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志未酬”,但是女人就不一样了,女人是不能失败的,失败了之后,就会有很多理论家跳出来,说你的悲剧从开始就已经注定,说你的不切实际应该叫虚伪梦想叫虚荣,玛蒂尔德就是一个榜样。其实女人的那点小梦想跟男人的相比实在太可怜太庸俗了,但是,这个奇怪的社会,能对男人的众多不切实际的梦想大加赞赏,却对女人可怜的一点点梦想嗤之以鼻。 女人的一步登天,是以灰姑娘为范本的,男人的一步登天,则是以韦小宝为榜样。其实,一夜暴富的梦谁都有,何必以成亡败寇的眼光来对一个女人偶然的失败幸灾乐祸,为了证明自己意识形态的正确是否就要以我们的不厚道来换取呢? (有女生脱口而出:就是!很多孩子笑了) 教师:因此,我以为,因为玛蒂尔德希望拥有美貌、高雅和爱情等幸福就认为她是“虚荣”是不恰当的。 还有,刚才同学们说玛蒂尔德的梦是不切实际的,那么作为文科班的学生,我们来想一下,在十八十九世纪的欧洲,资产阶级地位迅速上升的年代,有没有这种一下成功的人呢? 学生:有 教师:举例? 学生一时想不起来 教师:一个地位低贱的箍桶匠,靠着趁革命时期倒买倒卖行贿受贿搞投机生意而迅速起家,赚取了大量金钱,有了钱以后,也拥有了社会地位,这个人就是葛朗台。 学生若有所思。 教师: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十八世纪,资产阶级工业革命率先在法国开始,只能依靠血统和族徽来占有高等的社会地位的时代逐渐过去。最先下水的资产阶级靠着投机和出卖一切迅速致富,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对这巨大的变化做了详尽的描写。韦小宝的故事几乎每天都在上演,那么,男人可以想成为韦小宝,女人想成为灰姑娘那还算不切实际吗? 教师:在这里,我们不得不提到另外一个人,(教师板书:于连,《红与黑》) 学生若有所悟。 教师:当你的邻居葛朗台上星期五突然成了富翁的时候,几乎是没有人再能坐得住的,于连就是这样。但是他失败了,并走向毁灭。从本质上来说,于连的失败跟玛蒂尔德的失败虽然表现形式和结果并不一样,但是实质是一样的。 现在咱们再回到我们最初的问题:玛蒂尔德的悲剧根源到底是什么? 学生:时代的悲剧。 教师:很好!玛蒂尔德的悲剧实质上是等级社会的悲剧。每个人都想得到更高的地位,过上更好的生活,尤其在十九世纪的欧洲,仿佛每个人都拥有一夜暴富的机会和可能,那么,机会就没有什么梦想可以说是不切实际的了。 刚才我们其实基本否定了传统评论家对玛蒂尔德的两个断语:认为她追求虚伪和梦想不切实际,那么,大家能否找到文章中作者认为玛蒂尔德悲剧的真正原因呢? (学生翻书查找) 学生:18页上面的话:“人生是多么变化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成全你,也可以败坏你“ 教师:对,这其实才是作者真正的看法。也许我们受传统理论的影响,觉得这个解释好像太不“高深“了,但是,我倒是觉得,莫泊桑在这篇文章里其实就是我们学校这个学期经常提的一句话。 学生插嘴:细节决定成败。 (其他学生笑) 教师:是啊,其实这个观点现在是很时髦的。呵呵。 当然,关于作品的解读,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观点,多元的思想其实才产生了多元的解读,我说的其实也只是我的个人意见。但是我们其实还应该注意到的是,作品通过叙述一个近乎传奇的曲折故事,来传达了作者自己对人生的见解。而既然是小说,就必须符合生活真实,叙述情节离奇的故事的小说更是如此。