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合格父母要科学、理智的爱孩子
牛琳
在现实生活中,不同家庭间家庭教育的水平和效果差别很大,许多父母困惑于自己很努力,为什么不能获得预想的结果?有位教育家说过:“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形成家教差别的因素有很多,我认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许多家长不会科学、理智地爱自己的孩子。
从爱出发,为什么给孩子带来的却是伤害
我在每期亲子训练营上都会做这样的调查:问父母是否爱孩子?回答是100%的爱:问孩子父母爱你们吗?回答爱的平均不到30%。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不是父母不爱孩子,是爱得太多了,不科学,所以孩子感觉不到。孩子们最向往的母爱、父爱不是溺爱、宠爱、偏爱、私爱之类,而是博大的精神世界。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我们家长不懂得科学地爱孩子,往往从爱出发,却导致给孩子带来伤害。
例如,有一个休息日,外面天快下雨了,一个9岁男孩要去室外玩球。爸爸对抱着球的儿子说:“不能出去玩!”儿子说:“我就玩一会。”爸爸回答到:“我说不行就不行!”孩子趁爸爸不注意跑了出去。没过多长时间孩子被雨淋得像落汤鸡一样跑回了家,冻得一直在打哆嗦,这位父亲看到后上去朝儿子的屁股就是重重的一巴掌,并说到:“我不让你出去你就是不听话,你这样的孩子就得要打!”孩子哭着跑回了自己的房间。
其实,这位父亲不让孩子出去玩是怕下雨淋湿了孩子,他应该跟儿子讲清楚。孩子已被雨淋得像落汤鸡一样,冻得一直在打哆嗦,爸爸此时应该尽快帮助孩子换掉被雨淋湿的衣服,让儿子尽快暖和过来,然后再给孩子讲道理效果会更好。
可是这位爸爸由爱出发,最后导致的却是伤害。
我曾对一所小学的五年级学生进行调查,在“是否自己背书包”这一项问卷中有27.6%的学生回答,五年来自己没有背过书包。去年春天的一个早晨,天空下着小雨,我在北京的一所小学门口看到一个男孩正朝着他的妈妈大声地吼着,我走近他们的身边,看到妈妈一只手为孩子撑着雨伞,另一只手为儿子拎着饭盒和水杯,妈妈忙得忘了给孩子背书包,儿子瞪着双眼气愤地向妈妈说:“你傻呀!上学校不知道拿书包,还不快点回家取去!”妈妈气喘吁吁地向着家的方向跑去,儿子嘴里还在嘟囔着什么。我看到这位母亲远去的背影,心里为她也为她的孩子担忧。
虽然这个例子有些极端,但它反映出了我们家长不会爱到了何种程度。
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会爱。我们有爱,但是有爱和有能力给予爱是两回事;我们想去爱,但是想爱和能爱是两回事,我们能够给予爱,但是能够给予和给予高品质的爱又是两回事。否则:我们伤害最深的人,就是我们最亲最爱的人;反过来,伤害我们最深的人,也是我们最亲最爱的人,因此我们要有爱、想爱、能爱、去爱、会爱。孩子心中有爱就有阳光,否则,他们情感的天空总是阴的。
家长要走出爱的八大误区
第一、过分溺爱:过分的关心溺爱,实际上是剥夺了孩子遭受适当挫折、困难和学习关爱别人的权利。关怀的过度,导致孩子能力欠缺;物质给予得过多,精神上太贫乏。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从小只会享受,不知奉献;心中只有自己,没有他人;情感世界中只关注自己,不知体会别人。
第二、功利的爱:孩子表现好的时候,父母就笑脸相迎,表现不好的时候,怒目而对;学习成绩好时,能够得到父母的赞许夸奖,考不好时,不仅得不到安慰或鼓励,还要挨打。
第三、强加的爱:大人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要求孩子,让孩子按照父母的意见去做,不管孩子是不是能接受,也不管孩子是不是理解。
第四、贪婪的爱:孩子掌握多少知识都不嫌多,如果孩子得了90分还要求得100分;得了100分希望得双百;得了双百希望孩子永远保持住。
第五、补偿式的爱:常常出现在工作比较繁忙曾经忽视过孩子的父母或单亲家庭。
第六、聚焦式的爱:父母或几代人把眼光和爱都聚焦在孩子身上,孩子完全没有个人空间,一举一动都在长辈的监护之下。家长按照自己的意志去设计孩子的人生,孩子完全失去自我。
第七、情绪化的爱:高兴时爱得不得了,又亲又抱;不高兴时,就大发脾气,非打即骂,拿孩子当出气筒。
第八、无原则的爱:孩子小的时候,表现出一些不合理行为时,父母毫不在意,甚至还不经意地鼓励强化了这些不良行为的滋长和蔓延。孩子大了,意识到错了但为时已晚。
家长要科学、理智的爱孩子
1、爱孩子就应该把孩子成长的权力还给他们
父母应给孩子允许孩子成长的爱,这里说的成长包括一个孩子生存所具有的方方面面的能力的获得。家长要放手让孩子自己去经历,让孩子在做的过程中获得他应有的能力,千万不要对孩子说:“你只要学习好就行了,什么都不要你管。”真的不用孩子管吗?孩子只要学习好就能幸福吗?恐怕很难有人敢这样断言。今天我们父母都开始认识到,只有好的学习成绩的孩子是不一定能得到幸福的。只有具备多方面能力的孩子,才可能幸福。我们代替孩子干这干那,但代替不了孩子的成长。孩子获得人生中最珍贵的礼物就是体验。这种体验是用钱买不来的,也是大人代替不了的。
