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作品演变:
《莺莺传》(唐/元稹)——《西厢记诸宫调》(金/董解元)——《西厢记》(元/王实甫)
得名由来: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明月三五夜]
四、相关情节
《莺莺传》亦名《会真记》,主要讲唐代书生张珙("性温茂,美风容,内秉孤坚,非礼不可入")曾游于蒲州,住在普救寺内,其姨母(崔氏)也带着女儿莺莺住在这里。适逢乱军"大掠蒲人",崔氏母女"旅寓惶骇,不知所托"。幸得张生保护,"遂不及于难"。张生对美丽的莺莺一往情深,以至"行忘止,食忘饱,恐不能逾旦暮"。莺莺终亦"自荐枕席","朝隐而入,同安于曩所谓西厢者几一月矣。"不久,张生赴长安,数月后,"复游于蒲,会于崔氏者又累月"。莺莺"待张生之意甚厚。"后以"文调及期",张生又将西赴长安,"崔已阴知将诀矣";张生因"文战不胜","遂止于京(长安)"。曾"赠书于崔",莺莺亦复信表达深情。而张生已变心,视莺莺为"妖孽",以所谓"予之德不足以胜妖孽,是用忍情"的说词,抛弃了莺莺。但作者最后却说:"时人多许张为善补过者。予尝于朋会之中,往往及此意者,夫使知者不为,为之者不惑。"《莺莺传》写出的这个爱情悲剧故事,实际是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映。作品里的张生,无疑是一个充满封建意识的负心者、变节者;但作为一个唐代的封建文人,要投身到功名利禄的角逐中去,也只能采取"当日社会所公认之正当行为"。
《莺莺传》:蒲州兵乱---张生护卫---兄妹相称---以诗挑情---张珙遭拒---月下私期---莺莺被弃。可见,《莺莺传》故事内容和矛盾变化头绪都不那么复杂,是一首对封建社会里男子"始乱终弃"造成的爱情悲剧的挽歌。
《董西厢》:张珙游寺---西厢邂逅----墙角联吟---法堂会面---兵围普救---杜确解围---夫人拒婚---琴音传情 ---以诗挑情---张珙遭拒----病卧书斋---莺莺探病---书斋践约---夫人拷红---许婚赴考---莺莺修书---郑恒骗婚---连夜私奔---太守主婚。
可见,《董西厢》的结构更加宏伟,内容更加丰富,是一支对封建社会青年男女"自主婚姻"行为的赞歌。
到了元代,王实甫又根据《董西厢》把崔、张的爱情故事改为杂剧,为《西厢记》这部古典喜剧的创造作了最后定型。其故事线索是:
⑴焚香拜月:惊艳、借厢、酬韵、闹斋;⑵冰弦写恨:寺警、请宴、赖婚、琴心;⑶诗句传情:前候、闹简、赖简、后候;⑷云雨幽会:酬简、拷红、哭宴、惊梦;⑸天赐团圆:捷报、猜寄、争艳、团圆
补充:《双玉读曲》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红楼梦》
(第二课时)
课文学习
一、与课文相关前奏:
通常被称作"长亭送别"的第4本第3则,是王实甫《西厢记》中最为脍炙人口的精彩片段之一。在第四本第一则"酬简"和第二折"拷红"中,莺莺终于克服了身心解放的要求与封建精神桎梏的矛盾,迈出了同张生私下结为夫妻的决定性一步。这种出于男女双方真诚相爱的自主选择,使封建礼教的维护者老夫人十分震怒,因此她拷问红娘严加追究。但红娘抓住了老夫人理亏的要害,非但拒不认罪,反而条分缕析,历数老夫人过错,使她不得不承认既成事实:"待经官呵,玷辱家门。罢罢!俺家无犯法之男、再婚之女,与了这厮罢。"但是,老夫人又以"俺三辈儿不招白衣女婿"为由,强令张生"明日便上朝取应去",并声称"得官呵,来见我;驳落呵,休来见我"。崔、张爱情又面临着新的威胁。"长亭送别"紧接第二折,所表现的正是同老夫人激烈斗争中取得胜利后的这又一次曲折,写莺莺、红娘、老夫人等到十里长亭为"上朝取应"的张生饯行。这折戏以别宴前后为时间线索,主要通过精心安排的十九支曲文,集中刻画了莺莺送行时的心绪。它在读者和观众面前展现的是一卷情景交融的别离图。倍增烦恼的暮秋天气,是这卷别离图的背景。
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情节线索
要求学生浏览课文,用四个小标题概括画面内容,理清情节线索。
"长亭送别"由三个紧密衔接的画面构成:一、赴长亭途中;二、长亭别宴;三、长亭分别。
起首[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三支曲子,系莺莺赴长亭途中所唱。莺莺是怀着无可排遣的离愁别恨,前往长亭为张生送行的。
三、分析第一节:赶赴长亭
1、全体学生朗诵[端正好]后,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何特征?艺术效果如何?"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醉"这三句中,你认为哪两个字用得好?有何艺术效果?这支曲子在整折戏中有何作用?
莺莺一上场唱的第一支曲子[端正好],便通过她对暮秋郊野景色的感受,抒发了这种痛苦压抑的心情。在这支曲子中,作者选取了几样带有季节特征的景物:蓝天的白云,萎积的黄花,南飞的大雁,如丹的枫叶,它们在凄紧的西风中融成一体,构成寥廓萧瑟、令人黯然的境界。 "晓来"两句,使客观景色带上了浓重的主观色彩。"染""醉"二字,下得极有分量。前者不仅把外在的感受化为具有动态的心理过程,而且令离人的涟涟别泪,宛然如见。后者既写出了枫林的色彩,更赋予了在离愁的重压下不能自持的人的情态。此曲短短25字,充分写出了时、空、景、情,而且紧紧交融在一起,这是画,这是情,这是血!这是一首流传最广,倍受称赞的西厢佳句
拓展:化用诗句:苏幕遮(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本篇写旅次乡愁和离情别恨。上片写景。"碧云",写出了秋高气爽的天气;天连水,水连山,山连草;天接云,水接烟,山接斜阳。自上而下,由小到大,由近及远,呈现出一派俊爽空灵的境界;下片言情。头两句承上启下,极言相思之情的挚着、深沉。从第三句开始,句句用映衬手法。"好梦留人",说明除酣梦之外,整日为相思别情所困扰。"明月楼高",以美好的事物来反衬,突出离人的孤寂。结尾又推进一步,暗用"举杯浇愁愁更愁"诗意并巧妙地通过"愁肠"把酒滴转化成泪滴。形象地说明离愁别恨已无法排遣。
2、赏析[滚绣球]
1)朗诵,启发:如果说,[端正好]主要是采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那么,[滚绣球]便是从正面刻画了莺莺与张生难以离舍的复杂内心世界。此曲以反反复复、屈屈折折的咏叹,表现莺莺在来到十里长亭的上愁肠百转的心理状态。
问:你能体会哪些意象哪些词语能抒发这种愁肠百转情感?
词:迟、疾、难系、挂、迍迍、快快、早、松、减等
1恨归去得疾
?恨 2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