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18年
发现压电效应可使石英板振动,制成石英压电振荡器,用作超声源(法国 郎之万)。
提出规范不变几何,用以概括万有引力和电磁场,第一次试图建立统一场论(德国 韦耳)。
提出飞机翼尾流引起的应曳力理论(德国 普兰特耳)。
提出量子理论和经典理论之间的对应原理(丹麦 尼·波尔)。
公元1919年
首次实现人工核反应,用 粒子从氮原子核打出质子(英籍新西兰人 厄·卢瑟福)。
发明电磁分离法鉴别和称量同位素的质谱仪,发现同位素质量近乎整数的规则(英国 阿斯顿)。
发现铁的磁化过程的不连续性,是韦斯铁磁理论有铁畴存在假定的直接证明(德国 巴克豪森)。
提出《达到极高高度的一方法》。利用固体推进剂制造火箭,试图射入太空(美国 戈达德)。
公元1921年
发明利用原子束在不均匀磁场中偏转的方法测量原子的磁矩,为量子论中空间方向量子化原理提供了证据(德国 斯特恩、盖拉赫)。
首次发现类似于铁磁现象的所谓铁电现象(美国 瓦拉塞克)。
公元1922年
实验第一次精确证实重力加速度和落体成分无关(德国 厄缶)。
提出液体中密度热起伏引起光散射的理论,后被用到液体声测量中(法国 布里渊)。
提出用石英压电效应调制电磁振荡的频率(美国 卡第)。
公元1923年
提出物质粒子的波粒二象性概念,标志着新量子论的开始(法国 德布罗意)。
提出经典统计力学中的准各态历经假说,用以代替不能成立的各态历经假说(意大利 费米)。
用旧量子论研究原子谱线的反常塞曼效应,发现角动量决定谱线分裂的g因子公式(德国 朗德)。
在X射线散射实验中发现波长改变的效应,提出自由电子散射光子的量子理论(美国 康普顿)。
提出引起粒子动量改变的量子规则,用以解释光栅对一束辐射的衍射效应(美国 杜安)。
公元1924年
首次用德拜—体克耳电解质理论研究电离化气体(英国 罗斯兰德)。
发现光量子(光子)服从的统计法则,据此用统计方法推出普朗克的辐射公式(印度 玻色)。
发现服从玻色统计法则的体系在温度为绝对零度附近时,其粒子都迅速降到基态上的现象,即所谓爱因斯坦凝结 (瑞土,美籍德国人 爱因斯坦)。
推出光折射率的量子论公式,即克雷默兹—海森堡色散公式(荷兰 克雷默兹,德国 海森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