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Q正传
|
文/王国彬 【导学新概念】 鲁迅的小说数量不多,但质量很高。它思想的深刻,技巧的精练,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罕见的。《阿Q正传》是鲁迅小说中最著名的一篇,也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最重要的杰作。它写于1921年,最初分章发表于《晨报副镌》,后收入《呐喊》。 《阿Q正传》以辛亥革命前后的未庄为历史舞台,以主人公阿Q的活动为线索,以批判阿Q的病态心理精神胜利法为重点来组织材料。在艺术创造的过程中,作者不但从中国的现实社会出发,以农民的实际生活为基础,去“杂取种种人”,概括出阿Q的典型性格,而且着眼于辛亥革命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设计未庄这样一个闭塞落后的江南农村,作为阿Q生活的典型环境。这样,就使阿Q这个形象,既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又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阿Q正传》是辛亥革命时期农村生活的一面镜子,是旧中国劳动人民的奴隶生活的深刻写照,也是中国近代民族被压迫历史的缩影。 阿Q,上无片瓦,下无寸土,孤苦伶仃地寄住在土谷祠里,只靠给人家打短工来维持生计。在他身上,最显著的特点是“精神胜利法”:自甘屈辱,自甘轻贱,而又自我解嘲,自我陶醉。在塑造阿Q这个典型形象时,鲁迅先生非常讲究情节的张弛、明暗的详略:对主人公阿Q的活动是露,对其他陪衬人物则是藏;对阿Q在未庄的活动描写得繁,在城里的活动则轻描淡写。此外,鲁迅先生还特别工于讽刺手法和幽默语言。 【资料显示屏】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毛泽东语)。他于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绍兴一个破落的封建官僚家庭里,原名叫周樟寿,字豫才,18岁改名树人。“鲁迅”这个笔名是他在1918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才开始用的。 鲁迅先生在荆天棘地的艰苦环境里运用小说这一艺术形式进行战斗,为我们留下了《呐喊》和《彷徨》两个集子(历史小说《故事新编》除外)。《呐喊》收集了从1918年到1922年创作的小说14篇,于1923年8月出版。《彷徨》收集了从1924年至1925年创作的小说11篇,于1926年8月出版。 《呐喊》和《彷徨》这两本小说集,集中反映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中国的社会生活。概而言之,它控诉了封建礼教的罪恶,揭示了劳动人民所受的迫害,反映了知识分子的命运和道路,鞭挞了封建卫道者的丑恶灵魂,提出了启发群众觉悟的问题。就艺术特色而言,鲁迅先生的小说具有高度的概括性,结构严谨,往往采用“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方法去塑造典型人物,语言极富民族化、个性化。 据周遐寿先生研究,阿Q这个艺术形象里有两个极原始的模型。一个叫谢阿桂,他住在绍兴新台门东面的戴家台门里。还有一个是谢阿桂的弟弟叫阿有。这两个人都是流浪汉,常常住在土谷祠内。又据评论家的分析,鲁迅先生创作《阿Q正传》的意图可作如下陈述:着眼于启蒙,写出中国的人生,主要是广大受剥削压迫的劳动人民的苦难、悲愤而又愚昧落后的人生,希望改良这悲惨的人生,唤醒那沉睡的民众。 《阿Q正传》享有世界声誉,已有近40种不同文字的译本。 【教学设计ABC】 设计A 一、设计思路 《阿Q正传》包含的分量重,篇幅长(把一部中篇小说的全文放进中学语文教材,这在语文教材编写史上是第一次),而用于教读的课时又相对较少,这就要求教师在有限的课时中抓住重点开展教学。具体说来,拟安排2课时,通过分析阿Q的思想性格,理解小说深刻的思想内涵;安排2课时,透过小说表层的风趣幽默,体会作者深层的严肃与悲哀;安排2课时,在品味小说语言的基础上,把握这部小说语言的独特风格。 二、教法展示 (一)走近阿Q,了解阿Q 1设想:由练习一和练习二切入,讨论三个问题,安排两个课时。其中第一课时用于分组搜集有关资料,编写发言提纲,第二课时用于就所拟问题发表意见。 2问题:①阿Q是个怎样的人?