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法 2、完成第一部分的分析 教程:一、朗读(7~9) 1、“愈是古代,人类的活动愈受自然条件的限制”这句话所运用的表达方式是什么?议论 2、阴山以南的沃野为什么是赵胡争夺的焦点? 苑囿:牧养牲畜 跳板:进入中原 3、赵王为保护阴山南部做了些什么? 修了赵长城 4、分析第七自然段的关系 ①阴山以南……跳板。/ ②只要占领……或黄河河谷。/// ③如果他们失去……就是这个原因。// ④在 因果 并列 并列 另一方面 ……的心脏地带。 二、朗读(10~12) 1、作者对赵王的态度如何?赞扬 2、这从哪些方面体现出来?与秦始皇相比较 3、作者讲赵武灵王是一位大大的英雄通过哪些方面体现出来? 修长城、颁布胡服骑射的命令 4、这几段主要运用的表达方式是什么?议论 教师小结: 本段“一段最古的长城”本来写到筑长城就够了,作者却加了一段“胡服骑射”,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写长城并非单纯的介绍它,而是要通过它来反反映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修长城是为了“防胡”。“胡服骑射”是为了“学胡” 。赵武灵王能同顽固的的传统习惯、保守思想宣战。是一个大大的英雄。 三、“一段最古的长城”中心写赵长城 四、作业:基础训练 五、小结:
第 三 课 时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重视民族团结的爱国主义精神 2、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 3、小结全文 教学步骤: 一、朗读“在大青山下”,划分段落结构 (13~21)阴山一带的汉代古堡,解说建造城堡的历史原因。 (22~26)介绍昭君墓,评价昭君出塞的历史意义。 二、分析“在大青山下” 1、课文是如何从大青山上转入大青山下的? 现在~~~汉代城堡 2、作者所介绍的汉代古堡有何特点? A、时期:西汉、北魏、更晚(汉胡相争) B、分布:南、北、黄河、鄂壮(相争激烈) C、记载:考古提供宝贵线索 3、作者重点介绍了哪两古堡? 塔布土拉罕 麻池乡 4、作者认为古堡形成的原因主要是什么? 主要原因:战争需要(军事原因) 5、这些古堡在当时有何作用? 一方面:战争 另一方面:文化交流的驿站 6、古堡的这些作用充分说明了什么问题? 说明了胡汉之间除了矛盾冲突之外,还有文化交流的民族友好活动。 7、昭君墓在内蒙一带是一处还是有几处?为什么? 说明内蒙人民对昭君的热爱和对民族友爱的重视 三、小结全文 1、访古见闻、历史记载、作者见解三者结合,夹叙夹议 2、中心突出,层次分明 (1)一段古长城:赵武灵王 (2)汉代古堡:昭君墓 3、语言严谨,抒怀色彩很浓 四、小结:
五:板书:
天山景物记 一、教学要求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丽富饶的大好河山的感情,体会作者通过记叙游览天山的见闻所流露出来的热爱祖国、热爱新生活的深厚感情。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按照一定的表达顺序写景状物的方法。
3.体会课文精当、华丽的语言特色,揣摩文中比喻、衬托等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二、教学重点
1.掌握组织材料的顺序和方法,可以比喻、映衬等表现手法为讲析重点,学习运用贴切、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
2.培养热爱祖国边疆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
1.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材料组织得井井有条;
2.绚丽多彩的语言风格。
四、课前准备
让学生借助课前“阅读提示”和课后练习题做好充分预习,借助工具书正字正音和解词,初步了解课文的写景状物顺序和特点。
课前可录制好《天山景物记》的配乐朗诵磁带,以便上课时分段播放给学生听。贝多芬说,音乐能使人的精神爆发出火花。配乐朗诵课文,能更好地传达、表现课文语言的艺术魅力。
五、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要点
采用速读的方法默读全文,浏览课文,初步掌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所记叙的游览顺序,简析前言及“雪峰·溪流·森林·野花”一节。
二、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用设境式教学导语引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可曾游过一些祖国的名山大川,每当想到那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长江黄河,那千姿百态、气势雄伟的三山五岳,一股民族自豪感便油然而生,“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可你们当中谁曾到过那美丽富饶的天山呢?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云:“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清代诗人洪亮吉也有诗云:“地脉至此断,天山已包天。日月何处栖,总挂青松巅。”现代散文家汪曾祺也在《早发乌苏望天山》一诗中赞道:“苍苍浮紫气,天山真雄伟。陵谷分阴阳,不假皴擦美。初阳照积雪,色如胭脂水。”这些名诗人笔下的“天山”令人神往。著名作家碧野描写天山绵亘数千里,地域广袤,景物丰美。“远望天山,美丽多姿,那长年积雪高插云霄的群峰,像集体起舞时的维吾尔族少女的珠冠,银光闪闪;那富于色彩的连绵不断的山峦,像孔雀开屏,艳丽迷人。”天山绵延几千里,不论高山、深谷,不论草原、森林,不论溪流、湖泊,处处有丰饶的物产,处处有奇丽的美景。你们是否向往饱览一下天山那美丽的景色和富饶的物产呢?那就让我们师生今天这堂课,随同《天山景物记》的作者碧野一同走进天山里去看一看、游一游吧!
