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啼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劳伦斯的思想和创作思想;
2、 知道"鸟啼"的象征意义,理解其给人的启示。
[过程和方法]
1、 通过文本解读,学会分析"鸟啼"的启示;
2、 通过活动体验,培养珍爱生命的意识;
3、 通过技法鉴赏,学会将语句鉴赏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丰富情感体验,深化热爱生命的情怀;
2、 感受文学作品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
3、体会大自然中存在的生命意义。
4、体会劳伦斯对生与死的思考。
教学重、难点:
1.分析"鸟啼"的启示;
2.对"生命"与"死亡"的思考。
教学方法:
1、 教法:情境感化法、欣赏品味法、自主探究法、自由讨论法、迁移教学法
2、 学法:自读感悟、合作探究、运用迁移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课前播放音乐汪峰的《怒放的生命》
一、 创设情境,导入课堂。
多媒体播放配乐诗朗诵《生死不离》导入。
2008年的5月,华夏山河呜咽,神州大地悲泣,悲伤的泪水,汇流成河,这无尽的期待,这真情的呼唤,这份生死不离的大爱,是我们对所有遇难亲人不忍的告别,更是我们对坚强生命的庄严敬畏!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一份感动一起走进劳伦斯的《鸟啼》
二、背景链接
该文写于1919年,据统计资料,1916和1917年英国的冬天极为寒冷。文章通过描写严冬消逝、春天到来之际鸟儿的啼鸣,讴歌了春天的美好和小鸟顽强的生命力,表达了作者对生与死的思考和对积极人生态度的肯定。
由于这两年的冬天特别寒冷,所有人们非常地渴望春天的到来,人类这样,鸟类也是这样,那么鸟面对寒冷的冬天是怎样的情境?鸟儿在严寒过去,春天来临又是怎样发出了它们的身音?我们来看课文。
三、文本研习
1、鸟啼出现在怎样的季节、怎样的背景下?
冬末初春、鸟尸遍野、充满了死亡的气息
2、鸟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下,如此顽强地生存着、啼叫着。
请阅读文章2-8段,概括鸟啼声音的特点。
缓慢而笨拙 吃力 微弱 隐约而清越 含糊
若断若续 明快而萌发 悦耳 轻柔 欢快
第一类
缓慢、笨拙、吃力、微弱、隐约、
含糊、时断时续——音质不佳
第二类
清越、明快、萌发、悦耳、轻柔、欢快——音情十足
通过这个分类,我们不难看出鸟啼的音质虽然不佳,但音情却十足,在鸟尸遍野的冬末初春听到了鸟的啼叫, 在这样强烈的对比中,极其渲染了死亡的残酷与生命的美好,严酷的冬天下蕴涵着强大的生机,鸟啼象征了严寒过后新生命的到来。它们用声音宣告对死亡的告别,用声音传达对生命的呼唤,用声音抒发对春天的赞美!我想此情此景,我们每位同学都会被深深的感动。
四、品味语言
鸟啼给了我们怎样的感悟,你对课文中6-11节哪些地方感悟最深?找出来读一读,从中你得出了什么启示?
鉴赏方法:读出感情、读出自己、形成评价
通过以上我们一起鉴赏的语言,我们看出作者在讴歌春天的美好和小鸟顽强生命力的同时,其实一直在思考一个怎样的问题?
从这些启示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其实是对什么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向死而生
《鸟啼》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鸟啼》是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必修 二“珍爱生命”专题“生命之歌”板块中的一篇文章。本专题重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学生通过本专题的学习,激发热爱生活的感情,培养珍爱生命的意识,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的时候,要引导学生对生命价值作深层思考,启示学生珍爱生命。
《鸟啼》是英国诗人、散文家、小说家劳伦斯的一篇散文。该文写于1919年,那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不到一年,在那场战争里,十几亿人被卷入,几千万人丧失生命。整个欧洲一片废墟,满目疮痍,战争给欧洲人民带来了巨大的肉体和心灵创伤,战争的阴影在欧洲人民的心中始终挥之不去。面向人类如此惨烈的死亡、欧洲人民对战争的心理阴影,劳伦斯通过描写严冬消逝、春天来临之际鸟儿的啼鸣,表达了作者对生与死的思考和对生命神奇的由衷赞美。鸟儿啭鸣的目的指向是生命的欲望:创造新生而不是沉湎于死亡,鸟啼这一动物的本能行为由此获得了意义上的升华。启示我们学会珍爱生命。
劳伦斯在本文运用拟人、象征等手法,将鸟人格化,把自然当人看待,展示了自己对死亡与再生独特的思考:生命和死亡全不相容,我们是为着生的,或者是为着死的,非此即彼,在本质上不可兼得;同时,他充分肯定了生命的价值,春天必然来临,谁也无法阻止生命的冲动,无法阻止我们对新生命、新世界的渴望和追求。不难想象,读这样的文章,浅层表象的内容可以理解,但对文字里透悟出的对“鸟啼”的象征意义、作者的生死观学生很难理解、体味并认同。基于上述,本课教学将从两个层面上展开。其一,文本层面,通过诵读,了解本文描写、抒情、议论的内容 ;其二,思想层面,抓住文中抒情议论的语句了解“鸟啼”的象征意义,理解作者的生死观,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联系实际引发学生对生命价值的思考,提高学生对生命意义的认识。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