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Q正传
|
会姓什么、配不配姓什么的道理,只因为赵太爷心里认为阿Q如果姓赵,是丢了他们赵家的脸,污辱了赵家的列祖列宗。由此可见,赵太爷是一个地道的蛮横霸道的土霸王。) 师:接下来,小说还交代了阿Q无名、无籍贯,不乏讽刺,不乏幽默。你想想,这样的一个人还有什么地位可言?他的处境能不悲惨吗? 设计B 一、设计思路 《阿Q正传》思想内涵博大精深,艺术手法精湛绝伦,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昆仑,在世界文学中也是一流的精品。这样千古不朽的名著,理应全面、深入研读之,以达到“窥一斑而见全豹”的目的。为此,教学该文时可安排6课时,重点理解小说深刻的思想内涵,体会作者深层的严肃与悲哀,把握作品语言的独特风格。 二、教法展示 (一)整体感知 1设想:在课外预习的基础上,安排1课时进行书面概括练习,要求学生用三五百字概述全文的主要内容。 2步骤:①布置学生预习,要求通读全文,标记精彩语句,思考“旁批”提出的问题。 ②课堂上安排30分钟由学生用三五百字概述全文的主要内容,提示学生不要写成“故事梗概”一类。 ③抽查“概述”文字,适当评点,举一反三,让全体学生基本了解这部中篇小说的主要内容。 附内容概述参考文字:《阿Q正传》共分九章。前三章属于小说的交代部分。其中第一章“序”交代了给阿Q作传的缘起,概略介绍了阿Q身世、处境;二、三两章着重描写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妄自尊大,自欺欺人,畏强凌弱,奴相十足。中间三章是小说情节的发展,重点描述了阿Q的精神痛苦与不幸。第七第八章描写了辛亥革命波及未庄以后,阿Q自发地“神往”革命的愿望和行动,以及假洋鬼子不准他革命以后,他对辛亥革命的极度失望。最后一章描写了反动派窃取革命果实,阿Q被杀害的悲惨结局。 ④课外作业可布置学生根据“评点”修改自己的“概述”。 (二)部分点击 1设想:安排4课时研读课文,其中1课时学习前三章,1课时学习中间三章,另外两课时分别学习最后三章。学习时,导读引路,“旁批”切入,捕捉要点,抓住关键,着力培养研读文学作品的能力。 2步骤:①第一课时:学习第一章,拟引导学生归纳阿Q的“四无”(即无名目、无姓、无名、无籍贯),了解阿Q的政治地位低下,生活环境恶劣;探讨行文中三处讽刺手法的运用(即讽刺主张“名不正则言不顺”的“正名论”,讽刺抱住“国粹”不放的遗老遗少们,讽刺胡适的考据癖),体味鲁迅小说的独特笔法;回答两个“旁批”提问,初步了解赵太爷和阿Q的性格特征。 学习第二章,拟引导学生剖析有关阿Q的4个生活片断——自吹“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讥笑未庄人“不见世面”,癞疮疤的故事,押牌宝的故事——把握阿Q性格特征的一个方面:妄自尊大,自欺欺人。 学习第三章,可要求学生仿照第二章的学习方法,概括该章所记生活片断的主要内容(即阿Q败于王胡,挨“哭丧棒”,调戏小尼姑),归纳阿Q精神胜利法构成的另一层面:畏强凌弱,奴性十足。 ②第二课时:学习第四章,可引导学生边朗读课文,边思考“旁批”的设问,尔后归纳章节大意(即写阿Q拙劣的求爱经过和遭受的可悲结果,进一步表现阿Q的地位和处境)。学习第五章,可要求学生复述“龙虎斗”和“偷萝卜”两个情节,体会用词的准确性,进而认识麻木的国民“吃人”的本相。学习第六章,主要应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前半部分着重揭示国民趋炎附势的本性,后半部分重点突出世态的炎凉,人们的愚昧无知。总而言之,中间三章的文意不难理解,由学生读一读、议一议即可。 ③第三课时:学习第七、八两章。首先可布置学生浏览课文,概括情节,然后由师生共同讨论回答“旁批”的提问。七、八两章的情节大致是这样的: 未庄风传革命/阿Q宣布革命/梦中幻想革命/地主投机革命 (以上为第七章的主要情节) 未庄没有革命/洋先生不准革命/革命幻想破灭 (以上为第八章的主要情节) ④第四课时:学习第九章。