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作品 >> 古代 >> H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正文

 

《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课堂教学实录

《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课堂教学实录
(一)
教学《赠汪伦》
师:同学们刚才读了诗,借助注释对诗的意思有了初步的理解,你们说说有什么感受?
生:我觉得李白与汪伦的感情很深。
师:告诉老师,你从哪里感受到的?
生:我从“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句诗看出来的。
师:坐在下面的同学有和他一样感受的同学请把手举起来。
近全班学生举起了手。
师:诗是要读的,哪位同学能用读来告诉大家,李白和汪伦之间的感情的的确确很深?
生: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师:深,但还不够。
生: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师:李白和汪伦之间的感情真深啊!你读得太好了。同学们一起读读好吗?
生齐读。
(点评:这首诗字面意思学生借助注释一看便知。教学从这里切入,不着痕迹,很自然。同时也为下面的教学作了很好的铺垫。)

师:李白和汪伦的感情如此深厚,但是细心读读这首诗的前两句似乎有点问题啊。你们读读看是不是有问题。
生读。一会儿功夫有几个举起了手,而且脸上洋溢着发现的喜悦,急于要把自己的发现说出来。
师: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生:李白和汪伦之间的感情那么深,汪伦怎么到李白上船都要走了才来送呢?
(说明:这里原本要引导学生抓住“忽”来体会,从而让学生感悟出问题,不想学生一子就提出来了。)
师:你真会读书,一下子就读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老师要向你学习。据说李白这次来桃花潭游玩是汪伦请来的。李白在汪伦家住了好几天,汪伦每天以美酒款待,还送钱财给李白花。可见汪伦对李白也是一往情深。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汪伦这么迟才来送行呢?书上没写,资料也查不到。下面,就请同学们大胆地猜一猜,可能有哪些原因?
生:我想可能是汪伦去买礼物给李白来迟了。
师:嗯,合情合理,有这个可能。就这样想。
生:我想可能是汪伦昨晚和李白饮酒多喝了几杯,早上睡得太沉了,起来迟了。
生:我想可能是汪伦想要用这种方法给李白一个惊喜。
生:我想可能是汪伦想通过这种方式给李白留下一个很深的印象,让李白记住他。
生:我想可能是汪伦舍不得李白走,很伤心才来迟的。
生:我想还有可能是李白不想麻烦汪伦,就悄悄地走,汪伦才来迟的。
师;刚才几位同学都是从汪伦的角度来说的,你能从李白的角度考虑,有创意!
生:也可能是李白在汪伦家住得久了,很不过意,想走,可汪伦又拼命挽留他,他没办法就偷偷地走,结果还是被汪伦发现了。
师:从你们种种猜想中,老师看出了李白和汪伦之间的感情的确比桃花潭水还深。也正因为这样这首诗才成为千古名篇。让我们再次深情地朗读这首诗。
生有感情地朗读。
(点评:古诗教学历来跳不出纠缠于字词的窠臼,本课的教学把着力点放在了发展思维、读书感悟和体会情感上。从教学的全过程看,这些目标是实现了。对“为什么来迟”这个问题的答案的猜想,既是学生创造性的释放,又是对他们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练,还是深入感受汪伦和李白朋友情深的过程。新理念下的语文教学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学生,在这方面本课的教学对我们也是有启示的。)
    
(二)
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师:读一读课题。
生读。
师:很好,都读正确了。这是一首送别诗,题目中就有个“送”字。哪位同学能围绕这个“送”提一提问题。想想可提什么问题?
生:谁送谁?
师:真聪明,我把这个问题记下来(板书)。谁接着提?
生:在什么地方送?
师:好的,也记下你的问题。板书:在哪送
生:在什么时候送?
师:也不错,也记下。板书:何时送
生:怎么送?
师:太好了。这是个最棒的问题。板书。
生:送到哪?
生:为什么送?