孩子2岁开始就应做家务。家长要让孩子懂得,作为家庭的一个成员,既有享受的权利,也必须承担责任。孩子在劳动中可以开发智力,培养责任感,能体会父母的辛劳,长大后会换位思考。从家务劳动中孩子感到生命的意义,感到自己是被别人需要的,从而产生自豪感和责任心。
孩子自己能做的一切事,都让孩子自己去做,不要包办代替。让孩子在做家务中学习做事,在情感交流中学会关爱,在人的平等交往中学会交往、尊重,在探索世界的惊喜中获得知识、能力,发现和创造快乐……然后构筑起他的人生观、价值观。
2、爱孩子就应该培植孩子的情感
家长不仅要给予孩子爱,还要让孩子学会感受爱、理解爱、付出爱、表达爱,爱是人类生命的动力源,如果一个孩子连他的父母都不爱,在学校不可能爱老师,爱同学,将来走向工作岗位,不爱他的领导、同事,组成家庭,不爱他的妻子,她的丈夫,那么这个社会还有什么和谐可言。
家长要从小给孩子立规矩,培养孩子心中有别人,比如共享美食、共玩玩具等。家长也可以让我们的孩子从小关注植物和动物的成长,例如父母带孩子植树、栽花、养蝌蚪、小猫、小狗等,培养孩子体贴、关心、照顾的关爱之心。
我在公交车上曾听到一对母子的对话,令我至今还为那位母亲担忧。记得是2003年的秋天,我乘坐305路公交车,站在我身边的一位母亲在用关爱的目光看着坐在座位上的已经上中学的儿子(从他们谈话内容中得知的),妈妈几次用手去抚摸孩子的头,儿子都表现出不耐烦的表情。到了北沙滩站,上来了一位持手杖上了年纪的老人,售票员提醒乘客为老人让座,妈妈拍了拍儿子的肩膀,意思很明确,可是孩子没有理会,听到车上有人说:“这么大岁数了,家里人怎么不陪着?让老人一个人出门多不安全呀!”大家七嘴八舌谈论起来。这时妈妈问儿子:“我要是到了这个年纪,儿子你会让我一个人出门吗?”儿子用眼睛看了看上了年纪的老人,对妈妈说:“这么大年龄了还出来干嘛?给别人添麻烦,你到时候就安乐死呗!”车上没有了议论声,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在母子二人的身上,我清楚地看到母亲的泪水已夺眶而出。
3、爱孩子就应该创造机会让孩子表达爱
爱是什么?是用心灵去体会别人最细微的精神需求。孩子最早的这种感受就来源于父母。孩子心中爱的种子是需要培育的。“无情无义”孩子的出现,是家长过度溺爱的结果。教会孩子从索取爱到懂得爱别人,这是一个让他学会包容的过程,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就会有一个博爱、开放的胸怀。
爱是一个口袋,往里装,产生的是满足感,而往外掏,产生的就是成就感。其实,我们的孩子也不是没有爱,而是在最初表达时被父母拒绝了。多次的拒绝,孩子就认为父母不需要,甚至反感。久而久之孩子就丧失了这种美好的情感。
对孩子的爱与情感的培育就渗透在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给妈妈盛碗饭,给爸爸倒一杯水,给妈妈送一个节日礼物,给爸爸送一个生日礼物等,周末了去看看爷爷奶奶,都是爱的情感的最佳培育方式。
真正爱孩子的父母,会在孩子面前表现得弱一点儿,给孩子一点表达爱的机会。让孩子做高山,父母做小草,孩子就会长成山;让孩子做大树,父母做小鸟,孩子就会顶天立地。
4、不能无休止的满足孩子的欲望
法国思想家卢梭在他的一本书《爱弥尔》里曾提到:“你想让你的孩子成为世界上最不幸的人吗?有一个方法,那就是无休止地去满足孩子的欲望。”当我们无休止地满足孩子的欲望时会毁了孩子。
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想想我们大人,我们在拿几十块钱工资的时候,在想什么时候有100块钱就好了,在拿到几百块钱就想什么时候上千,有了3000块钱工资时,我们希望更多。我们大人的欲望都是无止境的,何况孩子。所不同的是我们大人在外界条件不能满足自己的欲望时,我们会用理性控制自己的欲望,而对于孩子,当我们无休止地去满足孩子的欲望,就会使孩子的理性自控力丧失,这种例子在我们今天的独生子女家庭不胜枚举。
5、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从一开始就应该做正确
一棵参天大树,长了一个小芽,你想扳掉它非常容易。可是你没有扳掉它,一直让它长成一个粗大的枝叶,再想扳掉它就很困难。同理,当孩子的一个小毛病第一次出现时,应该把它扼杀在萌芽之中,当孩子第一次出现问题时,你就要去纠正,让他知道这世界的规则就是这样的,可是如果你没有纠正,一直让它形成一种习惯再去纠正,往往是大人痛苦,孩子也痛苦。所以孩子的小问题要及时正确地纠正。
我们家长要同时养育孩子的两个生命:肉体生命和精神生命。我们要随着孩子的成长,随时掌握不同年龄的孩子对物质的需求和精神的需求,给予孩子高品质的爱的同时,也培养孩子爱的能力,让我们的孩子在爱的氛围中成长为独立健全的精神生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