们读者眼前。作者这里还引出古代哈萨克少女的传说,其作用是什么呢?
明确:通过传说,虚写湖水的来源,一方面写出旧社会牧民的辛酸,反衬牧民今天的幸福,另一方面增强了天然湖的迷人魅力。
⑤第23、24两段主要写湖水的来源和飞瀑的形成。在描写时角度多变。让学生思考:角度有哪些变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从远处可以看到“飞练的白光”;从近处可以感觉到“惊心动魄的震撼”;俯视可以看到“瑰丽的彩色水雾”和“玉石那么洁白”的蒙古包。高、低、远、近,角度多变,恰如其分地写出了飞瀑溪涧的壮丽图景。这两段同第一节中“那融化的雪水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像千百条闪耀的银练”的描写相呼应,也点明了天山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西北的发展前途极为广阔。
⑥指名朗读第25、26段,即有关果子沟的部分
启发学生:作者是怎样描写果子沟的景致的?两个对偶句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主要用对比手法,突出建设边疆的意义。过去的果子沟:花开无人知,果实无人采;老树凋枯,新树茁壮;沟里“堆集了几丈厚的野苹果泥。”现在的果子沟:养猪场、酿酒厂的建立,使天山的珍品造福于人类。
“春天繁花开遍峡谷,秋天果实压满山腰。”这一对偶句是通过春景秋色的描绘极赞果子沟的富饶。
“春天,五百里的苹果花开无人知;秋天,五百里的累累苹果无人采。”这一对偶句,抒发了作者对过去“连绵五百里”的野苹果不能利用的无限惋惜之情,激起人们开发边疆、建设边疆的热情。
3.同学齐读结尾段
教师发问:为什么这个结尾段读来让人感到饶有兴味?
明确:文中以一个“何止”、三个“不论”、两个“处处”,总结了天山的富饶美丽。结尾回应开头,依然用的是导游者的口气,既密切了同读者的关系,又透露出作者热爱天山景物的强烈感情。这种结尾,新颖别致,使读者仿佛摸到了作者那一颗激烈跳动的心,并决心跟随作者一起畅游天山,去领略天山的无限情趣。
4.投影出示全文思路和结构图解并由同学归纳全文中心思想
详见“板书精华”和“中心思想”
5.归纳写作特点
(1)十分讲究写景的顺序,全文从总体上说,以游踪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从山的低处写到山的高处。每一部分或由内向外,或由远及近,或自上而下,或由昼至夜,写出了景物的变化,显得繁而不杂。
(2)抓住景物的特征,展开细腻的描写。不论是天山的湖光山色,还是奇珍异品,作者都能抓住其特征,用简练而又形象的笔触加以描绘,使之活灵活现,跃然纸上,构成一幅幅生动、奇美的画面。
(3)绚丽多彩的语言,饱含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边疆风情,具有感人的魅力。作者精心运用了比喻、映衬、夸张、对偶、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尤其文中多方设比,妙喻联珠,各种比喻有三十来处,无不生动贴切,形象传神,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作者娴熟地用炼句,绘声、绘形、绘色,把景物描绘得淋漓尽致,美不胜收。
6.巩固新课
完成课后练习四;分别让学生从描写景物形态、描绘声音、描绘动态、描绘色彩、描绘感觉上去找比喻句、体会精妙之处。
7.布置作业
(1)完成书后练习三、四
(2)本文比喻的运用相当出色,但有些比喻句尚欠妥贴,在华丽语词的后面还隐含着某些不足,建议有兴趣的同学从本文修辞上有些瑕疵,找一找文中例句并加以分析,以提高自身的语言修辞能力。
(3)练习写景状物作文,要求写一段特定环境下的景色,如校园的早晨、公园的景物、节日的夜晚等,能抓住景物的特征,安排明确的线索,采用合理的顺序和即景抒情,字数三百字以上(如能在课上完成更好)
