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基本上不是富有个性印记的东西,基本与教师预设雷同。 那么,我们必须要问摩西和我们自己:我们要追求到底是什么?
月无影评:
精彩! 近似天马行空的课堂设计:<>和<>,灰姑娘和玛蒂尔德,男人和女人,灰姑娘和韦小宝,太棒了!这样的大胆而且基本合情合理的联想,基本否定了传统评论家对玛蒂尔德的评价:认为她追求虚伪和梦想不切实际,也基本否定了造成玛蒂尔德的命运的根本原因是个人性格悲剧,为自己个性化的解读张了本。她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时代的悲剧。摩西脑袋确实是菜篮,不过是菜篮子工程,无所不有呀,所以才能如此纵横驰骋,信手拈来。 精彩!! 老师是灌篮高手,是煽情能人,是杰出导演。有着深邃的思想+雄辩的口才+横溢的才华,学生面对这样的老师充满羡慕和景仰,面对这样的课堂充满激动和期待也就不足为奇了。 遗憾: 我看到了老师的精彩,学生的精彩呢? 既然主要要讨论小说的主题,为什么不把社会悲剧论进行到底?后面加上了为什么要加上“细节决定成败”论呢?准备把课堂继续拓展延伸?但你下面又是话锋一转(追求跳跃性思维?)讨论起小说的结构艺术。
春姑娘评: 我想,如果,摩西把自己的观点抛给学生之后,给学生时间思考,给学生跟老师交流的空间,情况是不是会不一样?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把自己的观点告诉学生,还应当听听学生的观点,而后者,应该更重要吧?
因为被邀出席一个上流社会的晚会,小职员的漂亮妻子玛蒂尔德为不失体面,借了好朋友一条钻石项链却在无意中丢了。为偿还赔偿那条项链而借的36000法郎的高利贷,她和(因为无法满足妻子而建议他去借项链的)丈夫过了10年拮据困顿的艰难日子,粗糙的生活磨损了她的美貌……等还清债务再见到朋友时却得知,那条项链是假的,仅值500法郎……这是莫泊桑的小说《项链》的故事梗概。
在安分守己已经成为无能的别样说法的年头,漂亮却出身低微,嫁了个小职员却幻想过上流社会生活,似乎不该再成为嘲笑玛蒂尔德的理由,即使只指摘她的虚荣心,也有失厚道。作为一种人性的弱点,程度或许会有不同,又有谁能够完全根除虚荣心呢?在一个以外表取人的社会里,很少有人(越是家境贫寒者越在意)能够不在意自己的衣着。按如今流行的说法,在那种场合,你的衣着体现着对他人的尊重程度。即使你有足够的定力,能够不以自己的衣着寒酸为意,却很难承受别人据此对你做出的评价。玛蒂尔德不是圣人,当然无法跳出彀外。在那种情况下,借用别人衣饰的事其实是经常发生的。不要说100多年前的法国,就说咱这儿,在农村度过童年的35岁以上者,对因相亲、喝喜酒甚至上城里办事而借穿他人衣服的事大概都会留有印象。玛蒂尔德只是做了一件人人在那种情况下都会做的事,若非意外丢失了项链,实在不值一提。
而即使丢失了项链,如果没有另一个人性的弱点——“思维定势”——参与其中,事情也还可能是另一种结果。若非玛蒂尔德认定朋友的钻石项链为真,一味地怕对方看出项链被换——钻石这种东西相差一点价格就相差很多——会遭遇更大的难堪,而没有在把买来的真项链还给主人时,坦率地说明真相——我们不能怪她的朋友漫不经心,对一条假项链认真验收不是贵妇人的做派,后面的事就不会发生了。
借项链的过程中,玛蒂尔德的朋友并没说过那项链的真假,其做派反倒暗示着它有假的可能——把昂贵的钻石项链借出去,却不交待几句“小心”之类的话,哪怕对方是最好的朋友,也有悖常情——可玛蒂尔德却根本没往这方面想,只把“爽快地答应”看作友谊的象征。这让我想起一位喜欢买那些做工精致只要几十元一条的假项链配自己各种色彩和款式衣服的朋友,她从不讳言其假,可听者最初的反应却总认为她是在忽悠他们。原因只是她家庭收入颇丰,能够买得起真货。而另一位经济条件一般的朋友,买了一条真的白金项链,大家在传看时却称赞:“做工真好,像真的一样!”正是这种叫人啼笑皆非的思维定势,促使玛蒂尔德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当然,有着一切人性弱点的玛蒂尔德,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当她发现项链丢失后,宁肯借高利贷也不肯让朋友利益受损。这虽也还有虚荣心在起作用,但这种不肯损人的虚荣心与那些还得起也不还的赖账者相比,不知要高尚多少倍,怎么说都该受到敬重而不是嘲讽。
小说结尾时,被10年艰难的生活磨蚀了青春的玛蒂尔德,在广场上毫无愧色地喊住自己依然显得年轻貌美的朋友,说明生活已经改变了她。她已经不再耽于幻想,不再自惭形秽。学会了脚踏实地过日子的她,在精神层面上已经化蛹为蝶,升华到了更高的境界。揭开的谜底,将会有助于她过好今后的日子。 << 上一页 [11] [12] [13] [14] [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