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职专第二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
查询教案说课设计的详细结果
|
画意。写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由寂静到热闹,充满了生机,将荷塘和月色衬托得更加幽美,也含蓄地表明作者虽完全沉醉在荷塘月色的宁静境界中,但哀愁和苦闷还是笼罩在心头。“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正可见作者仍然摆脱不了那绵绵的愁绪。 第四部分(第7、8段):作者触景生情,由眼前景物联想到江南采莲风俗,表现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古代采莲盛况的向往,对故乡的惦念,无非是想把自己从“颇不宁静的心情”中解脱出来。但是现实终究是现实,是无法超脱的。 小结:无边的荷香月色、良辰美景,使作者收获了喜悦,但处于喜悦之中却时而受到忧愁的牵制,即使遥想“热闹”“风流”的采莲盛况,也只得片刻欢欣,最终摆脱不了那满怀的愁绪。作者所写的景物淡雅、朦胧,通过写景所表达的感情也是如此。从文章风格看,委婉掩抑,没有悲喜的大起大落;从作者的个性看,他自称是个“中和主义者”,怨而不怒,哀而不伤,所以无论喜悦与忧愁,都是淡淡的。在写法上很好地做到了情与景的交融。 统观全文,作者内心的“不宁静”和环境的“静美”相反相成,轻淡朦胧的景色和淡淡的喜悦与哀愁融为一体,构成了《荷塘月色》的特色。 7、把握特点,品味语言 ⑴用词准确生动。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这“泻”字,再加上“静静地”这个修饰语,就准确地写出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倾泻,但又是绝无声响的幽静。再如“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脉脉”,意思是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达意,这里用来写流水,流水无声而好像也有情意了。 ⑵叠字的运用,不但传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时也有一种音韵美。 “荷塘月色”的画面中“蓊蓊郁郁”的树,“曲曲折折”的荷塘,“田田”的荷叶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脉脉”的流水,“静静”的月光,“薄薄”的青雾……既加强了语意又使文气舒展,音节和谐。 ⑶课文还运用了大量新鲜贴切的比喻。 如写“荷叶”,用“亭亭的舞女的裙”作比就极为生动,赋予荷叶动态的美。 ⑷通感的运用 人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五官感知外界事物时,在一般情况下,彼此不能交错;但在特殊情况下,五官功能却能出现互相转化、彼此沟通的现象叫“通感”,也叫“移觉”。 如:“愉快的笑声……像平静的海面上不断从这儿那儿涌起的波浪。”(峻青《海滨仲夏夜》) 请学生找出课文中的两个通感句,体会其表达效果。 明确:写荷花的清香,用渺茫的歌声作比;写月光,月影说它们“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把嗅觉、视觉转化为听觉,把其中内在的和谐的美表现得恰到好处。 小结:通感的运用,使迷人的境界又增无限韵致,迷离精妙,另人情动神摇。 8、布置作业: ① 熟读、背诵课文第4、5、6自然,体会本文运用了什么方法把荷塘月色写得那样美?找出你认为写得最好的句子,谈一谈好在哪里。 ② 创造性学习思考题: 1、走近朱自清 2、朱自清为什么“不平静”? 3、谈《荷塘月色》的写景艺术 4、谈《荷塘月色》的感情线索 《故都的秋》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现代文学史上的名篇,感情真挚,意味隽永。由于本文的写作离今天已经久远,学生要充分把握文中的意味情味可能有些困难,所以应当先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并提示学生诵读宜慢不宜快,认真体会景物描写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 1、德育目标:体会作者对故都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情的由来,从而深层次理解本文的丰富内涵。 2、知识目标: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理解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一体”的艺术手法,学会从景物中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能力目标:学会分析借景抒情散文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提高学生品味鉴赏散文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领略故都的秋声、秋色、秋味;理解在景物的细致描写中渗透作者主观感情的艺术手法;理解掌握对比映衬的手法。 四、教学方法 1、美读法 2、讨论法 3、比较赏析法 4、情境教学法 五、教学设想 导语引入——整体感知——品味鉴赏——探究情缘——比较阅读——迁移训练 六、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如果说春天让人朝气勃发、鲲鹏展翅的话,秋让人平心静气、深思细味。请同学们打开诗词歌赋的记忆库,捡拾出几片金黄的秋叶,好吗?同样是秋天,刘禹锡高歌“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马致远悲吟“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断肠人在天涯”,李清照缠缠绵绵“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毛泽东独立寒秋,英姿勃发,放眼“万类霜天竞自由”,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秋思”作为一种文化积淀已熔铸到华夏儿女的血液之中。 人说: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那么,就让我们从《故都的秋》景走入郁达夫的心灵世界,看散文大家笔下的秋又是如何一种况味?他又是通过写什么样的景物去抒发自己怎样的深情? 2、简介作者,介绍时代背景。 3、整体感知 ⑴析题《故都的秋》 北平故都,已是历史上繁华的过眼烟云,题目中就含有一种深深的“眷恋”。初读完此篇课文,仿佛看到一个青布长衫的旅人,在凄风苦雨间彷徨叹息思索。一个旧都的秋景,为何会引起作者如此的眷恋?秋声秋色中又蕴涵了什么样的深情?我们先来整体感知故都的秋景。 ⑵听录音范读,思考:为了体现故都的秋味,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表现故都的秋的特点?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几幅故都秋天的画面? 1)“北国的秋,却特别的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清”“静”“悲凉”是故都的秋的特点。这是课文的主线或文眼。 2)写了五幅画面:小院清晨、秋槐落蕊、秋蝉嘶叫、闲话秋凉、秋果奇景 4、品味鉴赏,理解分析: 清静悲凉不是空穴来风,它来自作者对故都秋景的客观感受。 思考:1)在五幅画面中,作者是从那些方面来写秋的? 明确:作者从秋声和秋色两方面来细致入微的展开描写的。 2)为什么作者要从声色的角度来刻画秋景? 明确:声色的角度能很好的表现出故都的秋的特点。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如入其境。 3)描写了那些秋声和秋色? 明确:色: 碧空、 蓝朵 、黄中带白、 青布、 淡绿微黄 声:帚声 、衰弱的蝉声、 风雨声、 人声 4)秋色的特点是什么?(颜色的格调) 明确:冷色调。用青蓝色 ,暗灰色,灰白色调绘出一幅冷色的画面。 5)落槐为何也是秋色呢? 明确:它的花白里透黄,突出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教案说课设计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职专第二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相信未来教案 |
下一篇文章: 沁园春•长沙 教案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