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教育教学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教育教学 >> 语文 >> 高中二年级 >> 语文文章分析 >> 正文

 

杜甫诗三首(望岳 春望 石壕吏)

查询语文文章分析的详细结果
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点评。



4.全班齐读。



三、引导学生深入诗的意境,把握本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1.写作背景简介。



多媒体显示: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后的故乡。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河阳一带又骚动起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的。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





2.学生默读诗歌,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意。



3.引导学生发挥联想和想像,再现诗中的情节。



选两位学生口述浮现在脑海中的画面,发动其他同学补充,共同丰富面、情节。



4.理清情节发展脉络,指导学生背诵。



(1)提问: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理清故事情节,并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



明确: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诗的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结局和尾声,暗示老妇已被抓走。老妇致词又可分为两层:5~16句老妇人叙述家中的不幸;17~20句老妇人主动请求从军。



多媒体显示:





(2)学生根据思路提示,读诗,尝试背诵。



(3)提问:诗中有几个人物形象?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学生明确:老妪、石壕吏。老妇是主要人物形象,她在危急之下,挺身而出,主动从军,有敢于承担苦难的精神。石壕吏开头出现,中间便隐入幕后,“捉人”“一何怒”可以看出吏态度蛮横,凶暴无比。



(4)教师引导学生归纳诗歌的思想内容并分析诗歌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描绘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了官吏的横暴,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5)学生听读配乐朗诵,深深体味诗作的思想情感。



5.赏析本文巧妙独特的构思艺术。



提问:有人说:《石壕吏》中老妇的“致词”全都是吏步步紧逼出来的。你同意这个说法吗?为什么?



学生思考,交流。



明确:这首诗写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情节其实并不简单,但诗人只用120个字就栩栩如生地再现了情节发展的全过程,精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这归功于诗人巧妙独特的构思。从诗题上看,主要人物应是差吏,但诗人对他用了暗写,一出现只用“吏呼一何怒”来点出他的威势,此后就让他转入“幕后”。对老妇则用明写,把她所说的话写成一篇“抒情独白”。仔细品味,就会发现老妇的话句句都是差吏逼出来的。情节中可能隐去了吏的“怒”“呼”。差吏一进门就问“汝家有男丁否”,老妇答曰“三男邺城戍……”;再问“尚有他人否”,答曰:“室中更无人……”;最后差吏仍逼着要人不已,老妇只好“请从吏夜归”。总之,差吏的“怒”“呼”贯穿在老妇陈情的全过程中,其凶横残暴不言而喻。



四、学生自主质疑,深入理解诗意,进入探究阶段。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1.诗人同情老妇的遭遇,为何总是一言不发,难道他不该上去义正辞严指责官吏吗?临行独与老翁别,似乎也没有安慰的表示,如何理解诗人的沉默?



2.“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幽咽”的人是谁?



3.石壕吏未抓年青的“孙母”而带走“力虽衰”的老妇的原因是什么?



4.石壕吏为何不抓杜甫?



先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然后全班交流。教师酌情给予点拨。



五、学生齐背诗歌,或抽查背诵



六、课堂小结



杜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郭沫若称颂他:“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在杜甫的诗中,“三吏”“三别”抒写民间疾苦最为深刻,杜甫风格沉郁顿挫,主要是因为他的作品抒写了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诗人的心与受苦受难的劳动大众息息相通,诗人的脉搏和着民众的脉搏一起跳动,杜甫是真正的人民的诗人。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石壕吏》。











2.阅读《登岳阳楼》,感受诗人深沉而广阔的胸怀。



登岳阳楼



杜 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参考答案:



这首诗是诗人第一次登上岳阳楼,面对洞庭湖水,产生万千感慨。诗中饱含着诗人对穷途潦倒生活的深沉慨叹:对终生壮志未酬的激愤与哀怨,对祖国多灾多难现实的忧愁与焦虑。诗人由个人的不幸遭遇,联想到万方多难的社会现实,由小天地转入大天地,由个人的悲伤转向“戎马关山”的家国之痛,反映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深情,并以“凭轩涕泗流”之情态与开篇“今上岳阳楼”所见的壮阔气魄构成照应之势,表现了一位伟大爱国主义诗人的深沉而广阔的胸怀。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一、写作训练



