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晋祠
|
查询语文教育和教学的详细结果
|
墨书元右二年的题记(公元1087年)。这堂雕塑完成于元右二年当无疑问了。这时正是北宋人才辈出的时代,司马光、王安石、苏东坡、黄庭坚、范宽、郭熙等等都在此前后活动着,而晋祠又早就是名胜之地。唐太宗亲自写了温泉铭,李太白写了“晋祠流水如碧玉,微波龙鳞莎草绿”的名句,宋代的范仲淹也有诗歌颂,所以大部分雕塑家都不留名,这堂雕塑的作者也就无径考查。 主像“邑姜”即圣母殿的“圣母”,真如很多宗教雕塑一样,由于仪轨、身份的限制,做得比较拘谨、刻板,精彩之作全在于这群侍女之中。严格说来,42尊像中有宦官5尊,着男服的女官像4尊,其中有几尊我看还是后来补加的(这几尊都比大部分原作大了一号),总的尺寸都和真人大小差不多。这些侍从都是各有专职,身份、性格也是无一雷同。举手投足,顾盼生姿,世态人情,纤毫毕现,几乎可以给她们每人立个小传。 左庑东侧第五人就刻划了一个机智灵便,善解人意,见貌辨色,伶俐尖巧的姑娘,是有了相当经验的丫环。可能有人会认为我这个分析有点勉强,因为她们不会说话,又怎么能知道她“善解人意”呢?那么,我们来仔细考察一下,请看她的整个身姿微向前倾,似在较快地迈步,和周围几个人相比,她行进速度要快得多,所以我说她是很“灵便”的,也就是说她是很灵活利索的。她脸的朝向和行进方向不同,似乎有人打招呼,她会立即回头应对,有点“蓦然回首”的意味,所以我说她是机敏的、反应迅速的。她眉飞色舞的样子。所以我说她是个尖巧而会讨好的姑娘。正因如此,也似乎颇为得意,所以我说她“善待人意”。这些看法,我以为并不是我的独特想象,而是这件艺术作品的客观效果。左庑东侧,最后一名侍女则完全和她相反,活现了一个天真妖憨,好像初来乍到,还有点不知所措的少女。圆圆的脸,充满了稚气,很漂亮但似乎毫不知觉,动作姿态十分纯朴。而右庑的第一个雕像却可能是个“领班”。一副庄重矜持、不苟言笑的腔调,显示了她已深得信任,也深感自己职在“捧印”的重要。因此她全神贯注于所拿的“印玺”,一手捧托,一手护持。尤其这护持的手,把怕碰、怕磕的心态表现得十分贴切。 她的年龄也显然大于一般丫头们,稳重而老练,眼神极为锋利,但却含威不露,嘴角有力,显得是个很有判断力,办事果敢的妇女。我们要特别注意,左庑北墙一行最中间的一位。她身材纤弱而风姿绰约,可是双手捧心,神情落寞,好像有着满腹心事,幽恨怨怅,一肚子不合时宜,一看而知,她是位自尊心极强,不肯随和,不会讨好,连人家的同情都会拒绝的姑娘。这种种的心态是通过正侧两面都呈微微的“S”状的大线体现的。而总的造型极为内敛。自上而下都为直线衣纹,与大动态线相一致,也强调了优美柔和中的倔强之气。她的眼神和其他各像不一样,完全是在内省,对周围的一切都不予理睬。更显出心高气傲、孤芳自赏的韵味。这是一件精到的杰作,说明了作者对社会的认识之深,而造型水平已达到了艺术高峰。我还想再举一个杰出的例子。是右庑第二位的一个头顶高冠的中年侍女。显然她已年老色衰,不受重视,她似乎没有了和别人争强斗胜的条件。 但她却在这一大家里历尽沧桑,她已经看透了人情冷暖和世态炎凉。她的眼睛里已没有了希望和失望,有的只是冰冷的寒意和犀利的洞察。她微微下撇的嘴角说明了她的不满和蔑视。这些表情是十分明确的,是不容误解的。 我们可以肯定,这些表情身姿所传达的思想内涵决不会是建筑主人的意图,而恰恰是雕塑艺人们的深刻构思。我们看到的其实已经和宗教无关,并且和纪念“邑姜”这位“圣母”也没有多大干系,这些创作纯属雕刻家有感于衷的“借题发挥”。当然,我们也没有必要为这些宋代的匠师们加上什么阶级立场的帽子,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这组雕塑是现实主义艺术的伟大成就。从中,我们看到了北宋社会的有血有肉、有喜怒衰乐的真实人物,体会到这些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和由此产生的复杂心态和深刻个性,不管作者是有意或无意。我们同时也不能不表示叹赏雕塑家们的高超技艺,这种深入的个性刻划,这种微妙的造型能力在北宋以前是远未达到的。即使我们放眼世界,如果仅从深刻揭示了人物的个性,提示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具体个性这个角度来看,那么,欧洲的文艺复兴时代并未达到这种水平。我并不想以此来贬低文艺复兴的艺术价值,他们是以高超的艺术技巧,表达了人类在那时产生的崇敬理想,是高度概括性的,是象征性的,因而也是类型化的刻划。作为社会的、具体个性的描绘,作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的出现,则几乎到17世纪上半叶了。当然作为个性的肖像也早已在罗马出现,但到底只限于王公贵族的肖像,还并不是丰富多样社会关系所形成不同心态的提示。