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房宫赋》教案7
|
秦始皇统一后骄纵享乐,几十万劳动者的辛劳与血泪才换得阿房宫“出”。 第二层:“覆压……流入宫墙。”夸张手法,总写阿房宫的宏伟规模。“覆压”言其广,“隔 离”言其高。骊山,起伏不断;二川,滔滔不绝,这两句将宫殿趋向、座落地势、规模之大形象鲜明地描绘出来。 第三层:“五步……不知西东。”以大量的对偶、排比等骈句,极力描绘、渲染了阿房宫内楼台殿阁的宏伟、豪华,桥梁复道的奇丽、壮观。“五步” “十步”,写出楼阁之密;廊腰飞檐,指出宫室之美。廊腰缦回突出曲线美;钩心斗角突出结构美。“盘盘焉、囷囷焉”,是概括各式各样楼阁的形状,像蜂房那样邃密,如漩涡那样纡回。“矗不知其几千万落”,掷笔长叹,言非笔墨所能尽言。 第四层:本段最后部分。 从行文上看,这部分带过渡性质,从建筑写到宫殿中人物的活动,“歌台暖响”等四句既写宫中歌舞之盛,也写出这欢歌狂舞背后隐藏着宫人的无限悲戚。“—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重在写人之感受,亲疏各别,冷暖不均。 6.小结“赋”的特点。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赋的特点是“铺采摘文,体物写志”。作者围绕一个事物,就某一客观对象反复描写,多方渲染,极尽铺陈之能事,以达曲传其义,情尽意足之效果。本文的第三段就体现了上述特点。 7.学生反复读,尝试背诵。 研读第二段 1.学生读。 2.学生就字词质疑,教师指点,明确重点、难点。 (1)补充注释。 a.绿云扰扰:“绿云”,浓墨有光彩的云,此处形容女子的头发黑密;“扰扰”,纷乱蓬松的样子。 b.“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这里用“互文”修辞格:本应合在一块儿说的词,因对偶、押韵或字数的限制,临时拆开来使用,理解时又应合在一块儿。可译为“燕、赵、齐、楚、韩、魏六国之统治者有无数的金玉珍宝。” (2)重点掌握的词。 a.杳不知其所之也 “杳”,深远;“之”,动词,去。 b.尽态极妍 “妍”,美丽。 c.缦立 “缦”通“曼”,久。 d.“逦迤” 连绵词,接连不断的样子。 (3)特殊用法。 a.辇采于秦 “辇”,名→状,乘辇。 b.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收藏”“经营”,动→名,收藏的金玉珍宝,经营的金玉珍宝。 c.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鼎”“玉”“金”“珠”,名→状 “铛”“石”“块”“砾”,名→动 (4)段意理解。 a.过渡:在第—段中,作者从背景、外貌、内景等方面极力铺陈,阿房宫的形象已矗立于眼前,富丽堂皇。在本段中,由宫殿的描绘,自然过渡到对宫人、宫藏的描绘。 b.写宫人:“妃嫔媵嫱……三十六年。” 分别从宫人的来源、宫人的生活、宫人的命运几方面进行描写。明星、绿云、渭流、腻烟、雾、雷霆等具体形象的描绘,比喻精彩,想象奇特,又经过了艺术的夸张,极写宫女之多,妃嫔彩娥,济济各殿,也见出秦皇的骄奢淫逸,糜烂不堪。而她们“尽态极妍”的目的是“望幸”,可是却“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 “望幸”与“不得见”,充满了对孤寂痛苦的宫女的同情,更有对暴君的揭露。 c.写宫藏:本段余下的部分。 “收藏”“经营”“精英”及“剽掠”这些词写出秦人掠夺之甚。“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八个字有四组对比,六国的珠宝尽入秦宫,但在宫中却视若土石,任意抛洒,有奢侈之心,无爱惜之意,批判锋芒渐露“亦不甚惜”,我们仿佛已听到作者的斥责和愤慨的声音了。 研读第三段 学生读、背第三段 1.学生质疑,教师点拨,明确重点。 (1)补充注释 a.纷奢:繁华奢侈 b.直栏横槛 槛:栏杆 (2)重点实词 a.函谷举 举:被攻取 b.可怜焦土 可怜:可惜 2.段意理解 这一段由上文的描写转入议论。 (1)第一层:“嗟乎”至“用之如泥沙。” 以常理和反问斥秦统治者只顾个人享受,不顾百姓死活、横征暴敛、挥霍无度的罪行。 (2)第二层:“使负栋之柱”至“不敢言而敢怒。” 摆出秦皇罪证,六个排比分句,运用比喻、夸张,紧扣阿房宫,进行强烈的对照描写,绘出秦始皇“劳民伤财”的怵目惊心的图画。接下去顺势写出人民“不敢言而敢怒”的局面。民怨积深,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农民起义的爆发是必然的。 (3)第三层:这部分用14个字高度概括了秦亡的过程,民众的反抗从“怒”到“叫” “举”“炬”,三个动词,短促相连,生动地表现了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摧枯拉朽之势,火山爆发之烈,迅猛异常,不可压抑。“可怜焦土”与上面的壮丽描绘形成鲜明对比,显得收束有力,概括了秦的速亡。 研读第四段 1.学生齐读。 2.理解内容。 历史的回顾,有着现实的用心。最后的作者议论,给唐王朝不啻浇了一瓢钻心透骨的冰水。文章突出一个“鉴”字,企冀唐统治者以秦为镜,回心转意,更弦易辙。 2.学生反复读、背第3、4两段。 语言和结构赏析 1.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评析:起势雄健,涵盖全文。乍看似乎仅仅是叙事;实则于叙事中寓褒贬,并为此后的许多文字埋下根子。起笔极言秦兴之骤,实为下文议秦亡之速埋下伏笔。“六王”为什么会“毕”?