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教学设计
《水浒传》:
长篇章回小说。一般认为作者是元末明初人施耐庵。从明代到现在说法概有三种:一是施耐庵作;二是罗贯中作;三是施、罗合作。施耐庵生平材料极少,据笔记和新发现材料推考,其生平大致是:元末明初(约1296—1370)人。传说为船家子弟,中过秀才、举人和进士。曾在钱塘(今杭州)任官,因与当权者不合,任期不满便辞官回苏州,著书于家。
《水浒传》写的是北宋宣和年间(1119---1121前后)宋江等聚众起义的故事。事在《宋史》和宋人笔记里有多种记载,虽不一致,但都说到力量强大,威胁朝廷,在民间影响深广
施耐庵把宋元以来史书、传说、话本和杂剧等“水浒”故事加以汇集、选择、加工、创作而写成《水浒传》。它以梁山泊起义叙写了农民反封建斗争发生、发展和失败的全过程,以深刻的思想、广泛的内容、杰出的艺术谱出封建社会农民起义的英雄史诗、革命悲剧,反映出没落衰败的封建社会深重的剥削和残酷的压迫激化着阶级矛盾,反动统治的黑暗腐朽造成广大人民的反抗斗争。
小说内容
小说以起义的发生和发展为主线,通过一百零八位传奇式英雄被逼上梁山的不同经历,描写出他们由个体觉醒到发展为盛大的农民起义队伍的全过程,表现了“官逼民反”这一封建时代农民起义的必然规律,塑造了农民起义领袖的群体形象,深刻反映粗北宋末年的政治状况和社会矛盾。
写起义发生是“乱自上作”。像梁中书两年就搜刮几十万贯给丈人蔡京庆贺生日,贿赂公行;高俅为报私仇迫害王进,为高衙内霸占人妻而害林冲,他们手下的贪官污吏,土豪恶霸,如西门庆、郑屠等,正是他们狼狈为奸,残害忠良,欺压百姓,才迫使善良而正值的人们不得不铤而走险,奋起反抗。以至许多英雄豪杰被逼上山落草,主持正义,反抗压迫,终于汇成声势浩大的梁山泊起义的斗争故事。
逼得本不想反的人不得不反,揭示出起义发生的真正原因是“官逼民反”。
小说真实地叙写了起义斗争的发展过程:从个人反抗到集体反抗,从分散斗争到有组织斗争,规模从小到大。鲁智深、林冲、武松等开始都是个人抗争,只为逃避官府缉捕而找安身立命之地;虽有梁山、二龙山、桃花山等许多山头,但彼此孤立,不能抵御逐步升级的官府“进剿”;晁盖、吴用、宋江上山以后,以梁山泊为中心,联合各山头,形成强大统一的组织,取得大规模战争的胜利,挫败官府和朝廷的“进剿”,揭示出农民革命斗争的规律。
小说还叙写了起义的失败结局。梁山英雄排座次后,“八方共域,异姓一家”,“哥弟称呼,不分贵贱”的要求已经实现。农民革命的平等、平均主张,使斗争只能有三种前途:一是像方腊称王后被镇压;二是像李逵说,夺位自己当皇帝;三是像宋江“全伙受招安”。受招安有总结农民革命经验教训,探索出路和寓意。
宋江受招安后,朝廷想“尽数剿除”,派去征辽、征方腊,梁山好汉死伤离散,剩下的宋江、卢俊义、吴这样领袖人物,也被御赐药酒毒死或伤心自杀。 一场惊天动地、轰轰烈烈的起义,108位英雄只落得风流云散的悲剧结局。
对这一英雄悲剧结局,学术界有不同说法。实际上,“受招安”“宋江起义的失败”有总结封建时代农民起义失败的经验教训,探索出路的寓意。
李逵
李逵是中国古代小说《水浒传》中的一位重要人物,他也是在水浒转中最鲁莽的人物。沂州沂水县百丈树人,因打死人而流亡江州,做了个小牢头。为人心粗胆大、率直忠诚、仗义疏财。
水浒传人物,天杀星李逵,长相黝黑粗鲁,小名铁牛,江湖人称“黑旋风”,排梁山英雄第二十二位,是梁山步军第五位头领。宋江被发配江州,吴用写信让江州两院押牢节级戴宗照应。李逵这时正是戴宗手下做看守的一名小兵,就和宋江认识。戴宗传梁山假书被识破,和宋江两人被押赴刑场杀头,李逵率先挥动一双板斧打去,逢人便杀,勇猛无比。上梁山后,思母心切,就回沂州接老母,翻越沂岭时老母被老虎吃了,李逵生气杀了四虎。
前情提要
课文节选自第七十三回,上回“柴进簪花入禁院 李逵元夜闹东京”,写的是宋江到东京观灯,李逵、燕青等随从。李师师是东京名妓,暗与皇上有来往。宋江到东京之后,先后两次到李师师家,想通过李师师直接面见宋徽宗,请求招安。李逵不知内情,以为宋江等无非是贪恋女色,寻花问柳,于是怒火中烧。正当皇上与李师师私下相会,宋江等暗下商量趁此机会促使皇上招安时,李逵在门外闹将起来。他怒打杨太尉,火烧李师师家,使得宋江一行人等无功而返,慌忙杀出东京城。宋江等杀出京城,却不见了李逵,宋江让燕青稍候,自己带着大队人马回了梁山。没有想到,燕青和李逵这一路上又横生了一些枝节:先是在四柳村乔装成“真人”,替庄主狄太公捉“鬼”;然后路过荆门镇,又发生了课文中所叙的故事。
故事情节
开 端:荆门寨惊闻宋劫刘女;
发 展:大闹山寨,立状争持;
再发展 :荆门对证,李逵负荆;
高 潮:戴罪立功,救出刘女;
结 局:刘公答谢,兄弟释怨。
