希望我们都是和平的维护者,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珍惜我们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幸福。
第一课时。
《乡土情结》课堂实录: 导入: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关于乡愁的文章《乡土情结》。首先请同学们解释一下:“情结”一词。 生(课堂中):情结。就是感情。心中打了一个结,不易解开。 师:可以联想一下,除了乡土情结,还可以有哪些情结? 生(王旭毅):恋父情结,恋母情结。(笑) 师:那么再看一下,情结应该作何解释? 生1:比一般的感情要深刻,藏在心里的,永恒的,不易改变的感情。 生2:心中的感情纠葛;深藏心底的感情。(拿着《现代汉语词典》说) 师:好,那本文的题目——乡土情结就是对于故乡的深藏在心底的,不易改变的那种感情。 这是我们从文章的题目给出的解释。作者柯灵又是如何正面解释“乡土情结”的呢?请大家找一找,有没有正面解释乡土情节的句子? 生(齐声):有。在第一自然段。 师:哪一句。 生:这就是乡土情结。 师:这指代什么? 生: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 师:这种不因时空而改变的感情具体点说是怎么样的感情? 生:思乡。 师:仅仅是思乡吗?作者有没有直接说,而是通过什么方式表述。 生:没有直接说,而是通过引用大量的古诗词来表述。 师:现在我们就来分析一下第一段中作者描述的这种感情。 师:集体朗读开头的诗。 生(齐读):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王维 师:请同学们解释一下这首诗。 生:你是从故乡来的,应该知道家乡的事情吧。你来的那天我家那雕饰精美的窗子下面的那棵梅花开了没有啊? 师:这首诗要表达诗人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生:思乡之情。 师:从何看出? 生:他看到了从故乡来的人,急切地想知道关于故乡的事。这就体现了他对故乡的思念。 师:为什么就不问别的,而只问寒梅? 生:作者只是从一件小事物出发,选取了一个意象来表达思乡之情。 生:那棵寒梅可能见证着诗人的故事,有过曾经的记忆。 师:嗯。大家理解的不错。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我”,不一定是作者),是一个久在异乡的人,忽然遇上来自故乡的旧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强烈的乡思,是急欲了解故乡风物、人事的心情。可是仿佛他对故乡的怀念,也只在窗前那株寒梅。这就很有些出乎常情。但又绝非故作姿态。 一个人对故乡的怀念,总是和那些与自己过去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人、事、物联结在一起。所谓“乡思”,完全是一种“形象思维”,浮现在思乡者脑海中的,都是一个个具体的形象或画面。故乡的亲朋故旧、山川景物、风土人情,都值得怀念。但引起亲切怀想的,有时往往是一些看来很平常、很细小的情事,这窗前的寒梅便是一例。它可能蕴含着当年家居生活亲切有趣的情事。因此,这株寒梅,就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而成了故乡的一种象征。它已经被诗化、典型化了。因此这株寒梅也自然成了“我”的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 师: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师:接着我们再来看本段中另外一些引用的古诗词。“客舍并州数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又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也请同学来解释一下。 生:作客并州已是数十年,我日日夜夜都是想回到我的故乡咸阳。无缘无故地又要渡桑乾水,却发现并州也成了我的故乡了。 师: 这是唐代诗人刘皂在客居并州十年后返回家乡咸阳途中所作的一首诗。诗的前半写久客并州的思乡之情。十年是一个很久的时间,十年积累起的乡愁,对于旅人来说,显然是一个沉重的负担。所以每天每夜,无时无刻不想回去。后半写久客回乡的中途所感。诗人由山西北部(并州、朔方)返回咸阳,取道桑乾流域。无端,即没来由。更渡,即再渡。这“无端更渡”四字,乃是关键,要细细体会。十年以前,初渡桑乾,远赴并州,是为的什么呢?诗中没有说。而十年以后,更渡桑乾,回到家乡,又是为的什么呢?诗中说了,说是没来由,也就是自己也弄不清楚是怎么一回事。果真如此吗?不过是极其含蓄地流露出当初为了博取功名,图谋出路,只好千里迢迢,跑到并州作客,而十年过去,一事无成,终于仍然不得不返回咸阳家乡这种极其抑郁难堪之情罢了。但是,出乎诗人意外的是,过去只感到十年的怀乡之情,对于自己来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而万万没有想到,由于在并州住了十年,在这久客之中,又不知不觉地对并州也同样有了感情。事实上,它已经成为诗人心中第二故乡,所以当再渡桑乾,而回头望着东边愈去愈远的并州的时候,另外一种思乡情绪,即怀念并州的情绪,竟然出人意外地、强烈地涌上心头。 师:思乡之情会让人愁肠百结。接着再看下一首 生齐读: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师:这首诗比较容易,为什么会近乡情更怯呢? 生:怕听到家里的不好消息。担心,紧张。日日思念的家就要到了。 师:思乡又让人忐忑不安。但也因为思乡,当听到乡音之时也会喜上眉梢。我们来看下一首诗中的那个女人。齐读这首诗。 生: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师:作者引用了相当多的古诗,它们的作用是什么? 生:是为了向读者阐明什么是乡土情结。把抽象的概念用具体形象的生活场景来表达。 生:也是为了表明这种情结不是作者一个人有,别人也有,古人也有。更能表明这种情结的久远与普遍。 师:对,本段的主要内容就是为了解题——什么是乡土情结。那就是时时刻刻想着那块土地,惦念着它,爱着它。人们因它而喜,因它而悲,时时牵动着人们的心。下面我们再齐声朗读第一自然段。 生:齐读第一段。 师:第一段讲了什么是乡土情结,下面作者就要分析这种情结产生的由来。快速地浏览课文,找找哪些段落是在讲关于乡土情结的产生的。 生:浏览课文。(若干分钟) 师:我们先可以脱离课文来思考,乡土情结为何会产生?或者说你们为什么会想家? 生:七嘴八舌。主要内容是说,家乡有自己童年的记忆,有许多东西已经融入自己的生命,是无法隔舍的。所以会一辈子想着故乡。 师:那么这种感情会在什么更为强烈呢? 生:离开家之后。 师:是啊,童年的记忆与离家的经历都使得人们有了乡土情结。现在我们来看看作者是如何写的。一起来齐读第二自然段。 生:齐读。 师:本段的最后一句这样写道: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运用了比喻的修辞,说明童年的记忆将会伴随人一生。大家仔细地阅读本段,概括一下,童年的烙印究竟有哪一些? 生(胡海燕):①父母亲戚的爱 ②家乡的山水草木 ③悲欢离合的家史 ④邻里乡情 师:概括得很好,正因为家乡里有我们父母亲的爱,有熟悉的一草一木,还有我们家族的一部家史,更有亲切的邻里乡情。由于文章内有大量的古诗词,给大家的理解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课讲得慢了些。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明天继续。 上一页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