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氢弹的爆炸(苏联 萨哈罗夫、塔姆等)。
分别提出在强作用下守恒的奇异量子数概念,用以归纳奇异粒子间关系(美国 盖尔曼,日本 西岛)。
公元1954年
利用氨气分子来制成微波激射器(即“脉塞”),实现用受激发射产生放大的、频率单纯的微波,是“量子电子学”的先驱 (美国 汤斯、高尔登、柴格尔)。
提出超导电性的经验规则,发现数百种超导物质,为产生特强磁场提供原材料(美籍德国人 马蒂阿斯)。
提出自然规律必须符合物质、空间、时间三种宇称联合守恒定律。(德国 吕德斯)。
建成第一个核电站(苏联 负责者布洛欣采夫等)。
公元1955年
提出磁流体湍流理论,是海森堡理论的推广(美籍印度人 钱锥赛克哈)。
利用高能加速器发现反质子(美籍意大利人 埃·塞格里,美国 钱伯林)。
提出强作用“基本粒子”结构的模型,认为所有强作用粒于都由质子,中子、 超子及其反粒子所组成(日本 坂田昌一)。
对1951—1953年期间反对哥本哈根学派量子论解释的各种意见进行反驳(德国 海森堡)。
提出原子核大变形的壳层模型理论(瑞典 斯·尼尔森)。
公元1956年
首次观测到中微子存在的可靠证据(美国 莱恩斯、科恩)。
提出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美籍华人 李政道、杨振宁)。
发现正、反质子对的电荷交换反应,从而证实反中于的存在,(美国 考尔克、温策尔,意大利 皮奇昂尼等)。
利用延迟符合计数光子的办法,首次观测到两个相干光束中光子间的起伏关联性(英国 儿·布朗、特威斯)。
成功产生并分析非稳定的自由基分子的光谱(加拿大籍德国人 赫茨伯格)。
公元1957年
中国科学院,第一机械工业部有关单位制成锗半导体电子学器件,是中国电子技术晶体管化的开端。
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重83.6公斤,倾角65度。
观测到弱相互作用下的空间宇称不守恒(美籍中国人吴健雄,美国 安布勒、海沃德、霍普斯,美籍英国人 哈德森)。
提出强磁场在超导电体中渗透通量丝理论,预言第二型超导电体(苏联 阿布里考索夫)。
开始发展“几何动力学”,把万有引力、电磁场、质量、电荷都当作弯曲的空虚空间的性质来解说,企图把物理学完全几何化(美国 惠勒、米斯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