8、板书:
访八大山人故居 屠岸
教学目的: 一、学习本文叙议结合的写法 二、学习八大山人高贵的更骨头精神和不妥协的民族气节 教学难点: 叙议结合的写法 教学重点:八大山人高贵的更骨头精神和不妥协的民族气节 课时计划:一课时 教学:学生自学,导读 步骤: 一:导语 鲁迅先生被毛主席喻为“骨头最硬的人”,在我国历史上有许许多多有.骨气的人,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位有骨气的古人— 八大山人 二、介绍八大山人 八大山人本名朱耷,生于1626,死于1702年活了八十一岁,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六子宁献王朱权的第九代后裔,明亡后,做了和尚,终身不任清朝,他在诗,书,画上均有成就,其以芪写成就为最 三、阅读全文,分析 1、(1)写寻访八大山人故居的由来 A:朗读, B:我钦慕“八大山人”的原因? ⑴,母亲常常临摹的国画中,一有幅八大山人的石头常常临摹才会使作者在小小年纪记住了八大山人,这可说是“母亲”行 为对儿子潜移默化的影响(行) ⑵,“母亲”对八大山人的评价 所摹之画有“八大山人的风格”(言) ⑶,但我对这位“”引出下文 2、进入故居庭院 A、 朗读 B、 时间:秋日 地点:南昌市南郊 人物:我和几位同志 来由:偶然机会 环境;绿水环绕淡雅 3、(3—8)故居庭院内展室中参观的经过,评价八大山人的成就和人的风格 A 作者的观参线索:参观游览的路线 B 路线是怎样的? A,庭院特点? 清幽:路:小径 桂皎 花:香水月季 树:老桂:儿自多岁高龄 B(4)育之谱词名之由来? C(5)八大山人基本情况? 生平事迹和基本经历 (1)成就最高是什么?花写(各有何特点) (2)共同特点是什么? 强烈讽刺了清朝的奴才和政权 (3)兄弟二人的名有何用意? 他们不愿向清朝君主叩头 小结:据此展开议论“硬骨头精神,一分为二的分析硬骨头精神的可贵之处,从正面赞扬八大山人的精神高尚,抨击现实生活”(7) E(9)告别青云谱:对景物的描写怎样,表达作者怎样的性情? 庄稼,花香,参观后的舒畅心情 4(10)朗读 A诗歌的作用是什么? 对八大山人的总体评价,再一次赞扬八大山人的硬骨头精神 四、小结 1、详略安排别致,一切服务于主的需要 来到青云谱—进入庭院—插叙词名—介绍人物—参观展室—联想议论—告别青云谱 2、恰到好处的引用,增强文章的典雅色彩六处引用 张九龄:“桂花秋皎洁”描绘庭院 李白:“~~~~~~~~”硬骨头 毛泽东:“冷~~~~~~”八大山人风度 五、作业,基础训练 六、板书 访八大山人故居
一、作者 二、八大山其人 三、线索,路线
四、写作特点 五、引用 六、庭院特点
七、小结:
第二单元练习
1、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书写有误的一组: A、夯筑(h 0 1ng) 青冢(zh 0 5ng) 稠(g 0 0) 镂空(l 0 6u) B、绵亘(g 0 8ng) 苑囿(y 0 6u) 屏嶂(zh 0 6ng) 呼韩邪(xi 0 6) C、庐朐(q 0 8) 单于(ch 0 2n) 迥乎(ji 0 5ng) 宿虏城(l 0 9) D、山麓(l 0 0) 亭隧(s 0 0i) 高阙(qu 0 8) 虖河城(h 0 7) 2、给下列形近字注音并组词: A、嘹 缭 潦 B、獭 濑 籁 C、莹 茔 萦 4、下列横线上依次填入的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夜的草原是这么 而安详。 ②、四面是 灰黄,没有一般所谓的生动鲜艳。 ③、夜暮中,草原在……中该发生多少动人的情景,但人们却在 的睡眠中疏忽过去了。 ④、我们绕过虎山,站在坝桥上,一边是 的湖水,迎着斜风细雨…… A.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