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教育教学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教育教学 >> 语文 >> 高中二年级 >> 语文文章分析 >> 正文

 

杜甫诗三首(望岳 春望 石壕吏)

查询语文文章分析的详细结果
约二百公里。



学生展开想像,设想诗人当时望岳的情景。



明确: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那种欣喜惊叹仰慕的情形,非常传神。“齐鲁青未了”语出惊人,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欣赏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之高。这两句是远望泰山的景象。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这是近望泰山所见的景象。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仔细看才能看见。这是凝望泰山时所见的景象。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这显然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



4.进一步感悟作者通过内容表达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对诗的理解逐渐向较高的理性层次靠近。



提问:诗言志,诗歌创作无不是为了传情达意。这首诗流露出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教师提示学生,可以联系写作背景,联系诗人的人生经历。



明确:这是杜甫的早期作品,青年时期的杜甫过着一种“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5.感受诗人高超的写作艺术,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要求学生说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阐述理由。或者“这首诗什么地方最吸引你,指出来并说明原因”,或者“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绝唱,你认为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应当以鼓励为主,不要动辄评判,更不要轻易否定。



比如:“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钟”将大自然人格化、拟人化,把大自然写得有情有义。“割”字锤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割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含蓄蕴藉,意在言外,诗人凝望泰山“层云”“归鸟”,不觉时间已久,连眼睛都酸困了,这不正流露了诗人对泰山情有独钟,热爱有加吗?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意蕴丰厚,有一种哲理美。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它激励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永往直前。



虚实相生的写法使本诗显得摇曳多姿,言有尽而意无穷。1、2句虚写,3、4句实写,5、6句实写,7、8句虚句,虚实交错,意韵悠长。



……



6.学生齐背《望岳》。







四、师生共同研讨《春望》



本诗采用诗歌境界教学法。它以启发诱导学生想像、体验、品味诗歌为手段,以诗的不同境界为阶梯,引导学生循序渐进,深入欣赏领悟诗歌。分三个教学步骤:想像形象,把握物境;体验情感,把握情境;品味意蕴,把握意境。



多媒体显示:



写作背景: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诗人赴奉先探家,未几,安禄山发动叛乱。次年五月,贼破潼关,诗人被迫北上避难,安家于鄜州。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诗人闻讯后前往投奔,不料中途为贼兵所俘,被押至长安;因他官卑职小,未被囚禁。第二年四月,他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



近体诗



近体诗是指在唐代形成的格律诗。近体诗从句式上说有五言、七言之分;从篇幅上说有律诗、绝句两种。律诗分五律、七律两种。全诗共四联,头两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二、四、六、八句尾要押韵,通常押平声韵。



1.(1)配乐朗诵《春望》,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五言律诗的诵读要领。



(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3)指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点评。



(4)教师范读,学生循声低和。



2.学生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意。



3.引导学生通过想像再现形象,把握物境。



教师提示学生根据字词想像单个形象,根据句节想像群体形象,根据全篇想像整体形象。



(1)提问:诗歌的首联写了哪几个形象?这些形象各有什么特点,组成了怎样一幅面?



学生明确:写了国都、山河、城、草木四种形象。国破,山河依旧,城春,草木深。这是一幅沦陷中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遍地,林木苍苍,使人满目凄然。



(2)提问:颔联写了哪几个形象,组成了怎样一幅面?



学生可能有两种看法。一种看法是那娇艳的花也因感时伤别而泪水纵横,那无忧的鸟也一改往日动听的歌喉而发出让人惊心的啼叫。另一种看法是诗人伫立在娇艳的花旁,听着掠空而过的鸟儿婉转的啼叫,心里嗔怪它们的无情而流下了伤时恨别的泪水。



只要言之成理,教师当以鼓励为主。



(3)学生想像颈联、尾联的形象及面。



明确:烽火连天,兵荒马乱,“家书”承载着亲人的牵挂和眷念。诗人盼望得到一封家书,然而终归是失望,我们仿佛看到诗人满头白发如冰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



(4)引导学生把握全篇,想象整体形象。



4.教师引导学生体验情感,把握情境。



诗歌羞于直白言情,常寓情于形象之中,形象不仅是诗人情感的触发,又是诗人情感的载体,也是体验诗人情感的途径。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形象体验情感。



提问: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前四句抒发了诗人面对国都沦陷,山河破碎而产生的沉痛和忧伤之情,颈联抒发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牵挂之情,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叹息衰老,又多了一层悲哀。



5.引导学生品味诗人的主观之意是如何同客观现实之境和谐统一的以及这种和谐统一所传达的言外之意,象外之旨。



学生自由讨论交流,可能会涉及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认识、对诗句的品析评价等。



关于表现手法。全诗触景伤怀,移情于物,将忧国思亲的情怀蕴含在形象的描写中,情景交融,感人肺腑。



关于一字传神。“国破山河在,城春木深”,“破”字使人怵目惊心;“深”字令人满目凄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惊”体现了诗歌语言的动态美,寄托了诗人强烈的情感。



名句品评。如“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奥妙在哪里?



