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儿忳忳的行车儿快快的随)
3此恨谁知(松了金钏减了玉肌)为伊消得人憔悴
莺莺想到和张生经历了多少曲折痛苦才得以结合,不期然刚摆脱了相思之苦,却又马上生生地被迫分离,心中充满怨恨又万般无奈。因此,她把短暂的饯别的时刻,视为最可宝贵的与张生相聚的机会,她希望柳丝能够系住将要远行的马,她乞求疏林能够挂住将要落山的太阳,然而,柳丝难系,斜晖无情。既然这些都是不可能实现的痴幻的意愿,那么,唯一的希望就只能是让张生乘骑的马儿走得再慢一点,自己乘坐的车子跟得更紧一点---使得两情依依的情人能够靠得更近一点,相随的时间更长一点----能厮守片刻也好!(金圣叹说:曲中"马儿迍迍行,车儿快快随""二句十字,真正妙文,直从双文当时又稚小,又憨痴、又聪明,一片细微心地中,的的描画出来。)3、赏析[叨叨令]:
以上两支曲子都是莺莺的内心独白。在已到长亭又未与众人相见时,红娘趁空问莺莺"今日怎么不打扮?"从而引出了第三支曲子[叨叨令]。此曲与前两支曲子不同,它既是回答红娘的问题,更是莺莺借题表述自己的苦衷。(问:金圣叹说,这是补写来长亭前"家中情事"是否同意?------预拟别后的情景:准备着''从今后''久已后'俱是预拟)
红娘的问话,触发了莺莺感情的闸门,使她内心的愁绪,奔涌而出。在道白"你那知我的心里呵"后,尽情倾诉:莺莺先从眼前车马行色牵动愁肠说起,说明了沉重的别情压在心里,是无心打扮的原因。既而设想今后孤凄的生活情景:在了无情致的昏睡中和涕泪长流的悲愁中苦熬光阴。越想越感到不可忍受,痛极,闷极,于是重复发出"兀的不闷杀也么哥"的"呼喊",以为无奈的渲泄。
然而,别离已无法挽回,唯一可告慰的将只能是别后的鱼雁传书。于是,莺莺只得强抑悲痛,频频叮咛红娘"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凄凄惶惶的寄"。
总结:[投影] [叨叨令]中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几个叠词?这种手法和这些叠词的运用有何艺术效果?(排比、反复手法;五个叠词;排比、反复和叠词的运用造成了音节和声韵的回环流转,产生了"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这支曲词层次分明又流传如珠。它用了一连串排比式的叠字句,每组之中, 前句有两个带"儿"字的词,后句是双音词的重叠。却如前人所云:"语中每叠二字,正是呜咽凄断说不出处。"它成功地突了剧中人物回环往复的浓烈感情和掩抑诉的声气口吻。
4、总结一节(flash):?赶赴长亭。表现崔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的心境。(戏眼:愁别离)四、分析第二节:"长亭别宴"
这一节主要刻画崔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态、心理,突出崔莺莺珍重爱情而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连用八首唱词,体现恨别情怀。[脱布衫]此曲写了"西风""黄叶""寒烟""衰草", 是莺莺座在送别宴席上表述恨别情怀之前的起兴。正是在这"黄叶纷飞""衰草凄迷"的氛围里,她看到张生在那里不是正襟危坐,而是像插在那里似的歪歪斜斜地坐着,而且紧蹙双眉,如呆如痴,死临侵地。
2、讨论:[小梁州]对此曲的解释向来有歧义。究竟是谁"阁泪汪汪""长吁气""推整素罗衣"?
