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一辆纺车
|
查询教学计划和设计的详细结果
|
相映衬,一动一静,幽默风趣。“人急得站起来,坐下去”,纺车却“总是安安稳稳,一声不响”。两个比喻十分贴切地描摹出纺车“等待,等待”的情状。“等待”什么呢?等待“纺线的人心平气和了”,等待纺线的人技术熟练了:这是多好的“伙伴”和“战友”啊。同学讨论后一小层,教师归纳:“像魔术家……”比喻句,上一段着眼于“兴趣”,用音乐为喻;这里着眼于“熟练”,所以用魔术为喻。“仿佛不是……而是……”,对照并列句,想象丰富贴切,正扣住魔术的神奇。“像成熟了的肥桃,也像从果树上摘下果实……”,连用二喻,贴切而有关联,的确是“收获的愉快”。“那种感情……是……是……”两个并列比喻,饱含胜利豪情,引用诗句,更有文采,更添豪迈气概,的确不愧“伙伴”、“战友”的称谓。同学朗读急躁、生气的前半,要读出幽默风趣表现纺车的可亲可爱;朗读愉快、自豪的后半,要充分体现无可比拟的愉快和豪迈,从而表现对纺车的喜爱赞美。
4.同学齐读第六段。
二、简析第七、第八段。
教师点拨:第七段写纺线的几种姿势,详写的是哪种姿势?“白鹤晾翅”和“舞蹈”的比喻起到了什么表达作用?第八段先写“技术改革”,后写“技术经验”,层次从哪里划分?各举了什么实例?通过纺线,思想上有什么提高呢?这些问题留给同学们思考、讨论。
同学齐读第七、第八段。
三、讲析第九段。
1.教师点拨:第九段写“开展竞赛”。在段落层次上与第六段有类似点。首括句之后先用平实的语句简介竞赛办法,然后生动描写竞赛场面。课文怎样从地点、阵容、场面、规模、气势等五个方面具体生动地描绘纺线竞赛的?同学阅读、勾画、完成表格。
同学讨论表达效果,教师归纳:描写竞赛场面,多方比较,比喻贴切,引文精当,对偶句音调铿锵,排比句、反问句气势不凡。
提问:如此壮阔的场面描写,如此豪迈的抒情渲染,目的是什么?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归纳:目的在于表现延安军民的精神风貌。由“共同完成一项战斗任务”和“大家都感到胜利的快乐”等语句可以看出。在朗读中要体现这种豪迈的精神风貌。
2.教师范读,同学齐读。
四、简析第十段。
1.教师点拨:第十段是第二部分的小结,“不只……不只……而且……”的句子,表明了纺线劳动在经济、本领、思想上的多重意义。重点在思想上,这是递进关系的复句所体现的,也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旨。这里引用了马克思、列宁的论述,具体而深刻。读时要清晰、强调。
2.同学齐读第十段。
五、讲析第三部分。
1.指名朗读第十一段。
提问:这一段主要内容是什么?
归纳:深切怀念那辆纺车的原因。呼应开头,间隔反复,抒情深切。
提问:只怀念纺车吗?
归纳:还想起延安的种种生活。
提问:延安生活总的特点是什么?
归纳:物质生活艰苦,精神生活丰富。
提问:作者用怎样精辟的语句概括这种精神生活的呢?
归纳:“凭着崇高的理想、豪迈的气概、乐观的志趣,克服困难不也是一种享受吗?”在下一段,作者用更精练的语句概括为“跟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这就是延安精神,是作者号召人们发扬的一种崇高精神境界。
2.提问:对第十三段中的破折号作怎样理解?
归纳:“──”可理解为“就因为这些”、“因此”,为了避免与第十一段开头重复,并使行文简洁,重点突出,所以用了破折号。
3.这一段只有与标题相同的五个字,意义何在?
归纳:反复、呼应、总结、强调:纺车是全文线索,又是延安精神的象征。单设一段,画龙点睛,余味无穷。
4.同学齐读第三部分。
六、对照板书,结合练习,总结。
1.线索。物线:纺车,情线:怀念。
2.中心。呼唤艰苦奋斗,战胜困难的延安精神。
3.质朴优美的语言,贴切生动的比喻。
七、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三、五、六。
2.准备课后练习七(口述)、八(朗读)、九(回答),下节课上讨论交流。
3.将本课字词(见第一课时“正音正字”)记入字词积累本。
4.将本课贴切生动的比喻记入写作积累本,并酌情评点或仿写。
上一页 [1] [2]
|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教学计划和设计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记一辆纺车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友邦惊诧”论 |
下一篇文章: 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