关于诗歌语言的意义美。“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举手搔头,意欲解愁,可是搔头解愁愁更愁,稀疏短发,几不胜簪,顿觉衰老,更增一层悲哀。



……



6.播放音调低沉的背景音乐,学生齐背《春望》。







五、比较两首诗风格的异同



1.学生齐背《望岳》《春望》。



2.请学生辨析两首诗的风格。



明确:《望岳》形象高大,境界壮阔,显示出气势磅礴、雄放健拔的风格。



《春望》感情凝重,景象凄清,风格沉郁,具有悲怆美。







六、布置作业



1.默写《望岳》《春望》。



2.预习《石壕吏》。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石壕吏》。了解背景;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赏析本诗情节生动、构思巧妙的艺术特色;背诵全诗。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学生齐背《望岳》《春望》。



今天,我们学习《石壕吏》。(板书文题)



二、播放背景音乐,朗读诗歌,创设学习氛围。



1.教师配乐朗读《石壕吏》,提示学生这是一首古体诗,应注意停顿、节奏、语调。



2.学生自由读。



3.选一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语文文章分析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杜甫诗三首(望岳 春望 石壕吏)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读写结合 以读促写——行动描写片断练…
    《中国当代诗三首》之一:《错误》
    《中国当代诗三首》之一:《错误》
    《道士塔》教案 (一课时)
    我活着,因为我有一个梦想
    常见文言句式
    《行道树》教学实录
    夸父逐日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大自然的语言
    《放弃射门》教案
    《珍珠鸟》教案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画山绣水
    飞红滴翠记黄山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错误》详案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简案
    《我的空中楼阁》详案
    >详案
    《斑羚飞渡》说课稿
    《致女儿的信》教学案例
    诗歌鉴赏专题之语言鉴赏
    《鲸》说课设计
    《鲸》第二课时教学评析
    《空城计》教学设计(语文版第一册)
    《谈读书》教学设计
    对联复习教案
    “诺曼底”号遇难记
    《繁星》教案
    《济南的冬天》第二课时
    伟人细胞
    飞红滴翠记黄山
    《“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设计
    《天上的街市》教案
    《往事依依》教案
    《三峡》教案
    《十五夜望月》、《我的思念是圆的》
    《水调歌头》
    比金钱更重要(第二课时)
    《懒惰的智慧》教学设计
    专题《长城》教案
    人琴俱亡
    向沙漠进军教案
    林中小溪
    秃鹰之死
    字理识字教案—识字3
    《虞美人》教学设计
    词五首(望江南、武陵春、渔家傲、江…
    《斜塔上的实验》(教案)
    《斜塔上的实验》说课稿
    “语言的衔接”类型题的解题方法
    《琵琶行》(第一课时)
    限字表述题的解答技巧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案
    《咬文嚼字》说课教案
    《信客》教案
    中国当代诗三首之二:致橡树(教案)
    漫话小行星
    食物从何处来
    公输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
    老王
    满井游记
    回忆我的母亲
    山中访友
    《像山那样思考》教案
    《伟人细胞》教案设计
    石钟山记
    甜甜的泥土
    二期课改新教材高二语文课文《三棵树…
    成语复习教案
    信陵君窃符救赵(第二课时)
    《五人墓碑记》教学设计
    《五人墓碑记》教学设计
    旅鼠之谜
    《母爱教育》教案
    现代文阅读指导专题公开课课题:分析…
    《项脊轩志》说课稿
    阿长与《山海经》
    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
    寻找语言宝石,感受语言的美        …
    灯(教案)
    荷花淀

    庄暴见孟子(教案)
    《信客》教案
    《第一次真好》教案
    《懒惰的智慧》教案
    《作文创新思维》教案
    《变形记》教案
    触龙说赵太后(教案)
    《对联》教案
    《再塑生命》第二课时
    第一次真好(课堂教学设计)
    《天上的街市》教案
    勾践灭吴(教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雨霖铃》教案
    故都的秋
    触龙说赵太后(教案)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学案(一)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教案)
    毛泽东词二首
    中国现代诗三首之:死水、赞美(教案…
    外国诗三首(第一课时《致大海》)
    中国现代诗三首之:雨巷(教案)
    中国现代诗三首之一:再别康桥(教案…
    我与地坛
    《琵琶行》简案
    《繁星》教案
    敬业和乐业
    齐人有一妻一妾
    《绿色蝈蝈》教学设计
    《窦娥冤》教学设计
    《山坡羊   潼关怀古》教学设计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材分析.教学建…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学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学案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材分析…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个》教案(一)
    一面(教案)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学案(二…
    九年级(上)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
    第九册综合性学习第一单元《品雨》教…
    发散性思维训练:联想与想像(教案)
    《都市精灵》教学设计
    明天不封阳台
    课例研究方案
    《罗密欧与朱丽叶》教学设计
    《背影》课例
    《桥之美》教案
    《心声》教案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第二单元教学…
    石钟山记
    香菱学诗
    《傅雷家书两则》
    雨的诉说
    短文两篇
    全方位 新手法 最优化——古代咏月诗…
    《陈焕生上城》教案
    《伟人细胞》第一课时课堂实录
    《雨说》教学设计
    《老王》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第二课时)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愚公移山》最新教案
    俗世奇人
    《愚公移山》最新教案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第五单元教学…
    编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第六单教学…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八年级下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作文修改指导——如何提升作文的等次…
    第三单元 建筑艺术
    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想
    七年级下语文第五单元整体教学
    苏教版七年级(下)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
    七年级(上)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第六单元  奇思…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第五单元教学…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
    《敬业与乐业》教案
    八年级(下)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
    九年级(上)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第二单元教学…
    《琵琶行》简案
    第六单元教案:《绿》
    为你打开一扇门
    《中国石拱桥》教案
    花未眠
    我的母亲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六国论》教学设计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