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父母的心》教学设计

 

三、言语之外的言语

小说刻人物的方法很多,本文的作者主要采用的是语言描写,即通过主人公的言语表达,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可两位主人公太老实,其言语难免太直白,可在这平实的表白之外,我们又能听到些什么呢?

且比较父亲前后两处内容非常近似的话:

第一处:当女佣恭维他孩子多有福气时,他说:“我们已经没有能力扶养这四个孩子了。话虽这么说,但是决不会把他们扔了。为了孩子们,我一家六口正要去北海道找活儿干呢。”

第二处:向财主夫人要回孩子时,他说:“您给的钱我们如数奉还,请把女儿还给我们吧。与其舍掉一个孩子,还不如爹妈儿女一家六口饿死在一起好。”

两处看起来都是说家里再穷,也不舍弃一个孩子,但第一处父亲不明就里,他诚挚地回答女佣的恭维,表达出“孩子们是我们家庭的希望,我们在为孩子们打拼”的意思。这里隐隐透露出主人公对未来生活的些许梦想,也暗示出主人公最终要回孩子的结局。可是女佣没听出来,她只管完成主人的嘱托。对于主人公而言,送走孩子,得到酬金,可以较快改善条件,可以离生活的梦想近一些,但是,对于一心为了孩子的穷父母来说,“舍掉”任何一个孩子,无异于希望的减损,甚至破灭,所以,他们无法忍受。第二处父亲哭诉的言下,实际是“舍掉一个孩子,我们就活不下去了”的哀鸣,他们宁愿与“生活的梦想”失之交臂,也不能失去孩子。

仔细琢磨,会发现文中多处平白的表达背后,多少含着主人公难言的心曲,值得玩味。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揣摩人物心理,体会父母质朴的爱子之情。

                    2.分析故事情节,欣赏作者巧妙的构思艺术。

教学重点:深入人物的情感世界。

教学难点: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

教学流程:

        1.介绍作者,突出其孤苦的身世和创作风格,引出教学目标。

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现、当代小说家。出生在大阪。幼年父母双亡,后祖父母和姐姐又陆续病故。孤独忧郁伴其一生,这反映在他的创作中。他的作品富有印象主义色彩,语言洗练质朴,意境新颖,注重抒情和主观感觉的描写。一生创作小说100多篇,中短篇多于长篇。作品极富抒情性,追求人生升华的美,1968年,他获得获诺贝尔文学奖,其得奖评语为:“由于他的小说艺术——它以一种充满技巧的敏锐,表达了最具民族性的日本灵魂。”

2.引导讲述,了解故事背后的故事,体会作者构思的精巧。

(1)指导学生整理故事情节,按时间、地点、事件填写情节流程图。

第一天白天,在甲板上,财主夫人让女佣问询领养孩子的事。 —  第一天傍晚,在财主夫人的舱房里。夫妇俩送来了大儿子。 — 第二天早晨,在财主夫人的舱房里。父亲用二儿子换回了—大儿子。 —  第二天傍晚,在财主夫人的舱房里。母亲用女儿换回了二儿子。 — 第三天上午,在财主夫人的舱房里。夫妇要回了女儿,一家团聚。

(2)提示相关的时间和地点,指导变换角度讲述。

第一天白天,父亲回到自己的住处,             —   第一天夜里,在穷夫妇的住处,            — 第二天白天,在穷夫妇的住处,            — 第二天夜晚,在穷夫妇的住处,          

(3)启发思考:作者为什么不把一些关键细节讲述清楚?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指导朗读,咀嚼人物语言,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
      (1)指导朗读文中人物的对白,重点读好主人公的语言。对其中重要语句可做适当揣摩。如“那就请您把这个小家伙收下吧!” 如果改成:“那就给您这个孩子吧!” 好吗?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父母的心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父母的心》教学设计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