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3
|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德]海因里希•伯尔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探究,了解不同的叙述风格,了解小说中人物性格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2.通过对作品的研读、探讨,了解人物的心灵世界和他们在战争中的遭遇,对战争与人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能说出战争对人的精神摧残和对人类文化的毁灭作用。 [学习方法]: 1.文本研习。通过对小说的情节、环境、人物的分析来把握作品的主题。 2.问题讨论。由于小说与传统小说的叙述风格不同,为了把握情节,可以从小说的标题入手来分析。 3.使用一课时。 [学习内容与步骤]:
一、专题内涵解说 中华民族饱受战乱外祸,特别在近代,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国人民造成了惨重的灾难;回顾20世纪,世界大战给各国人民造成了难以想象的痛苦。在现阶段,各国的发展都需要和平环境,青年一代需要对战争有理性的思考。战争的起因和性质不一样,但是最终造成的苦难都要由人民来承受。本专题从人与社会的角度出发,借助形象的学习材料,让学生正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反思战争的危害,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是人类社会最迫切的任务,进而珍视和平环境。 今天我们就来对伯尔的《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作文本研习,了解人在战争中的悲惨境遇。
二、展示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学习探究,了解不同的叙述风格,了解小说中人物性格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2.学生能通过对作品的研读、探讨,了解人物的心灵世界和他们在战争中的遭遇,对战争与人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能说出战争对人的精神摧残和对人类文化的毁灭作用。
三、检查预习:听写词语 颤动 肃穆 粗犷 蹒跚 镶嵌 门楣 斑斓 威风凛凛 颠簸 目光炯炯 四、解题 1.标题是什么意思? 学生朗读58页注释。 2.“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这个典故原指希腊斯巴达人为保卫祖国而英勇战死的事迹。作者在这里引用有什么作用呢? 下面就让我们来学习这篇小说。
五、知人论世 作者介绍:海因里希•伯尔(1917—1985),出生于德国科隆市。伯尔自称最喜欢短篇小说这一形式。他的小说创作遵循批判现实主义传统,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德国战后发展各个阶段的重要现象,同时也采用了一些西方现代派手法。他擅长运用回忆、内心独白、象征、怪诞的联想等手法。在叙述故事情节时,时空概念颠倒跳跃,而塑造人物形象时则大量采用内心独白。1972年,伯尔由于“凭借他对时代的广阔视野,结合典型化的灵敏技巧,对复兴德国文学作出了贡献”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
六、文本研习: 1.学生复述情节,弄清故事的基本要素: 时间:盟军已经攻入德国,一个夜晚。 地点:战地医院。 场景:火光冲天,炮声不绝。 情节:一个原中学八年级学生、现在的德国伤兵,他始终想知道自己究竟在什么地方。 2.文中的“我”一般处于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文中“我”的叙述给人造成怎样的悬念?悬念的设置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明确: ⑴“我”负重伤后被注射了麻醉药。一直处在半昏迷状态。 ⑵给人造成的悬念是――到底受了什么样的伤?是不是就在自己的母校? ⑶悬念抓住了读者的心:传播人类文明的美术学校怎么成了充满血腥的伤兵医院?17岁的学生怎么会作为伤兵进了“简易外科手术室”?而这间“手术室”是不是以前的教室?“我”到底受的什么伤?为什么有点神志不清? 作者想要表现的主题在“我”的叙述中得到体现,而小说的结尾,悬念落实,真相大白,命运的捉弄,人的悲惨,产生强烈的震撼,作品的主题也在这里得到最全面的昭示。 3.文中主人公对于战争的认识是什么?