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810年
创制回旋器(德国 博能堡格)。
公元1811年
发现当反射光呈全偏振时,反射光与折射光两方向成直角,反射角的正切等于折射率(苏格兰 布儒斯特)。
发现偏振光通过晶体时产生的丰富彩色现象。后人据此发明用偏振光观测透明体中弹性应变的技术(法国 阿拉戈)。
把引力势理论移植到静电学中,建立了计算电势的方程(法国 普阿松)。
公元1815年
提出光衍射的带构造理论,把干涉概念和惠更斯的波迹原理结合起来(法国 菲涅耳)。
公元1816年
发现玻璃变形会产生光的双折射现象,为光测弹性学的开端(英国 布儒斯特)。
公元1819年
发现电流可使磁针偏转的磁效应,因而反过来又发现磁铁能使电流偏转,开始揭示电和磁之间的关系(丹麦 奥斯忒)。
发现常温下,固体的比热按每克原子计算时,都约为每度六卡。这一结果后来得到分子运动论的解释(法国 杜隆、阿·珀替)。
证实相互垂直的偏振光不能干涉,从而肯定了光波的横向振动理论,并建立晶体光学(法国 菲涅耳、阿拉戈)。
公元1820年
发明电流计(德国 许外格)。
公元1821年
发表气体分子运动论(英国 赫拉帕斯)。
发现温差电偶现象,即温差电效应(俄国 塞贝克)。
公元1822年
发明电磁铁,即用电流通过绕线的方法使其中铁块磁化 (法国 阿拉戈、盖·吕萨克)。
发现方向相同的两平行电流相吸,反之相斥。提出“电动力学’中电流产生磁场的基本定律。用分子电流解释物体的磁性,为把电和磁归结为同一作用奠定基础(法国 安培)。
从实验结果归纳出直线电流元的磁力定律(法国 比奥、萨伐尔)。
创用光栅,用以研究光的衍射现象(德国 夫琅和费)。
推得流体流动的基本方程,即纳维尔—史托克斯方程(法国 纳维尔)。
公元1824年
提出热机的循环和可逆的概念,认识到实际热机的效率不可能大于理想可逆热机,理想效率与工质无关,与冷热源的温度有关,热在高温向低温传递时作功等,这是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萌芽。并据此设想高压缩型自燃热机(法国 卡诺)。
公元1826年
修改牛顿声速公式,等温压缩系数换为绝热压缩系数,消除理论和实验的差异(法国 拉普拉斯)。
实验发现导线中电流和电势差之间的正比关系,即欧姆定律;证明导线电阻正比于其长度,反比于其截面积(德国 欧姆)。
观察到液体中的悬浮微粒作无规则的起伏运动即所谓布朗运动,是分子热运动的实证(英国 罗·布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