师:同学们真不简单,围绕一个词提了这么多问题。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在这首诗里,同学们读读诗,把答案找出来。把答案找出来了,这首诗也就读明白了。边读边想边看注释,看谁读得快。
(点评:紧扣一个“送”字引导学生提问题,设计看似俗套,实则拙中藏巧,反映了教者对教材的深入钻研。)
大约8分钟后:
师:都读明白了。
生:读明白了。
师:(指板书上的问题)谁第一个汇报?
生:我弄明白了“谁送谁”这个问题是李白送孟浩然
师:其他同学同意吧?(生同意。)等会儿坐下,说说你从哪儿读明白的,好吗?
生:我是从题目中知道是送孟浩然。诗是李白写的,说明是李白送孟浩然
(点评:注意引导学生言之有据。)
师:很会读书,做到了边读边想。说得也清楚极了。谁接着来?
生:我读明白了“何时送”这个问题,李白是在三月送孟浩然去扬州的。
师:很好,能说说是什么样的三月吗?
生:嗯,是烟花三月。
师;什么样的三月叫烟花三月呢?老师还不太明白,能告诉老师吗?
生:是百花盛开的三月。
师:百花盛开用得好。谢谢你,我明白了。还可以说是什么样的三月?读明白这个问题的同学可以继续告诉我。
生:我来,是细雨如烟,繁花似锦的三月。
生:是百花齐放的三月。
生:是细雨蒙蒙,花红柳绿的三月。
生:阳光明媚的三月。
生:是细雨绵绵,柳暗花明的三月。
生;是百花争艳,鸟语花香的三月。
师:老师真佩服你们!你们用了这么多的好词语。你们头脑中的三月这么美,都是从哪个词读出来的?
生;是从烟花这个词读出来。
(评点:“烟花”一词是学生感悟的难点之一,实录中却把对它的理解、感悟变成了一个教学亮点,不但拓展了学生想象的空间,还训练了语言,促使学生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并之得以活化。)
师:你们告诉老师一个读书的好方法就是读书要展开想象。再次谢谢我们芳村小学的同学们。下面继续汇报。
生;我读明白了在哪送,是在黄鹤楼。
师:从哪里读出来的?黄鹤楼又在哪里?
生:我是从题目和第一句诗中知道的。我还知道,黄鹤楼在扬州的西面,孟浩然是从西面的黄鹤楼出发到东面的扬州去,而且是顺流而下。
师:你读得好,注释看得好,想得也好。你是看了第一条注释才知道这么多的是吗?
生:以前我看过地图,与扬州比,湖北在长江上游。
师:你还能调动自己仓库里的知识来学习,好方法啊!谁接着汇报?
生:我读明白了怎么送的这个问题。
师:这个问题最难,说说看。
生:李白是站在那,看着孟浩然乘坐的小船走远了,看不见了才离开。
师:你从哪读出来的?
生:从书上的插图可以看出来。还有,第三句诗说“孤帆远影碧空尽”,就是说小船走远了,看不见了。
师;这么难的诗句你都能读明白,老师快下岗了。坐下,把机会留给同样读明白这个问题的同学好吗?刚才这位同学说李白看着老朋友的小船走远了看不见了,那小船到哪去了?
生:小船越走越远,最后连影子都走到天空里了。
师:怎么会到天空里呢?
生:因为远处水天相接,给人的感觉,就好像小船走到天空里了,其实是不可能的,是走远了。
师:老朋友的船走远了看不见了,李白也该回去了吧?
生沉默了一会后,有生举手。
师:那位同学你有什么说的?请发表。
生:我觉得李白并没有走,因为诗最后一句说“唯见长江天际流”,“唯见”就是只看见的意思。说明李白还看了一会长江的流水。
生:对,李白没有马上就走,而是看了很久才走。
师:李白和孟浩然的感情真深啊,我们送一般的朋友,只送到家门外就回来了。李白对孟浩然真是——
生三三两两说出了下列词语:依依惜别、一往情深、难舍难分。
(点评:“怎么送”也是学生不容易读懂的问题。教者紧扣诗句通过设问、追问、明知故问等方法,加上及时的引导、点拨、总结,使这一问题迎刃而解。)
师:是啊,让我们再次读读这首诗体会一下这深情厚意。
生读。
师:最后两句读得稍微慢一点。
生再读。
(点评:此时指导朗读水到渠成。)

师:下面谁能把黑板上这几个问题的答案连起来说说?注意要先想好怎么说,要说得美一点。每个同学在下面先说给同座位听一听。
生同座位互说。
师:谁第一个来?
