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p;退而寻之,夫崖谷之间,会物无主,应不以情,而开兴引人,致深若此,岂不以虚明朗其照,闲邃笃其情邪!并三复斯谈,犹昧然未尽;俄而太阳告夕,所存已往;乃悟幽人之玄览,达恒物之大情,其为神趣,岂山水而已哉! 于是徘徊崇岭,流目四瞩,九江如带,丘阜成垤。因此而推,形有巨细,智亦宜然。乃喟然叹宇宙虽遐,古今一契,灵鹫邈矣,荒途日隔。不有哲人,风迹谁存!应深悟远,慨焉长怀。各欣一遇之同欢,感良辰之难再,情发于中,遂共咏之云尔。 *庐山诸道人,指东晋安帝时居住在庐山的一些僧人,具体姓名及生平均不可考。 [阅读提示] 本游记是东晋佛教徒(一说道教徒)聚会作诗的序文,它从石门所在、名称由来、出游年月、同游人数,写到石门的奇观胜迹,游者的兴会标举,最后以佛理点题结束。现在请你当当小研究家,结合《兰亭集序》,并结合自己课内外所学到的关于东晋时代的社会史、文化史、文学史知识,写一篇200~400字的文章,说说你可从本文和课文两篇文章看出东晋时代有哪些共同的社会特点、思想倾向及作文喜好。两文又有什么不同的 风格。 [参考解说] 东晋时代,政治动荡,社会黑暗,那些受压抑的文人名士便避开现实,追崇佛教,向往自然,于是避世隐居、依恋山水渐成风气,游宴空谈也成习俗。反映在文章里,《兰亭集序》和《游石门诗序》两文都 有一些游宴欢情之语,《兰》文是:“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足以极视听之乐也。”《游》文为:“ 斯日也,众情奔悦,瞩览无厌。…… 虽乐不期欢,而欣以永日。当其冲豫自得,信有味焉,而未易言也。”两文又都有悲叹之言:“修短随化,终归于尽”“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 乃喟然叹宇宙虽遐,古今一契”。 他们作文都注重对山水风光的细致描摹,且讲究辞采,注重骈对。比如《兰》文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 《游》文则有“ 清泉分流而合注,渌渊镜净于天池。文石发彩,焕若披面;柽松芳草,蔚然光目”等等。 两文相比,内容上,《兰》文更实一些,它虽也有感叹,但能正确地面对现实生活,不逃避,少空谈。而 《游》文则终归于虚,充满了玄风与佛理,如“ 归云回驾,想羽人之来仪;哀声相和,若玄音之有寄”“乃悟幽人之玄览,达恒物之大情”。形式上,《游》文最能体现晋朝文风,通篇都是丽辞骈句,雕章琢字。而 《兰》文则没有受太大的影响,保持了自己的独立性。虽也有骈句,但不是主体,主要的还是灵活自由的散句,且语言纯朴清新,无雕琢之痕,接近口语,流丽畅达。可以这样说:它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东晋这个骈体文时代的两枝清秀的山花。
*本篇及《归去来兮辞》的课文设计应上海《语文学习》编辑马莅骊老师之邀而写。两文后来发表在《语文学习》(国家中文核心期刊)2001年第1期。
一、 说教材
教材简析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这篇序言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而且其文在思想、语言上也具有独特的价值,二者相得益彰,共同确立了它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作为一篇书序,文章由叙事而写景,感物抒怀,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
2、本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学习有这样的要求“通过阅读和鉴赏,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渊远流长,陶冶性情,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此文入选新教材正体现了这一理念,学生若能很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就能认识深沉的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对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很有帮助,同时又能感受我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对提高语文素养大有益处。
3、教学目标
第五单元的文言文学习魏晋散文,这一时期的散文抒情色彩浓郁,尤其是王羲之的文章文风清淡,这篇《兰亭集序》中的写景句子更是美不胜收,“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如此简洁雅净的语言是极好的诵读材料,所以我把背诵定为教学目标之一;另外,我所执教的是一个平行班,学生虽有一定的文言学习基础但仍很薄弱,且本学期文言文难度较之上学期有很大提升,学生还需要积累一定的文言知识,根据该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序文的特点,掌握实词“修、期、致、临、次”等词的意义;背诵全文。
(2) 能力目标:体会文章精练优美、自然清新的语言;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3) 情感目标:理解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4、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高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只要求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而《兰亭集序》是一篇自读课文,文下有注释,学生可自己借助注释和工具,理解词句含义,教师只需对个别难句略做点拨即可,据此我将该课的教学重点定为:(1)了解课文中的词类活用以及归纳“修、期、致、临、次”等词的义项;(2)背诵全文。
课文二三自然段的感情由乐转悲,对人的生死这一问题的议论富有哲理性,学生由于经历浅,多数未经历过生死,对其中表达的生死观不能很好理解,所以将理解在文章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和认识深沉感叹中蕴含的积极情绪定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教师要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慎重地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结合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准备用两课时,采用诵读法、点拨法进行教学。
诵读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反复诵读,从而更深的领悟文章内容和体会的思想感情。
2、点拨法。所谓“点”就是点击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点拨法” 能启发学生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在学习中,我主要点拨的是难句以及感情变化的线索,从而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三、说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借助工具书、课本注释初步疏通文意,力求做到准确、通顺地翻译课文,以此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2、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同时,在教学中,让学生质疑,可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相互提出难句质疑;
3、用归纳法归纳文中的特殊文言现象。从上学期开始,我一直让学生学会对常见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进行系统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既便于记忆,又便于运用。
四、教具准备
录音机、课文朗诵带;2、有关兰亭和王羲之书法的图片、资料
五、说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又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的导入能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由于本课是位书法家,故以提问的方式导入:“大家是否喜爱中国的毛笔书法?你们最喜欢谁的书法?”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然后引导学生欣赏课本前页的插图,欣赏《兰亭集序》摹本,由此引出课题。
(二) 简介
欣赏完插图后,再出示王羲之的其他书法作品,让学生直观感受其书法“飘若游云,矫如惊龙”的特点,同时简介和文章体裁特点,扩充学生的相关知识,完成教学目标(1)中对序文特点的了解。
(三) 整体感知,朗读全文
通过播放课文朗诵带,让学生注意字音和语调、语气,初步感受〈〈兰亭集序〉〉的语言特色。听完录音后,再让学生齐声朗读一遍,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