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祝福》教案6
|
sp; 师:这也不错。借助一定的参考去理解作品,这本来就是我们提倡的一种学习方法。是的,嫁娶童养媳是封建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在这里,受迫害最重的应该是什么人呢? 生:是那些被迫做童养媳的人。 师:对。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她们的命运是控制在别人手里的,没有自由选择婚姻的权利。那么,根据小说的情节来看,她的第二次婚姻又是怎样的呢? 生:被她婆婆给卖了。 师:所以她很不愿意,是不是? 生:是的。她一开始还反抗,把头都碰出了一个大窟窿。 师:祥林嫂的这次反抗似乎很过分,文中的局外人曾用了一个词来形容,你能找到这个词吗? 生:(翻书,查找)应该是“出格”吧? 师:还有些犹豫,其实你说得不错,就是这个词。原文还有这样一些内容“闹是谁也总要闹一闹的…‘听说那时实在闹得利害”,大家揣摩一下这里的语气,在外人看来,祥林嫂到底该不该这样“闹”一下呢? 生:(小声议论)应该是赞成她闹的,只是闹得有些过分了。 师:大家的理解是对的,那么,我们想一想。为什么祥林嫂要这样“闹”,又为什么在外人看来这一“闹”也有道理? 【学生议论,一时难有结论。】 师:(微笑)看来大家好像又遇到了麻烦。那么,我们把这个问题也放一放。现在得想一件事啦,(生不解)想一想,我们的讨论是不是有点跑题啦? 生:(恍然大悟)仆人。 师:(笑)看来我们真的是跑题了。不过不要紧,我们刚才的讨论很有价值,而且还留下了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请大家相信“付出就有回报”,(生笑)现在我们回到仆人的角色上来。再看一看祥林嫂作为一个仆人的命运是怎样的。刚才我们说祥林嫂作为一个仆人,她的命运是先好后坏,谁来继续这个话题,看看是怎样一个好和坏。 生:我认为好的一方面是指她第一次到鲁四老爷家时的情况。坏的一方面是指她第二次 到鲁四老爷家时的情况。 师:能否根据小说内容具体谈谈? 生1:第一次来时,她很勤快,“整天的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第二次来时就不是这样了,“然而这一回,她的境遇却改变得非常大…‘手脚已没有先前一样灵活,记性也坏得多,死尸似的脸上又整日没有笑影,四婶的口气上,已颇有些不满了”,这些都说明了她第二次不如第一次那么受人欢迎。 师:说得不错。但还有点欠缺,谁给这位同学指一指不足? 生2:祥林嫂的变化说得较多,但关于她的命运说得不够全面。 师:(问众生)这位同学的指点有没有道理啊? 【众生点头。】 师:好的。那么请你来补充一下。 生2:如果要说祥林嫂的命运的话,我认为不能忽略旁人的评价。在两次写到祥林嫂时, 旁人的评价能让我们比较清楚地了解她的命运。第一次到鲁四老爷家的时候,祥林嫂的勤劳 是大家公认的,“人们都说鲁四老爷家里雇着了女工,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而且,在试工时,尽管鲁四老爷“皱了皱眉”,但最终还是留下了她;第二次到鲁四老爷家时,鲁四老爷“暗暗地告诫四婶说,这种人虽然似乎很可怜,但是败坏风俗的,用她帮忙还可以,祭祀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这些都说明,祥林嫂的命运发生了变化,渐渐地被冷落了。 师:很好。这位同学注意了从侧面描写的角度去看作品中的人物,这更有利于我们全面把握作品的信息。不过.祥林嫂的坏运气到这里似乎还没有结束,哪位同学还能补充? 【学生阅读思考。】 生:如果说祥林嫂的命运越来越坏的话,我觉得可以一直看到小说的最后,一直到她死。 师:(笑)你的跳跃太大了一些,怕是有的同学跟不上你的思路。(众生笑)具体指出几点好吗? 生:由于她渐渐地不能做什么事,所以被鲁四老爷和四婶嫌弃,最后失去了生活的依靠,流落街头,沦为乞丐直到她死去。 师:这一回是比刚才具体了。大家同意这个观点吗? 【众生大多数表示赞同。】 师:好的。那么,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生:(七嘴八舌)儿子死了……担心自己死后被锯成两半……别人总是拿她开玩笑…“ 师:我听到了好多真知灼见,大家慢慢地说好不好? 【众生笑。】 生1:她儿子阿毛的死对她打击很大,她逢人就说这件事,这说明她的内心非常痛苦,周围的人开始还同情,但后来却对这件事漠不关心了。这让她无法倾诉内心的痛苦。 师:(笑)语言虽然有点现代版的味道,但你的意思想必大家都理解了。(众生笑)这样说好不好?