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研课:阅读,是一种实践——《水浒》教学反思(四)
孙碧瑜
1、时间:2008年3月21日星期五第2节。
2、听课:孙碧瑜老师高二8班语文课:《水浒》阅读。
3、评价:比较重视语文知识的讲授和训练,重视人物形象的分析,但不够重视学生的直面课本、阅读原文,不很重视语言的锤炼的感悟。
4、研课:提出两个思考问题:如何指导学生看书,如何去品味小说语言?建议就这节课,作个教学反思。
5、文章:3月27日孙碧瑜老师完成《阅读,是实践课》。
6、点评:这篇文章基本上扣住了“如何指导学生看书,如何去品味小说语言?”两个问题,进行教学反思,但结合原文进行分析,还有待于加强。原文如下。
花了四个课时给学生介绍了《水浒传》这部小说,并且根据课文节选的《李逵负荆》情节对李逵的形象进行了分析。这四课时的安排大致是这样的:
第一课时:介绍《水浒》,从整体上进行讲解,介绍了作者施耐庵、作品的内容、结构、艺术成就、并且在没有文本的基础上对文中个别人物,如林冲、宋江、武松进行了形象上的概括。
第二课时:播放电视剧《李逵负荆》片段。
第三课时:根据课文节选部分《李逵负荆》对李逵形象进行分析,并与印发材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鲁智深的形象进行了对比。
第四课时:课前印发突显李逵性格的七个相关情节的材料,根据所发的材料把李逵的性格特征更加完整的概括。
四节课上完之后,与苏副校长进行交流,在苏老师的耐心指导下,我对这四节课的内容进行反复思考,也有了一些新的想法;以下就是我这四节课的反思:
第一课时,我花了整整一节课的时间给学生介绍《水浒传》,我当时考虑到学生对《水浒》较为陌生,应该是详细一些讲。但是,在讲课的过程中,我发现当幻灯片一张张的放映,学生却没什么反映,只是呆呆盯着投影仪看,课堂气氛很沉闷;也是,学生没看过小说,也没有任何文本材料作为载体,只是很苍白在讲述艺术成就,人物的性格特征等等,没有重点,没有让学生印象特别深的地方,一节课下来,学生听得很累,下完课之后,他们的头脑里也记不得什么了;如果在来上这节课的话,我想我会把内容减少,并要在有文本的基础上进行讲解,可结合《精析精炼》中的作品简介进行的简单的讲解.接着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述《李逵负荆》的故事情节,学生的概述情节能力太差,教师最后在点拨的时候,用表格的形式分成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教给学生概述情节的方法及规律。
第二课时,看电视剧《李逵负荆》后,学生对李逵的性格特征有了初步的认识,效果不错。
后面的两个课时,我依然把重点放着分析李逵这一形象上,只是重在整体概括,反而把细节描写忽略,以致上完课后学生仍然觉得像是雾里看花。上完了,苏副校长提出了宝贵的意见,让我顿时豁然开朗,原来,语文课并不是简单的给学生传授知识,而应该是一堂实践课。假如让我重新来分析李逵的形象特征的话,我会这样做:把自己当成学生,当作我第一次看《水浒传》,然后让学生跟着我的思路,把整个情节通读下来,在这过程当中,我可以设计很多个点;比如在读到“李逵也不使箸,便把手去碗里捞起鱼来,和骨头都嚼吃了。宋江看见,忍住不笑…..”此处,我便这样设计问题:“宋江为什么忍住不笑?”这样学生就把宋江性格的一面以及两人的感情概括出来了。
诸如此类的问题就可以让学生懂得了何谓“于细节处见真性”,并联系到写作当中,真正达到读写结合。一举数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