说起对宋江的崇敬和忠诚,在梁山泊所有的好汉中,李逵当数第一。在江州,李逵初见宋江,当他得知面前的“黑汉子”就是自己日思夜想要去投奔的宋公明时,他“扑翻身躯便拜”。不久宋江因写了“反诗”被官府绑缚刑场,在不知道有任何外援的情况下,李逵一个人去劫法场,准备用自己的姓名去换取宋江的性命。从此,李逵一辈子追随宋江,忠心耿耿,从未三心二意。甚至到最后,宋江让李逵喝下毒酒时,面对最钟爱的哥哥对自己的欺骗,李逵这个最看重义气脾气最火爆的人却没有一点恼火,连句抱怨都没有,只是说:“罢!罢!罢!生时服侍哥哥,死了也只是哥哥部下的一个小鬼。” 李逵如此平静地面对死,他用自己的生命完成了对大哥“忠义”的诠释,他对宋江的忠诚,让我们潸然泪下。然而就是对这样一个自己最崇拜的人,一旦发觉他做了不仁义的事,李逵也绝对不会客气,在度过选文之后,一个怎样的李逵跃然纸上了呢?我们现在来分析这个人物的形象。结合刻画人物的手法,分析李逵的人物性格,或者他的内心世界。人物形象分析
总结李逵人物形象:鲁莽粗疏、急躁冲动、崇尚正义、正直义气、嫉恶如仇。有勇有胆却无谋,没有思想,遇欠事思考因此常常吃亏;他粗鲁直率到天真的地步,常常成为人们耍弄的对象。三十八回,抢鱼,打人,被张顺诱入水中,抢得半死。粗人,粗得不同,课后练习。
《水浒》《三国》艺术特色对比
1、塑造的人物不同。一是《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大部分带有定型化的特点,看不出他们的个性与出身遭遇、具体的生活环境等有什么关系,如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曹操生来就是奸诈,关云长与生惧来就义薄云天等等;而《水浒传》的人物性格,则与其出身、环境、遭遇都有血肉联系,因而随着人物生活环境和遭遇的变化而变化。人的性格是由不同的遭遇决定的,人的遭遇(行为)是由人的不同的思想来决定的,而人的思想又是由不同的阶级出身决定的。“善于从阶级意识去描写人物的立身行事”这一特点的。 “关于人物的一切都由人物本身的行动去说明,作者决不下一按语” (茅盾)。二是《三国演义》塑造人物主要是进行粗线条的勾勒,细节描写比较少;而《水浒传》则有比较丰富的细节描写,人物富于个性化、立体化。
2、结构不同。《三国演义》属于历史演义,是在真实历史的基础上加以适当的虚构描写的,他以蜀汉为中心,以三国的矛盾斗争为主线,主要按历史顺序展开,构成情节;《水浒传》则属于英雄传奇,关注人物的命运,围绕主要人物的经历与事迹来突出其性情与神采。以人物为中心来展开故事情节,人物一个个出场,故事一个个展开;一般是上一个人物故事结束时,由事件和场景的转换牵出另一个人物,开始下一个故事,结构单纯而不单调。例如,史进是华阴县史家庄史太公的儿子,从小喜欢舞枪弄棒。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王进遭高俅陷害,携老母逃往延安府,路过史家庄时老母病倒,王进就住在史家庄教史进武艺。史进打败了在家乡附近少华山上当强盗的好汉朱武、陈达、杨春,好汉结识好汉。不料被猎户李吉告了官,华阴县派兵围了史家庄,史进和朱武、陈达、杨春一起杀败了官兵,上了少华山。史进全身刺了九条青龙,江湖人称“九纹龙”,是水浒中第一个出场的梁山好汉。同时通过各路英雄展现当时的社会生活。
3、语体色彩不同。《三国演义》采用了浅近的文言“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简洁明快,通俗易懂;《水浒传》则用纯粹的白话写成,完全是人们当时使用的口语。
精彩情节大家谈
“智取生辰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拳打镇关西”“三打祝家庄”
教学反思
《水浒传》是家喻户晓的名著,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我采用了名著导读和重点篇目分析的教学模式。在“名著导读”方面,从小说的形式、内容、主题思想等方面入手,使学生对《水浒传》在宏观上有一个相对全面的了解。在“导读”部分的最后,安排了一个《三国演义》与《水浒传》艺术特色的对比,通过这一对比,是学生对两部名著的印象更加深刻。实践证明,这个环节还是有着很好的效果的。在“重点篇目”分析上,我还是用了课本上的《李逵负荆》,主要分析李逵人物性格。对于高二的学生来说,分析人物形象已经可以做得不错了,于是又给他们拓展阅读了中国文学史上的“四大粗人”并且做了对比,即他们在“粗”上的不同。整个教学过程非常流畅,但是除了最后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其他可以说趣味性不浓,学生难免有些乏味,这是需要改进的地方,在下一次的教学中,我会多加注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