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42年,创制百分温标,即后来的摄氏温标(瑞典 摄尔西斯)。
1743年,用变分法得出能概括牛顿力学的普适数学形式,即后人所称的欧拉—拉格朗日方程(瑞士 欧拉)。
1745年,各自发现蓄电池的最早形式——莱顿瓶(荷兰 马森布罗克,德国 克莱斯特)。
1747年,提出天然运动的最小作用量原理(法国 莫泊丢)。
1750年,发现磁力的平方反比定律(英国 米歇尔)。
1752年,得到暴雨带电性质的实验证据(美国 本·富兰克林)。
1756年,提出比热概念,发现熔化、沸腾的“潜热”,形成量热学的基础(英国 约·布莱克)。
1767年,根据富兰克林证明带电导体里面静电力不存在的实验,推得静电力的平方反比定律(英国 普列斯特列)。
1768年,近代蒸汽机出现(英国 瓦特)。
1769年,制成第一辆蒸汽推动的三轮汽车(法国 柯格诺特)。
1771年,发表《用弹性流体试图解释电》(英国 卡文迪许)。
1775年,发明起电盘(意大利 伏打)。
1777年,引出重力势函数概念(法国 拉格朗日)。
1780年,偶然发现火花放电或雷雨能使蛙腿筋肉收缩(意大利 伽伐尼)。
1782年,发明热空气气球(法国 蒙高飞兄弟)。
1783年,首次使用氢气作气球飞行(法国 雅·查理)。
1785年,实验证明静电力的平方反比定律(法国库仑)。
1798年,从钻造炮筒发出巨量的热而环境没有发生冷却的现象出发,认为能够连续不断产生出来的热,不可能是物质,反对热素说,主张热之唯动说(英国 本·汤普森)。
1798年,用扭秤法测定万有引力强度,即牛顿万有引力定律中的比例常数,从而算出地球的质量(英国 卡文迪许)。
1800年,使用固体推动剂,制造火箭弹,后被用于战争(英国 康格揣夫)。
公元1801年
观察到太阳光谱中的暗线,错认为是单纯颜色的分界线(英国 武拉斯顿)。
提出光波的干涉概念,用以解释牛顿的彩色光环以及衍射现象,第一次近似测定光波波长。提出视觉理论,认为人眼网膜有三种神经纤维分别对红、黄、蓝三色敏感(英国 托·杨)。
公元1802年
《声学》出版,总结对弦、杆、板振动的实验研究,发现弦、杆的纵振动和扭转振动,测定声在各种气体、固体中传播的速度(德国 舒拉德尼)。
公元1807年
首次把活力叫作能量(英国 托·杨)。
公元1809年
发现在两炭棒间大电流放电发出弧形强光,后被用作强光源(英国 戴维)。
发现双折射的两束光线的相对强度和晶体的位置有关,从而发现光的偏振现象,并认识到这与惠更斯的纵波理论不合(法国 马吕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