1.古诗中多用对偶句。对偶又叫“对仗”,俗称“对对子”,是把两个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的修辞方法。找出杜甫《春望》中的对偶句,仔细体会它们在结构上的特点,并模仿写一两组对偶句。



2.改写《石壕吏》。



注意发挥合理想像,补充出诗中表达跳跃的部分,运用记叙、描写、议论等方式。



二、关于举办“古诗文朗诵赏析会”的设想



内容是小学、初中一二册上学过的诗词文,赏析内容自己按理解准备。要求用清晰、响亮的声音结合各种语文手段完善地再现作品的意境并完成对作品的赏析。



三、开放探究



阅读《春夜喜雨》,回答问题。



春夜喜雨



杜 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问:题目《春夜喜雨》,诗中却无一“喜”字,结合诗句分析,“喜”字表现在何处?



参考答案:



诗人盼望这样的“好雨”,喜爱这样的“好雨”,虽诗中无一“喜”字,但“‘喜’意都从罅缝里迸透”(浦起龙《读杜心解》)。诗人正在盼望春雨“润物”的时候,雨下起来了,于是一上来就满心欢喜叫“好”。第二联所写,显然是听出来的。诗人倾耳细听,听出那雨在春夜里绵绵密密地下,只为“润物”,不求人知,自然“喜”得睡不着觉。由于那雨“润物细无声”,听不真切,生怕它停止了,所以出门去看。第三联所写,分明是看见的。看见雨意正浓,就情不自禁地想像天明以后春色满城的美景。其无限喜悦的心情,又表现得多么生动。







●备课资料



一、课文赏析



1.话说《石壕吏》中的诗人



杜甫的名篇《石壕吏》里写到四个人物,吏、老妇、老翁、诗人,今天我们来看一下诗人。



诗人“暮投石壕村”,亲眼目睹了“有吏夜捉人”的全过程,亲耳听到了老太太的诉苦,可是他一言不发;到第二天“独与老翁别”以后,也未发一句感慨议论。全诗几乎是纯客观地记叙了一夜的见闻。诗人何以如此沉默?



我想,这是因为他除了沉默以外很难有别的选择。一味同情民间疾苦反对抓壮丁吗?这时郭子仪、李光弼等九节度使率数十万人马已兵败邺城,正准备在河阳与叛军作拼死的决战,如果再吃败仗,国家的前途将不堪设想,所以非补兵源不可,哪怕多一个炊事老太也好。那么就拥护“吏夜捉人”吗?作者也不忍,人民群众已经付出了极其沉重的代价,这一家的牺牲尤其惨重,怎么好再来抓人?作者处于两难的境地,实在无话可说。



