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多媒体教学教案) 潍坊一中 高雅 一、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新理解、新感悟的历程。 2、理解母爱的深沉伟大和作者的痛悔。 3、品味文章深沉绵密的语言。
二、教学重点 1、2 三、教学难点 3 四、教学方法 讨论法,谈话法、指导自学法 五、教学时数 2 六、教学步聚 (一) 导入新课 出示史铁生的图片和地坛的图片,介绍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史铁生 介绍: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清华大学附中毕业后,于1969年插队延安,1972年因病致瘫,转回北京,1971年到1981年在北京某街道工厂做工,后主要从事文学创作,现为北京作家协会合同制作家.1979年开始创作,1983年和1984年分别以《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荣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1996年11月,史铁生的短篇小说《老屋小记》获得浙江《东海》文学月刊“三十万东海文学巨奖”金奖(五万元)。小说记述他在初残后工作于街道小厂时的经历。有人称誉它:“怀旧但不感伤,冲淡悠远,充满寓意。” 他的作品一方面是对知青生活的回忆和反思,另一类是对残疾人命运的描摹,作品呈现平淡质朴而意蕴深沉的“散文化”倾向。 史铁生是当代最有思想深度的作家之一 “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姓名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地生着,以便不断地去看它。不是不断地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蹒跚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心魂,看这心魂的可能去向。”这也是对他作品的最好的注释。 史铁生面对残疾,曾一度彷徨苦闷,甚至于想到了自杀,但最后还是面对困难,勇敢地活下来,并拿起了笔走上了中国文坛,从残疾人到成为一名专业作家,史铁生经历了痛苦的思索。对生命展开思考,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但有时我们需要这份沉重。
(二) 字词 展示部分重点难点字词如下: 妥帖 熨帖 (用字用词帖切,妥帖;心里平静) 请帖 熨烫 碑帖 坍圮 亘古不变 隽永 恪守 猝然 炫耀 窸窣祈求 安详 嘈杂 遐想 瑕疵自顾不睱 铤而走险 肄业 埋头 临近 嘈杂 保障 专心 邻近 纷纭 保证
(三) 整体把握文章 整体感知,列结构提纲 (四) 讲解学习第一部分 1、前半部分追寻了哪几个问题 (作者在地坛对人生做的思考) 我该不该去死 我为什么要出生 我应该怎样活 2、生交流阅读感受 3、阅读文中第一段与第五段第一句话,谈谈作者与地坛的遭遇有何相似之处?作者进入地坛时的精神状态怎样? 4、第五段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1、衬托作者心境 2、这作者的思考提供了个特定的“情绪背景”,在那样一个静谧、沉寂、荒芜的背景上最容易展开对生命的思考。 3、景物描写本身实际上也是对“生命”对“世界”的思考与解读。 4、生反复朗读“怎样活的问题”一段,小组内交流阅读感受
七、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整体把握了文章,并且分析了第一部份,大家要对字词根据自己的情况再加工,能够自己列出结构提纲,着重体会作者在地坛所做的思考。
八、作业 阅读第一部分最后一段的感受 (不少于一百字) 第二课时 一、介绍背景资料 于是,我便想起了史铁生。他是一位我无比敬慕的作家。他写了很多作品,但让我始终难以忘怀的是他的《我与地坛》。最初读《我与地坛》是在一个黄昏,凄冷的夕阳弥漫在窗前,那深深的红里有一种悲壮的色调。我沿着文字翻动书页,我的泪水也悄悄涌满了眼睛。史铁生到延安地区的清平湾插队时得了一场大病,从此便高位截瘫了。当他活到最狂妄的年龄时,他的双腿忽然残疾了。他从此坐上了轮椅,永远离开了正常人的生活。 史铁生的母亲也是一位活得最苦的母亲。每次摇出轮椅动身前,他的母亲便无言地帮他上轮椅,母亲看着他摇车拐出小路,每一次她都是伫立在门前默然无语地看着儿子走远。有一次,他想起一件事又返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然站在原地,还是那样一动不动地站着,仿佛在看儿子的轮椅摇到哪里了,对儿子的回来竟然一时没有反应。 她一天又一天送儿子摇着轮椅出门去,站在阳光下,站在冷风里。后来,她猝然去世了,因为儿子的痛苦,她活不下去了。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希望儿子能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她没有能够帮助儿子走向这条路,儿子长到20岁上忽然截瘫了。她心疼得终于熬不住了,她匆匆离开儿子时只有49岁。 史铁生在一篇题为《合欢树》的文章中写道:“我坐在小公园(指地坛)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似乎得了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 二、读第二部分 讨论交流 1.为什么作者说“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里总是加倍的”? 2.母爱是如何表现的? 不幸的母亲、坚韧的母亲 从母亲对我的理解这个角度来写母亲对我的关爱 写母爱并不是直接表现的,而是通过 自己心灵的对话 3.作者的痛悔之情是怎样体现的?(结合文章内容谈一谈) 4.16段中“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是一条什么样的路 应是希望作者探索自尊、自重、自强的人生之路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