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现实的反思(教学反思1)
在历史课中进行思想教育,是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然而,今天的青少年生活在一个急剧变革的新时代,他们更乐于接受新事物,新思想;而历史学科的内容却有着明显的"过去时"和"既往性"特征,因此,必须用"历史联系现实"的方法,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才能使德育有机渗透在历史教学的全过程中.
怎样才能用"历史联系现实"的方法优化思想教育 我想,除了对历史教师的素质要求之外,还要做到三个"结合"
与时事热点的结合.结合时事热点进行历史教学,从本质上讲,体现了唯物史观发展和联系的观点.时事热点构成了当今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不仅公众关注,青少年也感兴趣.每当教材内容与某个时事热点有某种内在联系时,有些学生总希望能发表自己的"高论".作为一名教师,这不正是进行思想教育的最好楔机吗 例如,99年5月,"北约"用导弹袭击我驻南使馆,举国上下,群情激奋.我在期末复习时讲述了"北约"成立的背景目的, "北约"东扩的过程,"北约"嚣张的原因,又让学生展开讨论,课堂教学已经演化为对"北约"罪行的声讨.这样的思想教育效果,一定会使学生铭心刻骨,终生难忘. 最后,要强调的是,历史与现实总是有着巨大的差异,即使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也会因其时空的不同,形成条件的不同,导致其发展趋势和结果的不同.因此,在利用三个"结合"的方法建立"联系"时,也要注意其"区别",不能牵强附会,简单类比.
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学(教学反思2)
新课标下的历史教学,不再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念重点,学生画横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营造宽松、民主、自由、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调动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合作共进的积极性,已成为我们每个历史教师的共识。以下是我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的几点认识:
历史教学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创造大胆发言的机会。比如对“中华文化的勃兴”这节课的学习,可以提问“你知道春秋战国时有哪些著名的思想家吗?你喜欢其中的哪一位?为什么?”而后让学生先看书准备,再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激烈的各抒已见中就将几位大思想家学活了,理解透了。由此可见,课堂是活生生的,是学生的乐园,只要教师耐心引导,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历史课本来就是丰富多彩的,万不可就课本知识照本宣科。教师应该是以一个导演的角色出现,而不可成为剧本的“单放机”。每一课的学习都要善于启发、引导,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完成任务。“用故事激趣导入”这是历史课的一大特色,如学习《秦王扫六合》一课,教师可以先讲讲“荆柯刺秦王的故事”,既而提问“荆柯应不应该刺杀秦始皇呢?秦始皇在历史上到底有何作用?”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找答案。这样一来,学生兴致极高,会迫不及待地啃起书本。整节课,学生都会处于一种兴奋的状态,教师只要稍加点拨,本课的重点——秦始皇巩固国家的措施就会很自然地掌握了。如果一开始就让学生看书找重点内容,会让本就枯燥的历史课堂更显得索然无味。
联想促进教学,培养创造思维(教学反思3)
联想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可以使课堂教学效果显著提高,还可以利用学生的想象力,补充老师讲述的不足,便于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迅速掌握新知识。由此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学生的有意注意,活泼课堂气氛。还可以培养学生利用掌握的知识独立思考获取新知并作出判断的能力,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当代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可以帮助他们疏理已知知识,而且可以纠正他们掌握的不正确的历史信息。可以激励他们多渠道的获取新知识,可以巩固旧知识;甚至可以给他们表现自我的机会。但利用这种教学方法,作为老师首先要充分,准备不然有时会无法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时还会控制不了局面。作为老师更要多渠道的了解时代信息。不过不要过多的引用课外知识,要善于引导学生用可能短的时间回答出要点。 以上这些只是我个人在从事历史教学过程中的一点心得体会,说出来,与大家共勉。
历史教学随笔(教学反思4)
古代历史上有七次重要的迁都.复习时需要给学生归纳一下,并总结其原因等,以使学生深化掌握.1,史实及原因:(1)商朝中期,盘庚迁殷.原因是政局动荡.(2)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洛邑.原因是犬戎的威胁和对镐京的破坏.(3)494年,孝文帝迁洛阳.原因是为了加强对中原的统治和学习汉族先进的政治文化.(4)1053年,金迁燕京.原因是为了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5)1422年,明迁北京.原因是为了加强对蒙古的防御.(6)1625年,后金迁沈阳.原因是为了加强对明朝的进攻.(7)1644年,清迁北京.原因是满洲兴起于北方和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2,知识深化:(1)历史上的八大古都及分布在河南省的:安阳(2006年7月13日,被联合国评为世界文化遗产),郑州,洛阳,开封,西安,杭州,南京,北京.(2)政治中心东移的原因:战乱的破坏与国家的分裂;关中地区过度的开发,环境破坏严重;经济重心的逐渐转移.(3)政治中心南移的原因及影响:国家分裂与少数民族政权的进攻;经济重心的南移.影响是促进了江南的开发和经济的发展.(4)政治中心北移的原因:加强对蒙古的防御;元和清是兴起于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
关于屈原(教学反思5)
屈原是我国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伟大的政治家和爱国主义诗人.政治上他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先到汉北,后又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表现了他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及其“可与日月争光”的人格与意志。文学上他的<<离骚>>\<<九歌>>\<<天问>>等都是著名的代表作,据《续齐谐记》和《隋书·地理志》载,屈原于农历五月五投江自尽。中国民间五月五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就源于人们对屈原的纪念。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可是在今年11月,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巴黎时间24日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一度沸沸扬扬的中韩端午节“申遗”之争以韩国的胜利而告终。其实,韩国江陵端午祭与中国的端午节不是一回事,韩国的端午祭实际上是由舞蹈、萨满祭祀、民间艺术展示等内容构成,这与中国人吃粽子、划龙舟、纪念屈原是两回事,惟一的相同点是时间框架,都是在中国的端午节期间举行。但韩国申遗成功实际上给中国带来了很好的启示:他们把传统的文化活动注入了现代的元素,成功地实现了现代转型,并得到了国际认同,对于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有借鉴意义。
关于夏朝(教学反思6)
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为什么这样说呢?它和以前的原始社会有什么区别呢?老师们容易忽略对这个问题的分析.虽然这不是一个重点,但要使学生理解社会的进步,对此进行简要分析也是有必要的.之所以说夏朝是奴隶制国家,我认为:1,从管理模式上:原始社会主要是靠血缘关系进行管理的;到"禹画九州"以后,靠的是地域划分进行管理的,这是国家与部落的根本区别.2,继承制度:原始社会是"禅让制"的民主推选制度;禹以后的启用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家天下"代替了"公天下".3,公共权力;原始社会是靠舆论和习惯的力量来行使部落首领的公共权力;夏朝却建立了武装,设置了官职\监狱,制定了刑法,国家机构初具规模,国王利用国家机器的力量来维护自己的统治.4,主要矛盾:原始社会没有阶级,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共同劳动,共同消费,是一个大同社会;夏朝出现了奴隶和奴隶主两大对立的阶级,奴隶主依靠自己的权力对奴隶进行残酷的压迫和剥削,奴隶与奴隶主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夏朝奴隶制王朝的建立是私有制和阶级对立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社会的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