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强化识记法。中考语文的第一大题基本是“积累与运用”,这就要求我们要记忆的很多东西。我们提倡理解记忆,但是在暂时不能理解的情况下,死记硬背至少比不会记忆好。有省级骨干教师倡导“死去活来”的教学法,即在“死记硬背”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是有一定道理的。
2、练习与检测法。包括专项练习、阶段检测、模拟考试。这是老师最常用的方法,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检测要在充分复习的基础上进行;试题要紧扣复习内容;要讲练结合。尤其重要的是要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在答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传授不同题目的答题技巧。
3、归纳总结法:即将散落在各册书的相关知识(考点)梳理集中,分门别类,使学生系统的掌握。这也是复习常用的有效的方法,许多复习资料的编排也是如此。
4、考点题型揣摩法:对题目考查意图需要揣摩;理解文段内容和句子需要揣摩;在复习时,各知识点可能会以什么样的考题出现也需要揣摩。
例如下面一段文字:
现在只有三个疲惫、羸弱的人吃力的拖着自己的脚步……他们疲倦已极,……迈着蹒跚的步履。(《伟大的悲剧》)
如果考查汉字音形义,那么“羸弱、蹒跚、步履”可能性最大。
5、想象联系法,包括:
①新旧知识想象联系法,例如:由特殊句子“宋何罪之有?”(《公输》)的理解联系到“何陋之有”(《陋室铭》)
②上下文联系法,如:上文“蹒跚”的理解。
③课内外想象联系法,例如:由“几欲先走《口技》”中的“走”联系到成语“走马观花”、“奔走相告”。
④学科联系想象法,如下题:怎样理解“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大自然的语言》
⑤现实联系想象法,如议论文中的补充现实的论据;《伤仲永》或《送东阳马生序》中关于学习态度、精神、方法的自我联系。
6、审题法:在近几个学期的试卷分析中,我们发现学生在答卷时审题不清,答非所问,答案不完整的现象很突出。在作文中不认真阅读提示性材料和写作要求,导致选材不新颖,内容无创新,语言平淡缺个性,甚至文不对题的也大有人在。在阅读问答和仿写句子时也问题突出。例如默写:
温庭筠《望江南》中与《天净沙·秋思》的主旨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此题考的是《望江南》中的句子——肠断白蘋洲。可是一些学生没有弄懂题意,答成《天净沙·秋思》中的主旨句——断肠人在天涯。
7、思维拓展法:此法是将课内知识与现实、与自身相联系比较,使学生认知能力提高,思想情感升华。例如:
课文韩麦尔先生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你对自己的母语有什么认识?(《最后一课》研讨练习第四题))
8、比较法:分为对比和类比,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点的不同特点和内在联系有更加清楚的认识。关于比较阅读的考题在近年中考试题中有增加趋势.
例如08年广安中考的文言比较阅读。(见《初中生复习指导丛书·语文》)
又如,2007年临沂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试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 时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则门外雪一尺矣
(考题1)、 甲乙两文有写作内容和表达感情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4分 )
(考题2)、甲乙两都写了天气的寒冷,其写作目的是否相同?为什么?(4分)
9、迁移法,例如:
①、下面画线词可否删掉,说明理由:
赵州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答案:不能,“在当时”从时间上限制,使语言严密准确)
②、说说下题画线词的作用:
……覆盖面积达到10万平方米,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聚四氟乙烯应用工程。(答案同上)
10、点拨提示法。无论是重难点的把握、考点的揣摩,方法的使用、答题的技巧等等,老师都是“过来人”,需要及时给与学生指导点拨,避免学生走弯路。比如:文学常识,复习资料上一一罗列,学生也眉毛胡子一把抓。老师就可以提示记忆的重点,减轻学生负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