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830年
利用温差电效应,发明温差电堆,用以测量热辐射能量(意大利 诺比利)。
公元1831年
各自发现电磁感应现象(英国 法拉第,美国 约·亨利)。
公元1832年
用永久磁铁创制发电机(法国 皮克希)。
公元1833年
提出天然运动的变分原理(英国 哈密顿)。
发明电报(德国 威·韦伯、高斯)。
在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的基础上,提出感应电流方向的定律,即所谓楞次定律(德国 楞次)。
公元1834年
发现温差电效应的逆效应,用电流产生温差,后楞次用此效应使水结冰(法国 珀耳悌)。
在热辐射红外线的反射、折射,吸收诸实验中发现红外线本质上和光类似(意大利 梅伦尼)。
提出热的可逆循环过程,并以解析形式表达卡诺循环,用来近似地说明蒸汽机的性能(法国 克拉珀龙)。
提出动力学的普适方程,即哈密顿正则方程(英国 哈密顿)。
公元1835年
推出地球转动造成的正比于并垂直于速度的偏向加速度,即科里奥利力(法国 科里奥利)。
根据波动理论解释光通过光栅的衍射现象(德国 薛沃德)。
公元1838年
推出关于多体体系运动状态分布变化的普适定理,后成为统计力学的基础之一(法国 刘维叶)。
公元1842年
发现热功当量,建立起热效应中的能量守恒原理进而论证这是宇宙普适的一条原理(德国 迈尔)。
推知光源走向观测者时收到的光振动频率增大,离开时频率减小的多普勒效应。后在天体观察方面得到证实(奥地 多普勒)。
公元1843年
发明电桥,用以精确测量电阻(英国 惠斯通)。
创用冰桶实验,证明电荷守恒定律(英国 法拉第)。
测量证明,伽伐尼电池通电使导线发出的热量等于电池中化学反应的热效应(英国 焦耳)。
公元1845年
发现固体和液体在磁场中的旋光性,即强磁场使透明体中光的偏振面旋转的效应(英国 法拉第)。
1843—1845年,分别用机械功,电能和气体压缩能的转测定热功当量,以实验支持能量守恒原理(英国 焦耳)。
推得滞流方程及流体中作慢速运动的物体所受的曳力正比于物体的速度(英国 斯托克斯)。
发展气体分子运动论,指出赫拉帕斯分子运动论的基本错误(英国 华特斯顿)。
公元1846年
认为两电荷之间的力不但和距离有关,也和其运动速度和加速度有关,而电流就是运动着的电荷所组成(德国 威·韦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