作者通过塑造这个人物表达了对战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文中的具体描写说说你的理解。 讨论明确: 文中的“我”虽然因伤回到临时的战地医院接受手术,但并未表现出对战争的憎恶,相反,在轰鸣的炮声中,他想的是“多出色的炮队啊”,他甚至想到自己的名字有可能镌刻在阵亡战士纪念碑上,认为自己是为国捐躯,青史留名。通过这个人物作者揭露和批判了军国主义战争。 4.从人物的叙述中,你能感受到“我”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讨论明确: 从人物的自述话语中,还是可以感受到人物的独特性格。“我”是个有点浑浑噩噩的人,一个可怜的小人物。在战争环境中早熟,有点玩世不恭,他不满的是学校的单调的学习生活,对侵略战争则缺乏认识,他糊里糊涂地上了前线,糊里糊涂地受重伤回来,不知道为什么打仗,也不知道生命的价值。这可能比较准确地概括了纳粹德国时期青少年真实的思想状况。 5.找出有关学校环境布置的描写,说明作者为什么反复描写学校的环境布置? 讨论明确: ⑴学校环境描写见教材P56-57 ⑵反复出现的对学校走廊的艺术布置的描写,让人感受到战争对文明的摧残。学校和伤兵医院本是两不相干的地方,可是“我”受伤后恰恰被送回自己的母校,本该在学校读书的学生却上了战场,文科学校成了伤兵医院,学绘画的永远失去了双手,这些突出表现了法西斯穷兵黩武的本质。 6.小说通过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表现了怎样的主题? 讨论明确: 这篇小说的构思巧妙,作品的主题是反战。作品的视角独特:本该在学校读书的学生却上了战场,文科学校成了伤兵医院,学绘画的永远失去了双手,这些突出表现了法西斯穷兵黩武的本质。伯尔善于用内心独白和回忆来展示故事情节的发展,是不是回到了母校,自己到底伤在何处,小说自始至终,都在描写“我”的内心活动,无尽的痛苦和困惑也感染了读者。
七、延伸拓展 比较阅读: 1.两篇小说都以二战为题材,主人公分属敌对阵营,一个为国而战,一个为法西斯卖命,研读作品,说说作者试图告诉读者的是什么,它们各自是从什么角度表现主题的? 讨论明确: 《一个的遭遇》是通过一位老兵对战争的回忆,讲述战争的创伤;《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则通过一位青年学生在战争中的感受,写战争对人性的毁灭。两部作品都有很强的冲击力,作者要告诉读者的是战争对人的摧残:不义的战争不仅摧毁了文明成果,也摧残了人的心灵;正义的战争虽然能铸就英雄业绩,但是同样会给人们留下痛苦的记忆。 2.两篇小说中的两个人物同样遭遇了不幸,但有所不同,请作比较。 讨论明确: 对参战目的的认识上――索科洛夫知道自己是在保卫祖国,《流》中的“我”受了欺骗,没能认清法西斯侵略的本质。 对遭遇战争不幸的态度上――索科洛夫是悲伤的,《流》中的“我”则显得比较麻木。 在对生活幸福的珍视上――索科洛夫比《流》中的“我”更加珍视幸福。 3.两篇小说都用了“自白”的形式,但又有不同,试作比较。 讨论明确:不同之处是:《遭》中索科洛尼是在和别人交流;而《流》中“我”是内心独白,是在和自己的心灵世界交流。
八、课外练笔 我们的祈祷: 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伤亡人数总计高达3500万;各种损失折合当时美元计算数额高达1000亿以上。 二战各国死亡人数约5265万,其中军队1473万。 一战累计死亡847万人,伤残2120万人。 据外国学者统计,在1964年以前的5164年里,世界上共发生战争14513次,使36.4亿人丧生,损失的财富如果折合成黄金,可以铺成一条宽150公里,厚1O米,环绕地球一周的金质腰带。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37年里,世界接连爆发了470余起局部战争,至少有1000万人死于兵火,在全世界范围内,没有战争的日子只有26天,平均要过520天才有一天太平日子。 今天,现在,枪声还在不断从伊拉克、从阿富汗、从世界的不同角落传来。让我们拿起笔,写下我们对和平的祈祷。
本教案转载自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http//:www.oldq.com.cn
|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教学设计语文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教案3,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阿房宫赋》教案3 |
下一篇文章: 灯下漫笔(节选)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