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角度、360度圆柱水体及窗式玻璃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造型结构,行走在隧道中,便如同置身于海底,大大小小的鱼儿在身边游弋,还能看到人鲨共舞的场面;地下四层有高达7.6米,亚洲目前最大的单体圆柱展示水缸,展示一些珍贵的珊瑚礁生物。整个青岛海底世界被礁石环绕,形成山中有海的美景。独特的地理位置、现代化的展示手段它整合了青岛水族馆、标本馆、淡水鱼馆等原有旅游资源,与依山傍海的自然美景相融合,形成山中有海的奇景。独特的地理位置,现代化的展示手段,使其成为全国独具特色的海洋生态大观园。青岛海底世界集海底观光旅游和海洋科普教育为一体,填补了山东省海底世界项目的空白,并创下多项全国第一,形成了青岛黄金海岸线上一道独特的亮丽风景线。
第二天游崂山。这是我第三次来崂山了。原定去北九水游览区(九水十八潭)。北九水风景区位于崂山北线,分为“外九水”和“内九水”。自外一水到内一水,漫步领略“九泉十八潭”之美景。这里的水经崂顶渗透而下形成天然优质矿泉水,甘甜爽口,可直接饮用。所谓“九水”乃九个由泉水渗出而成的瀑布,从山顶依次而下,每条瀑布下都形成一个几个积水潭,共有十八个,因此叫“十八潭”。记得2004年的夏天,在崂山北九水我的一个老乡家里,吃着崂山菜、喝着用崂山水沏着崂山茶、喝着崂山啤酒,那滋味真地道!虽然时间很久了,味并没淡。
原定计划做了变动,我们前去太清宫游览。太清宫为国内著名道观,道教发源地之一,由丘处机创建。在众多的道教庙殿当中,太清宫是有记载的最早的崂山道教祖庭。太清宫从初创到现在已经历两千多年的历史,几乎每朝每代都进行过修葺,至今其建筑风格还一直保留着宋代建筑的典型风格,这在国内各宗教建筑中,也是极少有的。因此,又可以说,太清景区是崂山景区中展现道教文化的代表景区。 太清宫占地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庙宇主体分三官殿、三清殿、三皇殿三大部分,另有关岳词和东西客堂、坤道院等附属设施,共有房屋150多间。此处森林茂密,空气清新,远离城市村庄,远离世事喧嚣,真是个修炼的好地方。太清宫前,我禁不住练起了太极拳,缥缥有凌云之气。
其实,我来这里还有一个目的:追寻蒲松龄老先生的“遗迹”。蒲松龄,字留仙,又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1640年农历4月16日诞生于山东淄川东七华里的蒲家庄,1715年正月二十四日逝世,享年75岁。他早年虽以“县、府、道三试第一”考中秀才,受到山东学政、著名文学家施闰章的赏识,但此后却屡试不第,直至71岁才得了一个照顾性质的“岁贡”头衔。他的一生是靠替大户入家“坐馆”(当私塾先生)来维持生计的,直到70岁时才撤帐归家。与生活的清贫和仕途的不幸相比,他在文学创作上却是成就斐然。他一生留下的作品,计有文集13卷(近500篇),诗集6卷(1200首),词1卷(100多阕),杂著5种,戏曲3出,俚曲16种,长篇小说《醒世姻缘传》也被许多研究者认为出自他的手笔。当然最使蒲松龄享有盛名的,还是他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近500篇)。据可靠资料,崂山和泰山是蒲松龄一生游览过的唯一的两座名山。蒲松龄游崂山是在康熙十一年(1672)四月。当时同游者有他的同乡先贤唐梦赉、张绂、高珩等八人。令人感到惊奇的是,蒲松龄等人这次出游不仅饱览山色,看到了壮观的海上日出,而且在番辕岭一带有幸目睹了难得一见的崂山海市。这一神奇的经历本身就是可遇不可求、令人回味无穷的,因此,同行诸人多有不同形式的文字记载。尤其是唐梦赉,以杂记、诗、词、曲多种样式对于观日出、见海市的奇遇作了非常详细的描述。而蒲松龄则写了《崂山观海市作歌》,为我们复现了崂山海市的真实面貌。诗中关于海市有这样的句子:
山外水光连天碧,烟涛万顷玻璃色。
直将长袖扪三台,马策欲挝天门开。
方爱澄波净秋练,乍睹孤城景天半。
埤堄横互最分明,缥瓦鱼鳞参差见。
万家树色隐精庐,丛枝黑点巢老乌。
高门洞辟斜阳照,晴光历历非模糊;
襁属一道往来者,出或乘车入或马。
扉阖忽留一线天,千人骚动谯楼下。
转眼城郭化山丘,猎马百骑皆兜牟。