生:在美丽的阳春三月,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去扬州,孟浩然的小船已经走远了,看不见了,李白还呆呆地站在那儿看着长江流个停。
师:就这样说,建议把第一个“在”去掉,就说美丽的阳春三月。谁再说?
生:花红柳绿、鸟语花香的阳春三月——
师:太好了,用了三个好词,继续说下去。
生:花红柳绿、鸟语花香的阳春三月,李白在黄鹤楼送老朋友孟浩然到美丽的扬州去。孟浩然乘坐的小船已经走远了,最后连影子也看不见了,只能看见长江的水不停地流淌,李白还站在那目送着。
(此处略去三名同学发言)
(点评:连起来说,实际上就是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这样处理不露痕迹,也不落巢臼,因为有了板书的几个问题的提示,学生说起来就不觉得困难。到这里我们才真正感觉到教者开始设计的“巧”。教学到这一步可以结束了吗?下面的教学可谓是笔锋一转。)
师:说得好,更说出了浓浓的惜别之情,老师为你们成为李白的知音而高兴。为了让同学们更进一步的了解李白,了解唐诗,老师再补充一首李白的诗。(投影出示李白的《金陵酒肆留别》)这也是一首送别诗,同学们读读,特别要注意这首诗的最后两句,看看这两句对你读前面那首诗有什么启发?
附诗: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生读了一会。
师:这首诗对读前一首有启发吗?
生:我想李白这首诗的最后两句也可以用在前一首诗中。
师:怎么用?
生:因为李白对老朋友孟浩然的深情也像这长江水一样长。
师:是啊,有不少研究李白诗的专家,也是这样看的你也成为专家了。下面让我们再深情地读一读前一首诗。
(点评:补充阅读《金陵酒肆留别》,扩大了阅读面,加强了课内外的联系,教者的目的不仅于此,还要为进一步深化对《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解读作铺陈。)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课堂教学实录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梦游天姥吟留别》说课稿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3
    《梦游天姥吟留别》课堂实录3
    作品原文:梦游天姥吟留别
    【赏析】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课堂实录4
    《梦游天姥吟留别》课堂实录
    教学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从<梦游天姥吟留别>看李白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太姥山另解
    作品梦游天姥吟留别赏析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英文版《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从<梦游天姥吟留别>看李白(二)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惊心动魄的梦游之曲——李白《梦游天…
    梦游天姥吟留别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4
    从<梦游天姥吟留别>看李白(三)
    李白诗鉴赏
    《梦游天姥吟留别》课堂教学实录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5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3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1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夭矫离奇 托梦寄意——李白《梦游天姥…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6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4
    《蜀道难》教学设计
    《蜀道难》课堂实录4
    韩愈《调张籍》赏析
    《蜀道难》:神奇险峻境界的追求
    《蜀道难》教学设计
    《 蜀 道 难 》 教 学 实 录