因此,莫泊桑在叙述这个故事的时候,也相当注意细节的真实,比如,小说的结尾可以说是神来之笔,但是又太让人意外,那么,在小说中,作者对这个结尾在事先是否有交代和伏笔呢? 学生:有 教师:请大家看书找出来。 学生:买项链来赔的时候,老板说只卖盒子没卖项链。 教师:很好!大家试想一下,一件价格需要十年的辛劳才能偿还的物品,就相当于现在十年按揭的房子吧,可能只卖盒子不卖项链吗?假如你去买XO,老板会不会对你说:我只卖瓶子,至于酒请到对面的铺子里面打散装的,用水壶装来灌上? (学生大笑) 教师:还有呢? 学生:借项链时候对方的随意,还项链的时候没有打开盒子,装项链的方式很随便。 教师:对,很好,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用他高妙的文笔,为我们叙述了一个看似离奇,但是又切合生活实际的故事,并传达了他对生活的看法。 同时,作者对人物性格的刻划也是比较生动的。大家想想,假如玛蒂尔德在丢失项链的时候直接去告诉朋友,朋友一定会告诉她项链是假的,那么她赔个五百法郎,就不会有那十年的辛劳了,可是她为什么没有告诉朋友呢? 学生:因为她爱面子 教师:只是爱面子? 学生:因为她守信 教师:不管在法国还是中国,有借有还,完璧归赵都是做人应该信守的承诺,而此时她丢失了借朋友的项链,为了守信,她必须完好无损地归还,这实际上也是她保持自己尊严的一个体现。而更能表现她的尊严的是另外一个情节: 学生:付出十年的辛劳 教师:对。对十年前的玛蒂尔德来说,美丽动人和青春是她最大的追求。但是,为了还债,她毅然显出了英雄气概,不惜变成一个粗壮耐劳的妇女,连她的朋友都认不出她来了。我们可以看到课后的莫泊桑介绍,莫泊桑总是喜欢刻划下层人民的特点,并在那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发掘出小人物身上的闪光点,《项链》里面的玛蒂尔德实际上就是这样的一个代表。在承受生活艰难的时候,她能坚强地面对,战胜困难,我想,这也是我们能从小说中获得的另外一个启示吧。 (下课铃响起,下课)
白银溪流评:
我认为学生听了这节课后定会有所悟,特别是“虚荣”这个字眼已经牢牢地固化在学生的脑海中的时候,摩西的课对学生一定会有所启发。
我觉得很多时候大家都成了所谓课改奴隶(原谅我不当的措辞),一上课就是学生为主体,大家展开热裂讨论,学生的回答充分显示了个性。腻啊,同志们。我们不可想象鲁迅等大师们站在讲坛上请同学们发表自己的看法,你说的对,恩,你说的也对,XX同学的看法很有创意。我相信他们一定是个性十足观点鲜明掷地有声! 东方有句话我印象很深,用自己的方式教学,就象用自己的方式爱一个人。我们的教育是不是也应该这样?当对学生千依百顺的小男人好男人充斥耳目的时候,我更欣赏摩西这样的“大男子主义者”,我个性十足,我风度翩翩,我刚猛无俦,学生因我而爱思索,因我而爱语文,因我而爱文化!
东方雪评:
摩西的课已经形成既定的风格,这个说法比较好听,但是我还想说定型后的悲哀,希望摩西不要生气。 一如以前,摩西的菜篮子里总是有几样新鲜的蔬菜,看起来色彩夺目,其实也就是青菜、番茄之类。灰姑娘、哈姆雷特、葛朗台、也许还会有小王子、简·爱、苔丝、冉阿让等等。我想说的是,用作对比教学的材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经典性,自然而然的带上批评家的东西,平民化和现实性多多少少的被忽略了。当然,这也足够唬弄学生一阵子了,但是,这不是长久之计,且从教学内容需要的程度已经教学组织形式上来说,这样的比较还略显粗糙。同时,学生因比较而生成 << 上一页 [11] [12] [13] [14] [15]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