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蝴蝶之恋》抒写了“我”的心境,从救助时的同情怜悯,到蝴蝶飞去后的失落、怅惘。这种心境是真实的、自然的流露,作者没有直白其思想意义,而是把空白留给读者。这是名家行文之高妙处。在课后第一大题的第3小题涉及到这样两问--“我”为什么感到“失落、怅惘”?“我”的感叹包含了怎样的感情?笔者就这个问题进行了一些探索,这里梳理出来,以就教于语文界同仁。
一、强者怜弱说
纤细的白蝴蝶在阴晴不定的天气里出来寻觅,“它表现出寻求者何等非凡的勇气”。可见作者十分欣赏寻求者。白蝴蝶这纤细的生命危难之时,“我”救助它、怜悯它,是因为我感到了人的力量比其强大。“怜悯”一词,是对遭遇不幸的人表示同情。但同情必须以同情者优于被同情者的条件为基础。的确,人在自然界风雨面前是有资格怜悯白蝴蝶的。一场风或一场雨不会要了一个人的命,最多是使其偶感风寒。作为人,还可以捧起一个接近死亡的生命,“送给它一丝温暖”,直到它重新飞起。尽管被救者是一个勇气非凡者,这也能平添一份自豪。但是当它真的自由翱翔而去时,它又击溃了“我”作为人的自信。纤细的蝴蝶刚从风雨的利爪中夺回生命,旋即投入到新的航程。前面可能有风可能有雨,白蝴蝶前程未卜,白蝴蝶前程又可卜--这是一只永远的白蝴蝶!人呢?能对奋斗目标的关注胜于对生死的关注吗?能从社会的风雨挫折中崛起奋飞吗?假如人面临几乎是致命的挫折,人又会怎样呢?……人在某些时候,却不能超越,这同白蝴蝶相比,又是多么渺小啊!“我”能不感到失落、怅惘吗?
二、患难真情说
白蝴蝶在“五风十雨”中“受伤”,几近死亡。“我”目睹了白蝴蝶虽“轻柔纤细”但敢于在风雨中穿梭、“寻觅”的情景,我因肯定其价值取向而滋生了怜爱。更为可贵的是,“我”以呵护之手把白蝴蝶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这生命在“我”的掌中被关怀,在“我”的关注中由“吓懵”到复活,它的第二次生命与“我”休戚相关。“我”由怜悯到怜爱--“我那美丽的白蝴蝶呀!我那勇敢的白蝴蝶呀!”但是,当它真的自由翱翔而去时,“我”与它那刚刚缔结的患难情缘,又使我对它依依不舍。骨子里,“我”是生命的再造者,就像父亲不舍儿子去远行闯荡。生命的意义在于奋斗!它会飞得好吗?“我”支持它,同时以一种“父爱”担心它的航程是否顺利。“我”怎能不失落、怅惘?以上两种分析虽各执一词,但有一点是相通的,那就是都是围绕人生价值意义的思考。基于作者所表达的是复杂而丰富的感情,故说法不应惟一。
姚娜
学习目标:1、理解生命意识和爱的思想内容。
2、品味精彩语言。
3、理解作者感情的丰富性、复杂性。
学习重点:理解课文含义,品味精彩语言。
学习难点:理解作者感情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教具:录音机、幻灯机
过程:
一、整体把握
1.简介作者作品。
2.查字典解释字词,3.读准字音,4.理解词义。
5.仔细阅读课文。找出值得自己味的语句。
6.理清文章的线索。(以下用幻灯片投影)
(1)生命意识
1生命的脆弱
2拯救生命
(2)爱
(3)战胜命运
1小蝴蝶战胜死亡。
2太阳战胜寒冷。
二、品味语言。
1.朗读课文,找出值得品味的句子。
2.品味清新简洁的语言。(以下用幻灯片投影)
①它白得像一片小雪花,轻柔纤细,楚楚动人,多么可怜呀!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明确。(答案略)
②你看,娜 白茸茸的像透明的薄纱似的翅膀,两面三刀根黑色的须向前伸展着,两面三刀点黑漆似的眼睛,几只像丝一样细的脚。
③太阳明亮的光辉照满宇宙,照满人间,一切都有那样晶莹,那样明媚,树叶由嫩绿变成深圳特区绿了,草地上开满小米粒那样大的小花朵。
