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幼儿的挫折教育
——读《不是我没有当爸的风度》
现在的孩子大部分是家中独苗,可以说是在众人的精心呵护下长大的,家长对孩子的要求有时不管正当与否都尽量满足。于是让孩子慢慢养成了唯我独尊的观点,在这种观点的支撑下,他们经受不起别人或是社会给他们施加的压力。偶然的机会,读了《不是我没有当爸的风度》一文,感觉这位做父亲的坚持游戏规则,悉心培养孩子经受失败的行为,蕴含着深刻的教育意义,对于家庭幼儿人格培养有不少启发作用。
第一、要培养孩子对自己言行的负责态度。
如文中所述下棋之前,父女约定用“剪子、包袱、锤”的方法,谁赢谁先走,可第三次女儿明明输了,却想先走一步,做父亲的坚持不让,态度坚决,在妻子看来这是一个大人在与一个孩子较劲,但实质上这体现了人对行为规则的尊重,对不讲信用行为的否定,也体现出父亲对孩子的严格要求,对孩子的尊重。从家庭教育的功能来讲,帮助孩子使自发的、任性的行为规范化是父母的责任,年幼的孩子需要从和父母的交往中,在家庭这个人生第一所学校习得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和准则,这样他走出家门就容易适应集体生活、社会生活。文中的爸爸坚决制止女儿的违规做法,实际上是在帮女儿意识到强化和实践“自己说过的话要算数”的道德规范,培养了其责任感和规则意识。当今独生子女在家缺少兄弟姐妹制约,如果父母又溺爱迁就很可能使孩子变得任性逞强,适应不良。这是明智的父母应力避的教育隐患。
第二、在日常生活中应培养孩子“输得起”。
现在输不起的孩子越来越多了,比如孩子在幼儿园里,进行排球比赛,孩子赢了就笑,输了就哭。据报纸上报道说,多年前北京举行了一场中外儿童国际象棋比赛,参赛者是来自许多国家的孩子,面对比赛结果,中外孩子的态度差异极大,外国的孩子重在参与,下的输赢都很高兴,中国的孩子则重在输赢,输了就哭且哭的很厉害,犹如世界末日来临一般。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平时我们的家长是否太望子成龙、太注重成绩,而忽视培养孩子重在参与不怕失败的耐挫力了?就是下棋、打扑克,也有许多家长为了讨的孩子高兴,故意走错,把虚假的胜利让给孩子,这表面上看是爱孩子,实际上却剥夺了他体验失败、在失败中自我超越的机会,久之必定养育出气狭心虚的无能之辈。成人也许会在孩子失败后,提醒他要承受失败继续努力,但往往无济于事,他已经在失败面前心理失衡、精神崩溃了。
无数事实说明,一个人如果不能积极的面对失败,没有从失败中崛起的勇气信心和承受能力,就无法在一生中持续发展,而这种勇气性格又只能从点滴入手,逐渐培养。文中的爸爸有意识地做到了这一点。在女儿连输两局后仍不给女儿轻松赢棋的机会,尽管女儿的小嘴噘的更高了,做父亲的仍不心慈手软,女儿第三局终于赢了,但那不是爸爸让的而是她使出了“新招”这种在失败和困境中走出里的感觉和经验,要比爸爸让给她的赢有意义得多,就是孩子学会做到“输得起”并体验了由失败中获得成功的乐趣和自信。美国大发明家爱迪生说过“失败也是我需要的,就和成功对我一样有价值”,的确是这样,失败和挫折是意志的磨刀石,就能使人变得更智慧、更坚强有力。
另外,对于未成年的孩子来说,学习的过程比学习的结果更重要。当然不能人为地让孩子遭受过多的失败和挫折,这会损伤孩子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使孩子产生严重的挫折感、恐惧感,最后丧失兴趣和信心。我们应鼓励孩子战胜日常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帮他分析原因,并交给他一些对待困难、挫折的方法,如:“我跳舞不行,可画画不错,要努力画,争取参加画展”。“这次我虽然没有做好,但比以前有进步了。”在孩子做出很大努力取得一定成绩时,要及时肯定,让孩子看到自己的能力,体验成功的喜悦同时,更有信心地去面对新的困难,只有这样,孩子的精神、个性才能逐渐成熟、坚强起来。
第三、重视亲子交往营造温馨气氛
文中爸爸与妻子、女儿约法三章,不管多忙,每周安排固定时间与妻儿团聚,与孩子游戏、共乐的做法也是很令人赞同的。温馨的家庭气氛,融洽的亲子沟通,使孩子、大人心情愉快,有安全感、幸福感,同时,孩子在与父亲的交往中,会获得有别于母亲的男性认知方式,性格、气质特点的影响,这对于正在成长的孩子来说,也是一笔不可缺少的精神营养和人生财富。
第四、要多为孩子创设与同伴交往的机会。
与同伴交往可以使孩子发现与自己不同的观点,从而更好地认识他人和自己,克服自我中心。在同伴群体中,孩子往往会经历一些挫折,如观点不一致,屈从于被领导的地位等,如何友好相处,如何合作,从而更好地在同伴中保持自己的地位,这就需要不断的去磨练自己。而这种磨练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耐挫力。另一方面,同伴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指导,也能够帮助孩子更好地克服困难、解决问题。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家庭的希望,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我们的责任重大,使命艰巨。为人父母老师,我们的责任是教会孩子如何直面失败、挫折 ,引导他朝目标努力,规范行为,养成良好的习惯,使其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热爱这个世界。俗话说:“十年立木,百年树人”,让我们共同携手 ,在孩子心中播下责任的种子,等待我们的将是收获成功果实的喜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