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 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掌握古诗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4)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
引导学生理解字词,并通过词义理解达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对联导入,揭示课题
1、 出示对联“黄金万两容易得 人间知已最难寻”
2、 师:这副对联出至于《红楼梦》中,请同学们读一读,理解对联的意思。
3、 生谈对对联的理解。
4、师:人生苦短,在漫漫人生路上,除了亲情之外,还有一种情感也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友情。有人说,友情是真挚宝贵的。的确,正如对联中所说的,真挚的友情是人生路上值得珍藏的一段记忆。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便与友情有关。请同学们打开书,今天我们学20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5解题。
1、请大家齐读课题。
2、重点词在哪?(送)谁送谁?(李白送孟浩然)在哪里送别?(黄鹤楼)
谁到哪儿去?(孟浩然到扬州去)出示地理位置图理解黄鹤楼,扬州的方位。
二、 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 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画出生字。
2、 课件出示生字。
3、 多种形式读字:(全班齐声拼读、学生代读、去拼音开火车读)
4、 同桌互读互查
5、 指名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画出节奏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6、 小组朗读、全班齐读。
三、 赏析佳句,入境悟情。
(1)同桌之间互相解释诗句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2)请学生逐字逐词逐句地解释。其他学生听后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作适当点拨。
A.理解“故人西辞黄鹤楼”的意思。
(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西辞:辞别。因为黄鹤楼在扬州的西边,所以说“西辞”。老朋友在黄鹤楼上和我辞别了。)
“西”在诗中只是表明两地方位。
B.理解“烟花三月下扬州”的意思。
(烟花:艳丽的春景。下:顺流直下。在春光烂漫的三月,老朋友坐船顺流而下去扬州)“下”字学生能理解为“去”“到”,但对“顺流直下”的意思可能理解不到。教师可指导学生由“西辞”而知扬州在黄鹤楼之东,长江水也是向东流,所以孟浩然坐船是顺流而下。如此美景,诗人多希望与老朋友携手赏春呀,但是面对的却是分别,你能体会到诗人此刻的心情吗?
(依依不舍,惋惜……)
诗人是如何将他复杂的心情表达出来的呢?我们来体会一下后两句诗。
C.理解“孤帆远影碧空尽”的意思。
(孤帆:单独的一条船。远影:远远的影子。碧空:晴朗的天空。尽:消失了,没有了。船越走越远,远远望去好像消失在晴朗的天空里。)
D.理解“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意思。
(唯:只。见:看见。天际:天边。只看见浩荡的长江水,滚滚向天边流去。)
(3)诗人送别老朋友,友人乘舟而去,诗人登高远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结合插图,想象一下这幅画面,体会诗人当时的思想感情。
(载着老朋友的船渐渐远去,消失在水天一线处,滔滔的长江水奔流不息,流向天边。诗人久久不肯离去,表达了诗人依依惜别之情,也能体会到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
(板书:依依惜别)
四、 导学演练,体会感情
1)师范读,生观察课文插图,体会诗人的心情。
2)在同桌内演练好朋友别离的情景,想象人物的对话。
3)学生表演。
板书设计:
20古诗两首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
李白 → 孟浩然
依依惜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