④阳光闪发着一种淡红色,在那叶片上燃烧,于是带来了火、热、光明、生命,雨珠给它晒干了,那树叶像一片绿玻璃片一样透明、清亮。
⑤它试了几次,终于一跃进而起,展翅飞羞,活泼伶俐地在我周围翩翩飞舞了好一阵,又向清明洗的空中冉冉飞去,像一片小小的雪花,愈飞愈远,消失不见了。
边读边品味,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板书:
白蝴蝶的处境 “我”的感情
危难 同情、怜悯
活了 喜悦
自由翱翔 失落怅惘
作业:1、反复朗读本文,体会这复杂的感情。
2、级组统一油印练习。
后记:
教学建议
一、思想主旨
本文写“我”对一只小小“白蝴蝶”的爱恋、救助:在它“危难”时,“我”怜悯、救助它;而在它“自由翱翔而去”时,“我”却又感到失落、怅惘。一方面赞美这只小生命的勇敢与顽强,另一方面又在写自己内心的复杂、难以说解。
二、新颖的立意
《白蝴蝶之恋》在“出新”上胜出一筹,给人以新鲜的感悟、深刻的思考。
首先,“白蝴蝶”—而且是受伤的、垂死的蝴蝶—是比较新鲜的景物,为了强化这“新”,作者又让它在一场春寒料峭的雨中出现。作者对它的怜惜、喜爱之情几乎是随着精美的叙述不知不觉地流露出来的:它“白得像一片小雪花,轻柔纤细”,“它的细细的足脚动弹了一下,就歪倒在我的手中”,“那白茸茸的像透明的薄纱似的翅膀,两根黑色的须向前伸展着,两点黑漆似的眼睛,几只像丝一样的脚”……作者对白蝴蝶的感情也逐渐加深、变热,最后演变成了一场“心灵的风雨”—“你什么弃置一个生灵于不顾?”主题于自然中形成并随着感情的增加而凸显出来。
其次,作者通过“白蝴蝶”所给出的“情志”也是新鲜的、深刻的—“在白蝴蝶危难时我怜悯它,可是当它真的自由翱翔而去时我又感到如此失落、怅惘”。比起常见的“重大主题”,这细致、玄虚的情绪表达显然大出人们的意料(联想一下作者另外两篇气势恢弘、寓意深刻的散文《长江三峡》和《海上日出》,这种主题类型的反差更加明显),然而,老作家以丰富的阅历和对人生的独特体悟,平中见奇,语出惊人,震撼人心。难道不是吗?我们呵护一个弱小的生命是为了它能更好地成长,而一旦它长大、强壮起来,我们又必须忍受与它分别的痛苦,因为此时对它的最好爱护就是能够让它独立、自由地生长,去实现生命所赋予它的一切。
三、复杂的思想感情
这篇文章抒发的思想感情是很丰富的,也是很复杂、朦胧的。作者不仅要表现生命意识、爱等情怀,还有许多说不清、道不明的感受和情感掺杂在内。“我”救助了小蝴蝶,“感到无限的喜悦”,可是当小蝴蝶“一跃而起,展翅飞翔”,“向清明如洗的空中冉冉飞去”,“愈飞愈远,消失不见了”之时,“我”却觉得“一江春水在我心头轻轻地荡漾了一下”,“在白蝴蝶危难时我怜悯它,可是当它真的自由翱翔而去时我又感到如此失落、怅惘”。因拯救了一个小生命而“一江春水”般倍感喜悦的好心情,突然又转为一种怅惘,“我”不由发出“唉!人啊人……”的感叹。“我”在小蝴蝶身上倾注的感情,拯救生命得到的喜悦、满足,以及由此感到的生活、自身价值的意义,突然之间都失去了载体。如同登山,到了山顶,在成功的喜悦之后,反而感到空虚与怅然。人的内心感情复杂多变,矛盾交织,谁又能说得清呢?“我默默伫望了一阵.转身向青草地走去”,正是“我”复杂朦胧心情的表现。
四、引导学生认识复杂情感建议
人的思想感情是复杂的,不可能是单向的。这篇文章的主题,不可能用一句话,一种感情概括出来。要让学生理解作者感情的丰富性、复杂性,并引导学生在写作中,也能有所借鉴。
教学设计示例
【自读导言】
《白蝴蝶之恋》通过对一只受伤的小蝴蝶的情感倾注,表达了作者对生命、自然的思考。
学习这篇文章应多在诵读、品味上下功夫。
(解说:本文情感丰富而复杂,自读时,应引导学生反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