“痛失爱子的打击使祥林嫂这位母亲失去了精神上的依靠”,怎么样?不满意的话,你还可以改。 生2:四婶的话也对祥林嫂形成了很严重的打击。文中说四婶不让她动酒杯和筷子的时 候,祥林嫂“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而且,“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而且很胆怯……记性尤其坏,甚而至于常常忘却了去淘米”,最后,“他们于是想打发她走了”。这些说明祥林嫂最终被赶出了鲁四老爷家,命运完全不再是从前的样子了。 生3:…… 生4:…… 师:大家的讨论非常好!看出了许多问题,也解决了许多问题,看来祥林嫂的命运的确是这样一步步地悲惨起来的。在她命运渐趋悲惨的过程中,在她面临种种不幸的时候,她有没有尝试过摆脱? 生:(议论)有的。她曾想过去捐门槛。 师:捐门槛有什么用呢? 生:(齐答)没有用。 师:为什么? 生:(齐答)这只是一种迷信,不可能改变她的命运。 师:(笑)看来大家在这个问题上都很清醒。的确,烧香拜佛是于事无补的,但我们看看样林嫂当时是何等地相信啊!是不是这样呢? 生:是的。她去捐门槛时“庙祝起初执意不允许,直到她急得流泪,才勉强答应了”,捐了门槛之后,她“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而且还“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这些都能看出祥林嫂对通过捐门槛来改变自己的命运抱有极大的希望。 师:(紧接上去)然而最终她还是没有能摆脱悲剧的命运。 生:(沉默,有人小声议论)真惨。 师:是的,我们再回去看看祥林嫂的故事,一个仆人,一位母亲,一位妻子,可是无论哪一个角色都未能摆脱一种悲剧的命运。不仅我们注意到了这个问题,鲁迅先生同样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所以在小说中,作者对祥林嫂的角色也有一些不同的定位,大家能否发现作者赋予了人物哪些角色? 【承接前面的遗留问题,使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能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生:小说里有这样一句话“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菜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我认为“玩物”是作者对祥林嫂的一个评价。 【板书:一个被人厌倦的玩物。】 师:为什么? 生:比如鲁镇上的人拿祥林嫂取笑,这就是当她是一个“玩物”。 师:这说明人们对祥林嫂的命运怎么看? 生:有些同情,但更多的是冷漠。 师:很好。这位同学的回答给我们打开了一个思路,原来在小说里,人物除了具有一些和我们的生活接近的角色之外,还有一些作者所赋予的角色,这些角色的发现往往会让我们对人物、对作品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那么,我们沿着这位同学的发现看下去,看一看作品中是不是所有的人都持一种冷漠的态度呢? 【学生议论。】 生:也不是。只是说大部分人对祥林嫂悲剧命运的态度是冷漠的,还有一些人不是这样的。 师:举例来谈谈。 生1:比如说小说里的柳妈,她就帮样林嫂出了捐门槛的主意,这应该是想帮助祥林嫂的。 生2:小说里的“我”对祥林嫂也有同情,另外,从“我”在灯下所想的这些话来看,“我”应该不是一个把祥林嫂看成玩物的人。 生3:…… [课堂小结] 师:大家的讨论很热烈,也很有价值。因为时间关系,我们的讨论暂时告一段落。在这堂课上,大家虽然是初次阅读作品,但我们还是借助一些熟悉的角色看到了一个身为仆人、妻子、母亲的祥林嫂,这样一个人物是普普通通的人物,但她的命运似乎比一个普通人悲惨。我们自然会问,为什么祥林嫂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却有着这样悲惨的命运呢?这其实正是这篇小说能引起我们深入思考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教学设计语文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祝福》教案6,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最后的长春藤叶》教案6 |
下一篇文章: 《荷塘月色》教案7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