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钟娟红
教学目标:
1、学习《送孟浩然之广陵》,感受朋友情,离别愁;并会背诵。
2、拓展学习《赠汪伦》,反复诵读感受诗中所表达的朋友情深。
3、激发学生的情感,诵读送别的诗,感受友情的可贵,展示学生积累的诗篇。
4.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诗中描述的意境“美”,朋友情。
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唐代著名的诗人)
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
3.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小朋友,古诗是中国璀璨文化的一朵奇葩一大瑰宝,它读起来朗朗上口,意韵无穷。它独特的文学魅力,吸引了无数中外文学爱好者,每个学期,我们的语文课堂里总会学它几首。
说到古诗,是不让你想起了几个有名的诗人和他的作品呢?
学生随意地说一说诗人和作品。
板书:李白 诗仙 天才诗人
揭示课题,读题,说说你从题目里知道了什么呢?
二、初步感知
1、指名读诗。(韵味 抑扬顿挫)
2、齐读。
师:读着读着,你有没有觉得有些意思在你眼前浮现出来了呢?或者有什么疑问也冒出来了呢?
是啊,学习中最可贵的就是有思考,反复地吟读可以让诗的意思在眼前豁然开朗,(板书:反复吟读),还可以通过什么途径来理解诗意呢?(板书:结合注释)
三、自学
以小小组为单位,一起讨论交流对古诗的理解,交流中可动用一切学习工具书。
四、交流汇报、相机引导:
请学生上前边指黑板上的诗句边逐字逐词逐句地解释,说说读懂了什么。其他学生听后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作适当点拨。
第一句:故人西辞黄鹤楼。
1、故人----开口就说“故人”,友情的非同一般,已在这亲切的称呼中显示出来;
2、西辞(明白孟浩然是东下扬州)这是湖北武昌蛇山黄鹄矶上的一座古楼,因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而得名黄鹤楼。黄鹤楼坐落在长江边,因其神奇的传说和独特的地理位置而著名。大诗人李白曾在此送别他的好朋友——诗人孟浩然,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板书:人物地点)
3、扩展:拱手言别,老朋友辞别,会怎么说?
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
1、烟花三月——阳春三月,扬树开花,柳树开花,风一吹,远远看去白蒙蒙的,如烟雾。因而古代有一句话“柳絮如烟”。(板书:时间)
能用几个词来形容阳春三月的美景吗?(词语积累:百花盛开 草木葱茏 草长莺飞 春光明媚 碧空万里 鸟语花香 绿草如茵 柳絮如烟 繁花似锦 春花烂漫)(板书:景物)
美美地读一读这一句。
(暮春三月,桑叶肥,青杏小,菜花香,微风送红雨,碧波扬白帆。这是古代诗人结伴同游的季节。)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景吗?为什么?
惆怅地读一读。
2、这样的描写,能说明诗人是怎样的心情?(在这百花竞秀、春光明媚的季节里,好朋友就要离别远行,自己无法联袂同游,这其间含有无限的感慨。为什么呢?因为诗友孟浩然所去的扬州,正是唐代的繁华地区,那是珠连绣户,弦管声歌,多么令人神往。)
(诗人是如何将他复杂的心情表达出来的呢?我们来体会一下后两句诗。
第三句:孤帆远影碧空尽
(孤帆:单独的一条船。远影:远远的影子。碧空:晴朗的天空。尽:消失了,没有了。船越走越远,远远望去好像消失在晴朗的天空里。)(板书:心情)
第四句:唯见长江天际流
(唯:只。见:看见。天际:天边。只看见浩荡的长江水,滚滚向天边流去。)李白当时在想些什么呢?
(4)诗人送别老朋友,友人乘舟而去,诗人登高远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结合插图,想象一下这幅画面,体会诗人当时的思想感情。
(载着老朋友的船渐渐远去,消失在水天一线处,滔滔的长江水奔流不息,流向天边。诗人久久不肯离去,表达了诗人依依惜别之情,真可谓是水长情亦长啊!这是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
(5)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四、总结:
这首诗,既感受到了繁花似锦、生机盎然的艳丽春色,又感受到了孤帆远影、水流天际的壮阔画面,也体会到了诗人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珍重友情的情感。诗人寄情于景,情景交融,给人以美的享受。后两句传情达意,诗人将离别之情寄托在碧空与江水之间,言虽尽而意未尽,令人回味无穷,堪称送别佳作。
五、拓展作业:
1、读送别诗。
2、把自己当作李白,用现代文改写这首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