这一章写阿Q被当作替死鬼被捕、被审和被处决,思想开掘深刻,讽刺入木三分,是作者精心打造的“大团圆”,也是编辑们着意设计“旁批”的一章。因而研读时应调动多种朗读方式去朗诵,去品读,并认真回答“旁批”所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与此同时,可引导学生联系学过的《孔乙己》《药》《祝福》等作品中的看客形象,就练习三的答案作点提示:作品最后以讽刺看客作结,解剖中国人的灵魂,揭示国民的劣根性,以唤醒那沉睡的民从,实现民族振兴的目标。 (三)拉网收鱼 1设想:安排一课时,用于鉴赏要点(即分析人物形象、归纳艺术特色),处理练习,为“单元说明”中提出的“理解”“体会”“把握”等要求画上一个圆满句号。 2步骤:结合练习一,探讨《阿Q正传》的创作意图,进而理解小说的主题。如有必要,可简要介绍一下写作背景,让学生阅读文后所附王富仁的《鲁迅的生平和创作》。 结合练习二和练习五,概括阿Q的性格特征,认识阿Q的“精神胜利法”,启发学生就“人要不要一点阿Q精神”展开讨论。同时,引导学生简析赵太爷父子和假洋鬼子的形象。 结合练习四,理解小说的艺术特色。关于“喜剧的外套,悲剧的内核”,主要由教师讲授;关于“白描的手法”,尽可能让学生找出例证;关于“杂文式的笔法”,略举一两个例子即可。 练习六安排在课外完成。 设计C 一、设计思路 《我说鲁迅》说得好:“鲁迅是中国人永远也说不尽的话题。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读过鲁迅的作品,或大或小地受到鲁迅的影响,有关鲁迅的话题实在太多太多。”《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认真地研读它、分析它,无疑有益于对鲁迅先生的全面了解。基于这种想法,教学《阿Q正传》时可大胆尝试研究性学习这种方法,让学生跳出书本,走出课堂,写作小论文。 二、步骤 1用两节课时间快速浏览课文,归纳各章大意(各章大意参见设计B),简要回答“旁批”中的问题(答案参见《教师教学用书》)。如果课堂时间不够,可延伸至课外去完成。 2用一节课时间让学生查找资料,制作卡片。为方便学生有的放矢,各取所需,教师可提供若干标题由学生自选,标题尽可能设难、中、易三类: 《从阿Q的悲剧看辛亥革命》 《浅淡阿Q的精神胜利法》 《小议阿Q的美梦》 《从革命的目的看阿Q其人》 《“画圆”启示录》 《浅析〈阿Q正传〉中的幽默和讽刺》 《喜剧的外套,悲剧的内核》 《一字一词见功力》 《我看〈阿Q正传〉中的×××》 《我与鲁迅对话》 《我为鲁迅先生进一言》 为了便于学生快捷寻找有关资料,教师可做如下“指津”: 王富仁《鲁迅的生平和创作》(见课本第76页); 鲁迅研究专家、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鲁迅的生平和创作》(见1998版高中语文试验本第123页); 《教师教学用书》上的“有关资料”; 《语文读本》上的有关篇目。 如条件许可,还可以带领学生到图书馆去搜集、摘抄有关研究鲁迅先生的资料。资料搜集之后,要求学生初步筛选,以备写作之用。 3用一节课列写作提纲。列提纲前,教师必须作适当指导。总的原则是,观点应鲜明,切入点要小,论据要可靠,条理须清晰。倘若教师能现身说法,以“下水”论文为例作指导,效果肯定会很好。提纲列完之后,教师要逐一批阅,不合要求者必须令其重来。如果时间允许,最好多找些学生面谈,肯定其优点,指出其不足。 4用一节课作文。(略) 5用一节课讲评。讲评要学习解剖麻雀的方法,不求全责备,不人人过关。只要学生能动手写,能写出一篇“论文”来,能说出一两点理由来,就都应给予肯定 中国基础教育21世上一页 [1] [2]
|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教学案例和教案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阿Q正传,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变形记 |
下一篇文章: 春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