(二)老师板书课题《天山景物记》并解题
1.解题:《天山景物记》是一篇以描写山川景物为主要内容的游记散文。文题洗练、醒目。“记”表明文章的体裁是记叙文;“景物”,概括了文章所写内容的两个方面──景色和物产;“天山”二字则予以限制,确切地点出这篇课文是记述天山的景色和物产的一篇记叙文。
2.既然本篇体裁为游记散文,根据过去学过的游记散文,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呢?(请同学回答)
明确:游记散文,一般以写景为主,把旅游中所得到的材料和印象,组织串联起来,描绘祖国大好河山或人民群众改造山河的英雄事迹。这类文体大致由游踪、风貌、观感三部分组成。观感,是指游览景物后的感想或情感。风貌,是指访游对象的风情状貌。游踪,是指作品中记叙的具体游程。学习《天山景物记》,要着重了解作者的游踪,所描写的风貌,以及所抒发的感情。
(三)简介作者及文章写作背景
1.作者碧野
2.背景简介
(四)速读全文,根据“阅读提示”和课文后面“练习一”(填表)理清全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及主要内容
明确全文的文脉,即文章的思路线索,结构顺序,也就是一般常说的构思布局。本文的构思如下:
全文共二十七个自然段,分开头、主体、结尾三部分。
1.开头部分为一、二自然段,交代天山的地理位置并概括描写它的壮丽景色。
2.主体部分为三至二十六自然段,按小标题分成四节,集中而有顺序地介绍了天山的各种景物。
第一节,从四个方面描绘了天山的自然风光,展现了一幅境界开阔、优美动人的风景画。
第二节,集中描写千里牧场的迷人景色,表现哈萨克牧民的幸福生活。
第三节,也从四个方面有重点地介绍天山的奇珍异品,以展现天山的富饶。
第四节,描绘了天然湖的壮美景色,介绍了果子沟的丰饶物产。
上述四节既独立成章,又相互联系,组成了一幅天山景物的美丽的长画轴,一部色彩斑斓的长画卷。
3.结尾部分即最后一段,总结全文,照应开头,首尾呼应圆合,表达作者“重游天山”的意愿,进一步抒发了对天山景物的热爱之情。
(五)讲读前言
这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开头用设问句和最后用假设句起到什么作用?(让学生找到并画出表示天山特色的词语)
明确:作者从高、大、美三个方面介绍了天山的概况,投影出示板书:
开头用设问句,最后用假设句,给人以促膝谈心的亲切之感。
(六)讲析:“雪峰·溪流·森林·野花”
1.这一节的线索是观察点的移动,由山外到山里。先让学生找出这一节的脉络句,即地点的移动句子。
“进入天山”(第四段)
“再往里走”(第五段)
“那么再往里走”(第六段)
这些句子表示空间的转换,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
2.学生朗读(或放配乐朗诵)第四自然段
问:这一段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