------"罗衣"一般亦多用于女子,而且"推整"二字所描述的那种假借整衣以掩饰心绪不宁的情态,也显然是莺莺的写照,整个"哭宴"一折主要是写莺莺的别恨离愁,而并没有更多地表现张生的情怀。所以全曲皆为莺莺自谓之说,似更贴切。
[满庭芳] 老夫人已在催促"供食"。所以此曲首句为"供食太急"。全曲又一次表现了莺莺是如何珍视与张生这临别的相聚。她希望慢慢"供食",就是为了与张生再"厮守得一时半刻"。她想,如果没有母亲在座,将为张生"举案齐眉"。但这一切都不能如愿,此时只能"眼底空留意"-----对张生以目传情。这种痛苦,足使她化作望夫石。
4、心绪:[快活三] [朝天子]茶饭无心,酒食无味-----始而感到酒食有如泥土,但立刻又感到酒食连泥土的滋味都没有了。别离之情,已使她完全无心茶饭了。美酒犹如冰凉的白水,而且"多半是相思泪"。至于茶饭,自己难道不想吃吗?只是肠胃里已塞满了愁怨,又怎能吃得下茶饭!此时她觉得这所有的痛苦都源于"蜗角虚名,蝇头微利"。5、总结:从[脱布衫]到[朝天子]一共八支曲子写"长亭别宴"。别宴开始了。可是,早已"恨塞满愁肠胃"的莺莺,"甚么汤水咽得下!""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假若便是土和泥,也有些土气息,泥滋味"。"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她的整个心灵,都萦牵着即将远行的爱人:"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猛然见了把头低,真是肝肠寸断,令人心碎!然而,当着长亭别宴主持者老夫人的面,他们不能互诉心曲,只能是"一个这壁,一个那壁,一递一声长吁气。""长亭别宴"这部分集中刻画了郁积在莺莺心头的依恋、悲伤、怨愤的情思,同时也通过莺莺的眼和口,展示了同样经受着离愁煎熬的张生的情态。
第三课时
一、 分析第三节:[五煞]至[一煞]主要写莺莺对张生的叮嘱
1、 指读[五煞]至[三煞]:莺莺以最富柔情的妻子的身份,千叮万嘱,——让张生要注意适应水土,路途上要节制饮食,在荒村野店之中要"眠早""起迟":一个妻子所能想到,她都想到了;临别时应该嘱咐的,她都嘱咐了。
2、投影:[五煞]表现对张生的生活的关心,千叮万嘱,真情自现。最后一句是自忖自语,想到深秋寄旅最需要关照的,自己却不能"扶持"左右,淡淡的内疚,感人至深。
3、[四煞][三煞]预拟别后的寂寞与归家后的情景,虚实重叠,令人心碎肠断。[四煞]临别之际,送行者越叮嘱越动情,越激动,越悲哀,故此曲中有"泪添""恨压"二句。"晚来闷把西楼倚"构成一幅图画;而倚楼远眺所见"夕阳古道,衰柳长堤"又是一幅图画。 两幅图画构成的意境,则是倚楼远眺望人归,惟见夕阳古道不见人。此刻虽是莺莺"预拟",但也正是日后实景。接下来[三煞]中"归家若到罗帷里,……今夜个翠被生寒有梦知",亦复如此:"预拟"与实景的重叠。
4、[二煞]曲中虽有"你休忧""休要""你却休"诸般叮嘱,但最重要最深沉的是"此一节"!"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这似乎是隐藏在莺莺内心最深处的不安,因此也在送别的最后时刻再一次道出。(背景补充)
5、小结第三节:
临别叮嘱的场面,主要表现莺莺对张生的 关心和担心:既希望他"得官不得官,疾便 回来",又担心他考中后"停妻再娶妻"。这 种心态不仅表现了莺莺对功名利禄的轻视, 而且表现了她对二人前途的深深的忧虑
二、分析第四节:分手后的场面,描写了莺莺目送张生依依难舍的情景和离别后的痛苦。(投影1)[一煞]莺莺诅咒青山,诅咒疏林,诅咒"淡烟暮霭",因为这一切"遮蔽"了她目送的张生。张生走了,剩下的惟有寂寞无人语的"夕阳古道"和偶尔传来马嘶的"禾黍秋风"。离别之痛,使莺莺木然良久。她忽然在恍惚之中对自己有些不解:张生已去,自己为什么还不上车归去?
[一煞]"古道烟霭图",写目送远去时凄怆悲苦之情。张生离去,莺莺相送上路,步送不及,以目送之,目送不及,倾耳听之,杳然远去,令人顿生无限愁怅之情。正所谓聚散两依依。(投影2) 赏析[收尾]所写的意境,传达的情感,及所用的艺术手法。(投影3)[收尾]红娘提醒了痴迷之中的莺莺:"夫人去了好一会,姐姐,咱家去!"莺莺此时心目中只有"四山如围,一鞭已远"。经红娘提醒,她看到了将要载她归去的车子,她立刻把自己的烦恼愁怨与车子联系起来,感到这样的小车是装不下她胸中的无限烦愁的。
"残照"表现内心的怅惘失意。最后一句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物象,自然贴切。(投影4)
写"愁"的诗句: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一煞][收尾]两支曲子,便刻画了莺莺的这种怅惘情景和依依心情。"夕阳"一句,看似平易,含情极深。夕阳薄暮,本是当归之时,而今却挥袂远别,人何以堪!
"长亭送别"并没有曲折复杂的戏剧情节,其艺术魅力主要来自对人物心灵的深刻探索和真实描摹。作者将艺术触角伸展到真实描摹处于"长亭送别"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