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13年
改进 粒子散射实验,验证了卢瑟福原子有核模型的散射理论(德国 盖革,英国 马斯登)。
实验发现电场使原子光谱线分解的现象(德国 斯塔克)。
提出原子结构的量子化理论,用量子跃迁假说解释原子光谱线的发射和吸收(丹麦 尼·波尔)。
提出角动量的量子化规律(荷兰 埃伦菲斯特)。
提出万有引力的度规场理论,在物理学中第一次使用了非欧几何(美籍德国人 爱因斯坦)。
公元1914年
用不同能量的电子轰击气体和蒸气,实验证实了量子级间的跃迁,支持了波尔的原子模型理论(德国 詹·弗克、古·赫兹)。
发现快速旋转铁棒使棒磁化的回转磁效应(英国 巴特)。
提出氢离子是带单位正电的粒子(英国籍新西兰人 厄·卢瑟福)。
公元1915年
推广了波尔原子模型理论中的量子条件,发展了量子论 (德国 索末菲,英国 威·威尔逊)。
用变分原理推出广义相对论的数学方程,成为广义相对论的数学形式基础(德国 希尔伯脱,荷兰 罗伦兹)。
应用气体分子运动论,发明汞扩散型真空泵,为高真空技术的先驱(德国 盖达)。
发现磁化可使铁棒旋转的回转磁效应(瑞土、美籍德国人 爱因斯坦,荷兰 德哈斯)。
公元1916年
实验验证爱因斯坦光电效应量子公式,精确测定了普朗克常数(美国 米立根)。
在1907年提出等效原理与1913年提出万有引力是度规场的基础上,完成广义相对论(瑞土、美籍德国人 爱因斯坦)。
各自应用索末菲推广的波尔原子模型理论解释斯塔克效应,获得成功(德国 卡·施瓦茨西德、爱泼斯坦)。
用波尔—索末菲旧量子论解释了塞曼效应,提出空间量子化原理(德国 索末菲,荷兰 德拜)。
用量子跃迁概念,推出普朗克辐射公式,得到自发发射,受激发射和吸收三者几率之间的关系(瑞士、美籍德国人 爱因斯坦)。
求出了广义相对论中引力场方程的单个质点的精确解 (德国 卡·施瓦茨西德)。
证明能级的精细结构在波尔原子理论中是由狭义相对论的效应引起的(德国 索末菲)。
公元1917年
各自用波尔茨曼输运方程,求出气体的粘滞性、热传导、扩散等输运系数的严格表式(英国 查普曼,瑞典 恩斯考格)。
运用广义相对论,提出在空间上有限(闭合)静态宇宙球状模型(美籍德国人 爱因斯坦)。
根据广义相对论,提出另一个有限的度规不随时间变化的宇宙模型(荷兰 德希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