其实,就以现在还见到的宋代人物绘画来说,也并没见到如此深刻的描绘,就是描写社会人情的文学著作中,如宋代“话本”,也并未出现如此入木三分的刻划。我作为一个中国的雕刻家不禁为晋祠的这些雕刻杰作而充满自豪。 晋祠宋塑 晋祠圣母殿的彩塑是我国宋代宫廷生活的真实写照。殿内有主像一尊,侍从像 42尊。主像圣母邑姜,身穿蟒袍,霞帔珠璎,凝神端坐于凤椅之上,表现出统治者的尊贵与奢华。侍从像中有身着男装的女官4尊,宦官5尊,但是,在所有雕塑中最为珍贵,最有吸引力的还要数三十尊侍女像。她们各有专职,身份、性格无一雷同,举手投足,顾盼生姿,世态人情,丝毫毕现。 那位“捧印”的侍女,庄重矜持,不苟言笑,显示了她已深得信任,也深感自己职责的重要。因此,全神贯注于所拿的“印玺”,一手捧托,一手护持。尤其这护持的手,将怕碰、怕磕的心态表现得十分贴切。她稳重而老练,眼神极为锋利,却含威不露,嘴角有力,显然是一个很有判断力,办事果敢的妇女。也许是由于职务关系,她生活较为优越,外形显得很丰满。 而那位身材纤弱,丰姿绰约的侍女,双手捧心,神情落寞,好像有满腹心事,幽恨怨怅,一肚子的不合时宜。一看便知,她是位自尊心极强,不会讨好,不肯随和,连别人的同情都会拒绝的姑娘。这种种的心态是通过正侧两面都呈微微“S”状的大线条体现的,而总的造型极为内敛。自上而下与动态线相一致的直线衣纹,体现了她优美柔和中的倔强之气。她对周围一切不予理睬的眼神,更显出心高气傲,孤芳自赏的韵味。 那位小侍女,似乎刚刚入宫不久,她聪颖洒脱,伶牙俐齿,还不时搞些恶作剧,戏弄别人,讨得主人欢心,深受宠爱使她常常得意忘形,和围围一些侍女拌嘴吵架。可是这一次却被别人拆穿了她的小把戏,她可真有点生气了,脖子一歪,袖子一甩,小嘴一撅,打算到圣母那儿告一状。由于她入宫时间不长尚无经验,表现出的是活泼轻松的形象。而在宫迁中生活时间较长的侍女,对宫中尔虞我诈的关系看得很透彻,表现出的则是沉思和愤慨。 再看那老年侍女,她头戴宝莲冠,身穿直领对襟长衫,从她的身材看,年轻时可能是为圣母献歌舞的侍女,现已年老色衰,不受重视,似乎没有了和别人争强斗胜的条件,被贬在后宫做粗活。她历尽沧桑,看透了人情冷暖和世态炎凉,在她的眼睛里已没有了锲望和向往,有的只是冰冷的蔑视和犀利的洞察,她微微下撇的嘴角,说明她对现实生活非常不满。正象唐代诗人白居易在《上阳白宫人》诗中所描述的悲惨情景,“玄宗末岁初选入,入时十六今六十。同时采择百余人,零落年深残此生。” 那位眉清目秀,身材苗条的侍女是在宫中为圣母唱戏的女子。她动作优雅,美丽而恬静,含蓄而大方,头微微低垂,正面看,她含羞带笑,似刚为圣母唱完一曲,受到圣母的夸赞,所以一副感激和满足的神情。然而,从侧面看,她眼睛红肿,眼角含泪,一副悲苦的样子。我们可以想象,她的青春年华被葬送在深宫里,她有多少幽怨,多少哀愁,圣母面前,她强装欢颜,而背地里,又流下了多少心酸的泪水。我国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对此尊雕塑颇感兴趣,曾评价道:“一笑一颦,似诉平生”。雕塑用写实、传神的手法刻画了一个女戏子复杂的内心世界。 这组国内罕见的侍女群像,在艺术风格上,已经摆脱了南北朝以来宗教和神的束缚,而深入到人的精神世界和性格刻画上,它所表达的思想内涵决不会是建筑主人的意图,而恰恰是雕塑艺人的深刻构思。从中,我们看到了北宋社会有血有肉,有喜怒哀乐的真实人物,体会到她们之间的社会和由此产生的复杂心态和深刻个性。 侍女们生活的年代距离我们已经很远了,但是艺术却把她们真实、永远地再现给了后人。告诉我们,在1000年前,有这样一些人就是这样地生活着。不朽的艺术造就了不朽的形象,不朽的形象使我们充分感受到艺术的神奇,这就是晋祠宋塑带给我们的感悟和启迪。 晋祠古老的传说 位于太原市西南郊25公里的悬瓮山麓,为古代晋王祠,是后人纪念周武王次子姬虞而建的。 晋祠,早在一千五百多年前,已经是著名的旅游圣地,北魏以后的各个朝代,晋祠又经历了重建与扩建,形成了今日的规模。 晋祠内,最著名的殿堂为圣母殿,创建于宋代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圣母殿建筑端庄、稳重,造型别致,殿前木柱上有宋代木雕蟠龙,是国内现存最早的木雕艺术品。 圣母殿,是供奉西周武王王后、太公姜尚的女儿、姬虞生母邑姜的祠堂。圣母殿原名“女郎祠”,殿内现存宋代彩塑41尊,后补塑像两尊,共43尊。这些彩塑中,邑姜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语文教育和教学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晋祠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广东版)《菱角的喜剧》教学设计 |
下一篇文章: 装在套子里的人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