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水浒传》是中国古典小说的经典作品之一,它以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擎天立地的人物形象以及史诗般的笔触征服了中国读者的心。而且,它还被翻译成日、朝、英、德、法、俄等多种文字,为各国人民所珍爱、接受,成为世界文学名著。
就思想价值而言,《水浒传》如滚滚巨雷,数百年来一直回荡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夜空,爱之者誉日:“不读《水浒》,不知天下之奇。”禁之者骂日:“一部《水浒》教坏天下强有力而思不逞之民。”但无论爱憎,谁也无法低估这部奇书的震慑力量。就文学创作而言,《水浒传》乃是我国第一部由讲史而演化出来的英雄传奇作品,它使长篇小说创作彻底步入艺术虚构的殿堂,为《西游记》、《金瓶梅》、《
红楼梦》的创作开创了条件。就语言而言,《水浒传》则是我国有史以来第一部成功的白话长篇小说,它标志着汉语白话文进入成熟阶段,以至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中,仍以其为白话文的范例。由此足见《水浒传》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分量。
《水浒传》是一部奇书,不同的读者,不同的眼光,产生出不同的感受。如关于本书的主题,历来各执一词,众说纷纭,古人姑且不论,只今人的说法就有若干种。如有人称《水浒传》是描写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史诗,是农民革命的百科全书;但有人又斥之为描写地主阶级内部派别斗争的作晶,宣扬了投降主义和奴才哲学;亦有人认为全书反映了市民阶级的利益和思想倾向,表现了市民阶级的英雄形象。还有人撇歼了“阶级成份说”,认为《水浒传》表现了“忠奸斗争”和“正义与百正义之间的矛盾”,颂扬了“忠义”精神。更有甚者,把《水浒
传》视为一种思想反思,认为全书以儒教伦理为逻辑起点,最终又回归到对儒教自身的批判……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其实,《水浒传》是一部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文学名著,本身就应该经得起各种阅读方法的考验,应该允许各种不同认识并存。任何读者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方式去欣赏、评判它,绝无定于一尊之必要。事实上,自古及今,没有一次企图将《水浒传》定于一尊的做法是获得成功的。为了更好地阅读这部伟大的作品,此处略陈几条意见,供读者参考:
一、宋江等三十六人在山东造反之事,《宋史》确有简略记载,其中以《张叔夜传》所述最为集中、详细。但就目前资料,并不能证明它属于农民起义或是其他性质的反叛活动。而《水浒传》是文学创作,它“是集合许多口传,或小本《水浒》故事而成的”(鲁迅《流
氓的变迁》),并不是历史人物的真实传记。文学不等于历史,文学创作和欣赏更不能以史学研究的方式进行。小说中的梁山泊好汉是一支“替天行道”的造反大军,其核心领导层中并无农民之地位,倒是下层官吏、军官、富豪等踞于高位。其政治纲领和经济纲领与农民起义的目标毫无瓜葛。作者落墨于农民生活的寥寥无几。倒是把市井风俗、三教九流、宫观寺院、宵府衙门等,刻
画得淋漓尽致。
二、《水浒传》中确实贯穿着“招安”的线索,即所谓“酷吏赃官都杀尽,尽心报答赵官家”。鲁迅先生指出过:“终于是奴才。”但是,不容忽视的是,《水浒传》是一部悲剧性的作品,“招安”之后,宋江等人的命运相当悲惨,并末能逃脱类似方腊的下场。这一悲剧性的结局,究竟是对“招安”的肯定,还是否定,确实值得深思。而这一点却总是被有意无意的忽略。
三、单一主题论并不是理解《水浒传》的入门钥匙,相反,从多元、复合的角度,从广义、兼容的意义去理解《水浒传》,倒更能把握全书的主体。《水浒传》的成书和续书过程是漫长的,其中凝聚着知名和无名作者的心血,融合了不同的价值取向,它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不可将其割裂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