    《蜀道难》课堂实录1
    《蜀道难》教学设计2
    《蜀道难》课堂教学详案
    李白《蜀道难》赏析
    蜀道难,人生之路更难──李白诗歌《…
    李白与唐代诗歌精神特质
    重新看待李白与盛唐的关系
    《梦游天姥吟留别》赏析
    李白诗歌中的心灵世界管窥
    蜀道难
    李白《蜀道难》
    李白诗歌的三种精神──在上海电视大…
    “奇之又奇” 千古绝唱——李白《蜀道…
    李白为何写《蜀道难》
    《蜀道难》教学设想
    新蜀道“难”
    李白的成名作《蜀道难》
    蜀道难 欣赏
    想象夸张一手裁——《蜀道难》艺术手…
    《蜀道难》课堂实录2
    唐诗百话:李白《蜀道难》赏析
    走出“围城”的李白──《蜀道难》教…
    《蜀道难》品读三题
    蜀道难电子课本
    《蜀道难》教案
    【作品原文】蜀道难
    【作品英译】蜀道难
    蜀道难经典翻译
    【注释】蜀道难
    李白<<将进酒>>赏析
    李白《将进酒》解读
    唐诗鉴赏指导——李白《将进酒》诗歌…
    诗意,让课堂如此美丽
    将进酒
    读李白将进酒有感
    将进酒——李白
    李白山水诗与画同源的意境
    《将进酒》课堂实录2
    一首政治抒情诗──《蜀道难》主题新…
    李白《将进酒》创作时地考
    李白《将进酒》赏析
    品赏李白《将进酒》
    李白《将进酒》赏析3
    《将进酒》课堂实录
    将进酒电子课本
    李白《将进酒》英文版
    蜀道易──《蜀道难》的伉俪篇
    《蜀道难》教学设想
    友情如春水 美景怡人心──李白《送…
    “奇之又奇”千古绝唱──李白《蜀道…
    关于《蜀道难》的作意和主题讨论
    《蜀道难》电子教材
    《蜀道难》教学建议
    《将进酒》教学实录
    《送友人入蜀》解析
    新编《蜀道难》
    由《蜀道难》浅析李白出蜀时的心态
    读李白《蜀道难》诗
    想象夸张一手裁──《蜀道难》艺术手…
    《蜀道难》读法:剥皮抽筋法
    《蜀道难》主题再探
    蜀道难,人生之路更难
    一梦十年山川依旧 蜀道今不难
    《蜀道难》备课笔记
    试论李白的悲剧人生及其特点
    《蜀道难》赏析
    李白的生平、诗歌、个性
    《蜀道难》词语解释
    《蜀道难》魅力新解
    《蜀道难》开篇叹词音义句读解
    巧借友人写山川 深深忧虑融自然──…
    《蜀道难》主题之辨
    从“居士”说起──兼对李白、杜甫诗…
    《蜀道难》形近字辨析
    略谈李白《蜀道难》的思想和艺术
    《蜀道难》的思归情结
    新蜀道难
    逸、狂、愤、醉──探索李白的情感世…
    李白的性格与其诗歌艺术特征
    论尚侠思想对李白诗歌的影响
    李白飘逸诗风的构成
    《蜀道难》有关评述
    《蜀道难》课文导读
    寻李白
    永远的李白
    《蜀道难》课文题解
    关于蜀道
    唐诗简介
    盛唐诗歌与盛唐气象
    《蜀道难》的立意
    《蜀道难》写作背景
    《蜀道难》多义词辨析
    《蜀道难》主题思想
    《蜀道难》诵读提示
    【赏析】蜀道难
    《蜀道难》多音字辨析
    【作品译文】蜀道难
    李白山水诗的艺术成就
    李白年表
    《蜀道难》学法指导
    《蜀道难》问题探究
    《蜀道难》特殊句式
    《蜀道难》难句解析
    《蜀道难》结构分析
    《蜀道难》写作特点
    《蜀道难》写作特色
    《蜀道难》课文赏析
    《蜀道难》词类活用
    《蜀道难》重点难点讲解
    《蜀道难》背诵指导
    李白简介
    《蜀道难》课文译文
    《蜀道难》赏析
    《蜀道难》通假字
    蜀道难赏析
    《蜀道难》生字注音
    《蜀道难》知识归纳
    《蜀道难》教学设计
    《蜀道难》教学设计
    《蜀道难》教学设计
    《蜀道难》疑难解析
    《蜀道难》教学设计
    《蜀道难》课文分析
    《蜀道难》教学设计
    《蜀道难》教学杂谈
    《蜀道难》课文评点
    《蜀道难》课堂实录
    《蜀道难》赏析4
    《蜀道难》课文导入
    施蜇存:《蜀道难》赏析
    《蜀道难》赏析5
    古诗文赏析——李白(唐)《蜀道难》
    《蜀道难》赏析3
    李白《蜀道难》赏析2
    《蜀道难》鉴赏要点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