大意是说,海市开始时如万顷碧波,澄净可见;忽又变为天边孤城,女墙(矮墙)分明,琉璃瓦—一可见,城中房屋隐于树丛之中,树上有归巢的乌鸦。这一切在夕阳(海市的夕阳)的照耀下,连同洞开的城门极为清晰。城外绵延不断的道路上,许多人或乘车或骑马,从城门进进出出。接着,又像是关上了门户,孤城内外的景观隐去了,再度出现的是城门望楼下上千的人群在骚动;转眼间,城郭又化为山,有百余人骑着马、戴着头盔正在打猎……这种奇观持续了“一食顷”(一顿饭工夫),令蒲松龄诸人大饱眼福,也让现代游客神往。不过,今人把蒲松龄与崂山联系起来,主要不是因为他写了一篇《崂山观海市作歌》。实际上,崂山海市本不易见到,一般旅游者对蒲松龄这首长诗也不甚了解;人们之所以提起崂山便会想到蒲松龄,或者说蒲松龄之所以成为旅游崂山的重要文化名人,主要是《聊斋志异》中的两篇小说广泛传播、深入人心的结果。这两篇小说都以崂山为背景,《崂山道士》写道士的方术变化;《香玉》写的是花精富于人情。它们的创作地点虽然不一定就在崂山,但无疑与蒲松龄曾亲自游历崂山有关。正是这两篇小说(尤其是《香玉》),使蒲松龄走进了当代旅游者的审美视野中。可以说蒲松龄与太清宫的那堵白墙,那株红耐冬,或者说蒲松龄与“绛雪”,已共同组成了崂山的一片奇丽风景,让我们厕身其中时生出无限的遐思。赋诗一首《游崂山》:
山海奇观风景殊,岚光晦明天下无。
峰峦叠嶂神仙宅,山石嶙峋灵异图。
长春在此说大法,松龄于兹写奇书。
太清水月似有闻,无限风光看不足。
下午2点钟,我们来到了石老人海水浴场。石老人海水浴场位于崂山区海尔路南端,是青岛市区最大的海水浴场之一,浴场全长达3公里,水清沙细,滩平坡缓。改造后的海水浴场将由滨海步行道贯穿始终,并以此为主线串起度假海滩、欢庆海滩、运动海滩、高级会员海滩等4个高质量沙滩活动区域,成为集度假、观光旅游、海上运动、沙滩运动、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度假海滩。浴场位于石老人国家旅游度假区最东端,石老人村西南,午山脚下临海断崖南侧海中,系一距岸百米左右的一座17米高的石柱,形如老人坐在碧海之中,人称“石老人”,同时伴有一凄美的神话传说故事,故吸引众多国内外游客前来观赏,此石已成为本景区重要的标志,也是青岛市著名的观光景点。石老人海水浴场,左端海中巨石即为“石老人”。步行前往海边观赏近景不如远眺景观更美。古老的传说美上加美。相传,石老人原是居住在午山脚下的一个勤劳善良的渔民,与聪明美丽的女儿相依为命。不料一天女儿被龙太子抢进龙宫,可怜的老公公日夜在海边呼唤,望眼欲穿,不顾海水没膝,直盼得两鬓全白,腰弓背驼,仍执著地守候在海边。后来趁老人坐在水中拄腮凝神之际,龙王施展魔法,使老人身体渐渐僵化成石。姑娘得知父亲的消息,痛不欲生,拼死冲出龙宫,向已变作石头的父亲奔去。她头上插戴的鲜花被海风吹落到岛上,扎根生长,从而使长门岩、大管岛长满野生耐冬花。当姑娘走近崂山时,龙王又施魔法,把姑娘化作一巨礁,孤零零地定在海上。从此父女俩只能隔海相望,永难相聚,后来人们把这块巨礁称为“女儿岛”。今天,我乘兴下了海,畅游了一阵子,整个海滩就我自己一人下海。游玩上岸后我和我的同事文倩坐在海边朗诵了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写诗言志:
石老人前有兴致,海风习习海浪翻。
金黄沙滩没图画,蔚蓝海岸好诗篇。
弄潮哪管风和浪,击水不论暖与寒。
尽兴吟啸诗几句,放飞心情大海边。
最后,在石老人身边,我们恋恋不舍地和他、他的女儿、大海挥手告别,道一声“再见!”随着汽车的行驶,岛城的浪花渐渐远去,但是我们对大海的眷恋永驻心底。有词《江南好》为证:
岛城好,美景不胜收。黄海岸边赏樱花,碧崂顶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范美忠讲《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时间:2005年7月8日星期五 地点:盐外高一三班教室 过程: 摩西:今天请范美忠老师来给咱们班讲两节课,废话不说,咱们欢迎。 范美忠:今天我来上课,第一个感觉是不管怎么说,你们有一个很好的地方,你比我们当时幸运多了,大家知道我为什么这样说吗?猜一下。因为你们高一就学了许多好诗,比如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学生:大学。 范美忠:我真正看是在大三的时候,你们高一就接触是很幸运的事情。那时候我别说看了,连这些人的名字也没有听说过。而且还没有看懂,后来买了一本海子诗选,有没有谁买来看过?我就不多说了,关于海子。你们高一已经学了,对海子有没有了解?哪一个同学对他做一个介绍?你们高一不是学了吗?我来抽同学起来。 学生一:高一老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