②如何看待阿Q的革命?③阿Q的悲惨结局说明了什么? 3步骤:第一课时,在学生已经预习的基础上,将全班学生分成三大组,每组讨论三个问题(见上)中的一个,可以集体探讨,也可以个别完成,提倡搜集课本以外的资料。编写发言提纲,必须做到有观点,有论据,言之成理。 第二课时,让学生逐个问题发表意见,允许不同观点存在。教师在课堂上主要做好以下三件事:组织有序讨论,控制时间分配,明确各问答案。 这三个问题的参考答案依次为:①阿Q是农村的雇农,靠出卖劳动力维持生活,经济上一无所有,政治上深受压迫,思想上麻木不仁,特别是在失败、屈辱面前不敢正视现实,不敢承认自己失败,而是用虚假的胜利在精神上自我安慰,自我麻醉。他是受剥削受压迫、愚昧落后民众的代表,他的“精神胜利法”是整个国民的劣根性的集大成。(学者林兴宅对阿Q性格的十个方面的概括可供参考)②阿Q是个受压迫者,有革命的潜在的要求,表现在辛亥革命高潮到来的时候,他比较快地振奋起来,高喊“造反了,造反了”。但是阿Q的革命脱离不了他的愚昧,他的革命纲领就是拿点东西,“我要什么就是什么”。还有,阿Q敌我不分,成功后,要杀赵太爷,但小D也要杀掉,这一切非常真实地表现了自发的农民斗争的某些特点。③阿Q要求革命而不可得,革命后反而被枪毙,他成了革命的牺牲品。这个悲惨结局深刻地说明了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仍然是一团漆黑;辛亥革命后的中国人,依然是那样麻木。 (二)寻找幽默,体会严肃 1设想:由练习四切入,围绕“喜剧的外套,悲剧的内核”这一艺术特色搜集材料,展开讨论。 2步骤:第一课时,阅读练习四的文字,板书“喜剧的外套,悲剧的内核”,布置学生阅读课文及“旁批”,标记悲喜交织融合的语句,分析归纳,形成观点,找出例证,和同桌之间相互交流。交流之后,形成发言提纲。 第二课时,由学生根据上堂课的研究成果各抒己见。此时教师注意两点即可:一是同学们的发言只要不是太离谱就应该视为“合格”,二是发言的人尽量多一些,才有代表性。 讨论题的参考答案要点:阿Q的一生是悲剧性的,他的下场令人同情,令人感叹。这一切又是通过阿Q日常生活中富有喜剧性的事件表现出来的。其表现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小说的前面大部分章节喜剧性较强,集中表现在“优胜纪略”“续优胜纪略”和“恋爱的悲剧”三章中;后面两章的悲剧色彩越来越浓,喜剧色彩越来越淡,尤其到了“大团圆”这一章,读者几乎笑不出来了。另一种是喜剧情节中包含着悲剧的因素,比如阿Q被赵太爷剥夺了生活来源之后,阿Q去静修庵偷萝卜的情节,表面看起来似乎是个喜剧,令人忍俊不禁,其实却是阿Q落魄时的真实写照。请记住,笑,只是看懂了文字;悲,才算悟出了内涵。 (三)品味语言,把握风格 1设想:有人说,鲁迅的白描可以用一个字一个词,准确形象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还有人说,鲁迅的小说常常运用杂文式的笔法,给读者一个非常突出的印象。准此,则可安排两课时有选择地通过朗读课文,品味语言,把握风格,揣摩人物性格,从而学习鲁迅小说的语言特色。 2步骤:第一课时,朗读第一章至第六章的部分文字,回答“旁批”中有关语言运用的提问。不朗读的文字由教师概括大意,用串联词连接上下文。 第二课时,方法同前,任务是第七至第九章。 以“序”为例作如下示范: 师:第一章是小说的序言,主要交代了给阿Q作传的缘起,概略介绍了阿Q的身世、处境。作者首先交代了小说的名目,批判了“正名论”,讽刺了遗老遗少保存“国粹”的主张。其次交代了阿Q没有姓氏。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朗读一下这部分文字,思考并回答“旁批”中的有关提问。 生:朗读“第二,立传的通例”至“所以我终于不知道阿Q究竟什么姓”。 朗读之后,由学生回答“会”“配”等词的妙用。(答案要点:姓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东西,本不存在会不[1] [2]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教学案例和教案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阿Q正传,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变形记 |
下一篇文章: 春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