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情感美
【多媒体镜头8】
三、情感美
小朋友得到特许来伴“我”钓虾、游戏,外祖母的气恼,伙伴们的叹息与同情,双喜的鼎力相助,母亲的再三嘱咐与深夜候船,年幼的陪“我”坐在舱中,桂生为“我”找豆浆、舀水,六一公公的嗔怪与送豆,无不洋溢着爱的温情。
在这里,我们不再举例,同学们在交流中已谈得比较多了。
作者在课文末尾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我”之所以认为这一夜的豆好、戏好,原因就在于这一片乐土上的景好、人好。
师:在座的诸位是一代文豪鲁迅先生的浙江老乡,因此李老师说句心里话,我真的很高兴,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学习鲁迅先生的一篇小说,这篇小说的题目是——《社戏》。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先来看注释①,什么是社戏?好,你来念一下。 生: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社指土地神和土地庙,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 师:哦,绍兴离我们杭州挺近的,是不是?我们学习这篇小说呀,换一种方法,先来读这篇小说的结尾。学习一篇课文一般都是从开头来分析,现在我们先看最后一个自然段。我来起个头,大家一起来齐读两遍。“真的……”,(生齐读) 师:好!刚才我问过同学们预习的情况,同学们说课下都已经读过一遍了。有个同学还告诉我,他已经读过三遍了。小说的结尾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我想问大家,那一夜舞台上演的“社戏”到底好看不好看?哦,有同学举手。咱先不忙着做出回答,能不能先退一步,看看文章中哪一部分是直接写这个“社戏”上演的过程,到底好看不好看。(学生翻阅课文) 生:从第14自然段“最惹眼的是”开始,一直到第21自然段最后的“回转船头,驾起撸,……又向那松柏林前进了”。 师:很好。下面同学们快速浏览一下这几个自然段,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文章中的“我”以及他的小伙伴对这个戏到底是什么看法?能否圈划出表示他们整个看戏过程中心理感受的词语和句子。(学生读书圈划) 生:我圈划的是第19段的“我有些疲倦了”中的“疲倦”。 师:好。你能说出“我”为什么“疲倦”吗?他不是很乐意去看戏的吗? 生:因为“我最愿意看的是一个人蒙了白布,两手在头上捧着一支棒似的蛇头的蛇精,其次是套了黄布衣跳老虎。但是等了许多时都不见”。 师:你很善于从原文中找依据。 生:我认为他们一开始对这个戏是抱着很好的心情去看的,但是后来觉得这个戏不精彩,从第20自然段“年纪小的几个多打呵欠了,大的也管自己谈话。”这一句可以看出,他们对这个戏已经失去兴趣了。但是后来,等到一个红衫的小丑被绑在了柱子上,这又是一个转折,说明这个戏对我们来说,还是很精彩的。 师:哦,“不精彩”又“很精彩”,我要追问你一句,“我”和小伙伴到底喜欢不喜欢那夜的戏?从整体上来说,那夜的戏到底好不好? 生:不太好吧。 生:我认为不是“不太好”,而是根本就谈不上好看,即便是“小丑”也就出现了那一会儿。21段还说“大家也都很扫兴”,还“喃喃的骂”,这还能算是好戏吗? 师:老师再来补充一处,请看第21段这个句子:“老旦本来是我所最怕的东西,尤其是怕他坐下了唱”,为什么怕他坐下了唱?因为一坐下来,很有可能不起来,就唱到天明了。偏偏他就怎么样?(生:坐着唱)对,他就坐着唱。中间那老旦稍微作了一个动作,“我”还以为他要站起来不唱了,结果他一坐不起,还是继续唱。那么,倍感扫兴,于是就驾船回去了。这一部分我们不详细讨论了。你看,通过一些词句的品味,我们可以看出,这一部分主要是通过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的心态,通过揣摩人物的心态我们已经很清楚,那夜的“社戏”实在演得不怎么样。返回到刚才那个问题,既然这个戏不好看,想看的戏不出来;想看武打的,也不行,没有;想喝点豆浆,也没有;不希望那个老旦坐那唱,他偏坐那唱,他就不起来。(生笑)那为什么又说“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了,尤其是说,我再也看不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呢?这不是矛盾吗?好,几个同学一组,自由交流一下意见。(生讨论、交流,师巡视) 师:好,谁先来说一说。 生:我们组认为,“我”觉得那夜的戏好主要是因为小伙伴们在整个看戏的过程中待人的热情。 师:有道理。但对“好戏”的解释还不充分。 生:说那夜的“戏”好,主要是指他们归航时偷豆子那很好玩的一幕。 师:这能称得上是“戏”吗? 生:能。这是一群小孩上演的生活中真实发生的戏。 师:好一个“活戏”。这个同学的思维是不是一下子打开了?他认为那夜的“好戏”不是指社戏本身,而是在看戏的整个过程当中与小伙伴们在一起的体验,尤其是归航的路上偷豆子吃这一点,给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于是觉得“再也看不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这是一群小伙伴们演出来的非舞台上的活生生的戏。我很赞成这个同学的意见。既然把“归航偷豆”这一部分看作是一出戏,你能根据文中的描绘,说说他们都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并且能分析分析各个角色所具有的性格特点吗?请同学们读书思考。 稍后是以小组为单位的讨论交流。 生:我觉得在偷豆的过程中,双喜是个主角,其他小伙伴都是配角。 师:何以见得? 生:因为他自始至终都充当了一个组织者、领导者,他很能干,有威信。 师:你的理由是双喜策动了偷豆的整个过程,这一部分开始就有一句语言挺有特点的,看到了吗? 生(朗读):阿阿,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一边的呢? 师:这个“那”在这儿应该读nǎ,相当于我们现在用“哪”,因为那时候鲁迅先生写文章,正属于从文言文向白话文过渡的时期,有些词语和现在的用法是不太一样的。同学们想一想,双喜为什么这样问?从这儿可以看出双喜这个人怎么样?能不能有其它问法? 生:他决定要偷豆,就肯定要偷的。 师:肯定要偷的。你从哪看出肯定要偷的? 生:他说“我们偷那一边的呢?” 师:哪一边的呢?李老师改一改:“阿发,这边是你家的,我们偷你家的了。”(生笑) 生:还可改成:“偷老六一家的!”(生笑) 师:他为什么没有直接这样说呢?从中可以看出双喜这个人怎么样? 生:很聪明,很狡猾。 生:很尊重人的心理,因为有一片豆地是伙伴阿发家的。 师:很聪明,很狡猾,也很尊重人。也就是说,这个人做事还是很留有余地的,是不是?他是一个很好的组织者,他不直接说,而是让当事人来表态。他很有领导才能啊。所以这一组的同学认为主角是双喜。有不同意见吗? 生:我们认为双喜在这里的确是组织者,但最能体现出“偷豆”情趣的应该是阿发,他才是主角。 师:能结合有关描写具体解释一下吗? 生朗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