“四海”为什么能“一”?一亡一兴,关键何在?读完全篇,这些问题就会得到解答。“六王”之“毕”,其原因就在自身,那么,秦能统一四海的原因,也就不言可知了。这两句一抑一场;而扬秦又是为更有力地抑秦蓄势。后二句“蜀山兀,阿房出”,一因一果,反映了一苦一乐,六个字概括了无限深广的内容。“兀”“出”两字,力重千钧,而从“兀”到“出”的过程,更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像的广阔天地。阿房宫的宏大,秦始皇的骄奢,人民的血汗和生命,均可由此想见。更深一层来想,“六王”既以“不爱其人”而覆亡,秦始皇又将自己的淫乐建筑在人民的苦难之上,那么,从“六王”的已“毕”,不是很可以预见秦的将“毕”吗?以四个三字句发端,一句一意,层层逼进;又句句押韵,音节迅急,有如骏马下坡,俊快无比。 2.“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评析:本句从最普遍的民心人性的角度,说明人心没有区别,都追求幸福快乐、都挂念家小,对秦统治者的残民以自肥作了有力的抨击。“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两句,“秦”、“人”并提,说明并无高低贵贱的区别。接着以“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的愤慨语,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用“嗟乎”表感叹开头,继以“奈何”诘问相承接,揭露和控诉了秦的自私无道。 3、《阿房宫赋》运用了互文、比喻、对偶、排比、夸张等多种修辞方法,而以互文和比喻更为突出。一、互文的运用。互文,即“互文见义”。有时因对偶、押韵、平仄、字数的限制,或为了增强某种表达效果,把本应合在一起说的话,临时拆开,使同句或相邻句中所用的词互相补充,互相渗透,理解时又应合在一起。这种修辞方法就叫互文。《阿房宫赋》下面的名子都很好地运用了这一修辞方法。 ①烟斜雾横…… ②直栏横槛…… ③朝歌夜弦…… ④王子皇孙,辞楼下殿…… ⑤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⑥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例①应理解为“烟雾缭绕”,不能拆开理解。 例②应理解为“栏杆纵横”,不能理解为“直的栏杆和横的栏杆”。 例③应理解为“日夜弹唱”,不理解为“早上唱歌,晚上弹琴”。 例④中的“王子皇孙”是“六国王侯的女儿和孙女”,不是“国王的女儿,皇帝的孙女”。“辞楼下殿”应理为“辞别自己国家的楼阁宫殿”,不能理解为“离开了自己的楼阁,走下了本国的宫殿”。 例⑤应理解为“楼阁很多,到处都是”,不能理解为“五步一座高楼,十步一座亭阁”。 例⑥应理解为“燕、赵、韩、魏、齐、楚六国统治者拥有的金玉珍宝”,不能理解为“燕国赵国收藏的珠玉,韩国魏国聚敛的金银,齐国楚国的瑰宝奇珍”。 由于运用了互文,上面的语句都只能合起来理解,不能拆开理解。用了互文后,语句工整,别有韵味;彼此互补,凝炼、含蓄。增加了内容的含量,增强了表达效果,更好地表现了文章的主题。 二、比喻的运用。《阿房宫赋》里的比喻都用得很贴切,很生动,很形象。1、诘喻。以反诘句的形式来表现比喻的内容的修辞方法就叫诘喻。《阿房宫赋》下面的两句话就是典型的例子。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作者不说“长桥卧波如龙,复道行空似虹”,而故作疑问,却说“未云何龙?”“不霁何虹? 从而表明人们看到“长桥”和“复道”就像看到了真正的“龙”和“虹”一样。这就婉曲而形象地描绘出了阿房宫里桥梁和复道的奇丽、壮观。若采用一般的比喻,就达不到这样好的效果。 2、强喻。就本体和喻体在相似点上进行比较,指出本体不仅像喻体,而且超过喻体。这样的比喻就是强喻。《阿房宫赋》下面的句子就很好地运用了这一修辞方法。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库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庚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本体“负栋之柱”“架梁之椽”“钉头磷磷”“瓦缝参差”“直栏横槛”“管弦呕哑”都是阿房宫里的事物,喻体“南亩之农夫”“机上之工女”“在庚之粟粒”“周身之帛缕”“九土之城郭”“市人之言语”都是现实生活中数量极多的事物。本体与喻体在“数量极多”这一相似点上进行比较,说明本体不仅像喻体,而且超过了喻体。这就突出了阿房宫里各种事物之多,说明秦统治者的生活是极其奢靡的,封建帝王的奢侈享乐是建筑在人民痛苦生活之上的。 3、本体与喻体倒置的暗喻。在一般情况下,本体在前,喻体在后,但《阿房宫赋》下面这句话却把喻体放在本体的前面了。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拢拢,梳晓鬟也;……烟斜雾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教学设计语文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阿房宫赋》教案7,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荷塘月色》教案7 |
下一篇文章: 短歌行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