如果杜甫是一个完全“惟上”的俗吏,那么事情就很简单,他可以向这一家人讲大道理,动员他们要爱国,要以大局为重;如果杜甫是一个一般的所谓人道主义者,他可以不管国家大事,一味高唱同情民间疾苦、为民请命的高调。然而杜甫既非居于庙堂,也非江湖处士,而是一个小官,他已被赶出朝廷,新的职务是华州司功参军,他的伟大之处在于,君与民这两头他都要顾及,当二者难以兼顾的时候,诗人的内心是极其痛苦的,无计可施,于是他就在这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语文文章分析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杜甫诗三首(望岳 春望 石壕吏)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读写结合 以读促写——行动描写片断练…
    《中国当代诗三首》之一:《错误》
    《中国当代诗三首》之一:《错误》
    《道士塔》教案 (一课时)
    我活着,因为我有一个梦想
    常见文言句式
    《行道树》教学实录
    夸父逐日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大自然的语言
    《放弃射门》教案
    《珍珠鸟》教案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画山绣水
    飞红滴翠记黄山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错误》详案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简案
    《我的空中楼阁》详案
    >详案
    《斑羚飞渡》说课稿
    《致女儿的信》教学案例
    诗歌鉴赏专题之语言鉴赏
    《鲸》说课设计
    《鲸》第二课时教学评析
    《空城计》教学设计(语文版第一册)
    《谈读书》教学设计
    对联复习教案
    “诺曼底”号遇难记
    《繁星》教案
    《济南的冬天》第二课时
    伟人细胞
    飞红滴翠记黄山
    《“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设计
    《天上的街市》教案
    《往事依依》教案
    《三峡》教案
    《十五夜望月》、《我的思念是圆的》
    《水调歌头》
    比金钱更重要(第二课时)
    《懒惰的智慧》教学设计
    专题《长城》教案
    人琴俱亡
    向沙漠进军教案
    林中小溪
    秃鹰之死
    字理识字教案—识字3
    《虞美人》教学设计
    词五首(望江南、武陵春、渔家傲、江…
    《斜塔上的实验》(教案)
    《斜塔上的实验》说课稿
    “语言的衔接”类型题的解题方法
    《琵琶行》(第一课时)
    限字表述题的解答技巧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案
    《咬文嚼字》说课教案
    《信客》教案
    中国当代诗三首之二:致橡树(教案)
    漫话小行星
    食物从何处来
    公输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
    老王
    满井游记
    回忆我的母亲
    山中访友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
    《伟人细胞》教案设计
    石钟山记
    甜甜的泥土
    二期课改新教材高二语文课文《三棵树…
    成语复习教案
    信陵君窃符救赵(第二课时)
    《五人墓碑记》教学设计
    《五人墓碑记》教学设计
    旅鼠之谜
    《母爱教育》教案
    现代文阅读指导专题公开课课题:分析…
    《项脊轩志》说课稿
    阿长与《山海经》
    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
    寻找语言宝石,感受语言的美        …
    灯(教案)
    荷花淀

    庄暴见孟子(教案)
    《信客》教案
    《第一次真好》教案
    《懒惰的智慧》教案
    《作文创新思维》教案
    《变形记》教案
    触龙说赵太后(教案)
    《对联》教案
    《再塑生命》第二课时
    第一次真好(课堂教学设计)
    《天上的街市》教案
    勾践灭吴(教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雨霖铃》教案
    故都的秋
    触龙说赵太后(教案)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学案(一)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教案)
    毛泽东词二首
    中国现代诗三首之:死水、赞美(教案…
    外国诗三首(第一课时《致大海》)
    中国现代诗三首之:雨巷(教案)
    中国现代诗三首之一:再别康桥(教案…
    我与地坛
    《琵琶行》简案
    《繁星》教案
    敬业和乐业
    齐人有一妻一妾
    《绿色蝈蝈》教学设计
    《窦娥冤》教学设计
    《山坡羊   潼关怀古》教学设计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材分析.教学建…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学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学案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材分析…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个》教案(一)
    一面(教案)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学案(二…
    九年级(上)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
    第九册综合性学习第一单元《品雨》教…
    发散性思维训练:联想与想像(教案)
    《都市精灵》教学设计
    明天不封阳台
    课例研究方案
    《罗密欧与朱丽叶》教学设计
    《背影》课例
    《桥之美》教案
    《心声》教案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第二单元教学…
    石钟山记
    香菱学诗
    《傅雷家书两则》
    雨的诉说
    短文两篇
    全方位 新手法 最优化——古代咏月诗…
    《陈焕生上城》教案
    《伟人细胞》第一课时课堂实录
    《雨说》教学设计
    《老王》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第二课时)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愚公移山》最新教案
    俗世奇人
    《愚公移山》最新教案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第五单元教学…
    编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第六单教学…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八年级下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作文修改指导——如何提升作文的等次…
    第三单元 建筑艺术
    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想
    七年级下语文第五单元整体教学
    苏教版七年级(下)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
    七年级(上)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第六单元  奇思…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第五单元教学…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
    《敬业与乐业》教案
    八年级(下)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
    九年级(上)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第二单元教学…
    《琵琶行》简案
    第六单元教案:《绿》
    为你打开一扇门
    《中国石拱桥》教案
    花未眠
    我的母亲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六国论》教学设计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