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精确地安排实验,试图测量由于地球在“以太”中运动而引起的光干涉效应,但所得结果未超过期待值的百分之一(美国 迈克耳逊、莫雷)。
提出“以太”是旋涡海绵质的数学理论(英国 汤姆生)。
公元1888年
研究赫兹发现的光电效应,发现清洁而绝缘的锌板在紫外光照射下获得正电荷,而带负电的板在光照射下失掉其负电荷,在真空中也如此(德国 霍尔瓦希斯)。
在莱顿瓶放电的实验中,发现电磁波,并证明它呈现光的反射射、折射、干涉、衍射、偏振等性质,特别是从其频率和波长直接确定其传播速度等于光速。至此,麦克斯韦的电磁波理论得到全部验证(德国 亨·赫兹)。
公元1890年
用紫外光照射锌板产生连续光电流,是最早的光电装置 (俄国 斯托莱托夫)。
发现表示碱金属和氢原子光谱谱线波长的通用公式(瑞典 里得堡)。
提出燃烧和爆炸波的传播理论(俄国 米海里逊)。
维纳根据干涉原理,利用反射面作光驻波的实验。次年,李普曼在这基础上发明初步的天然彩色照相法(德国 渥·维纳,法国 盖·李普曼)。
发现赫兹辐射电波能使装在玻管中的松铁屑电阻减小.并利用这一效应制成赫兹电波接受器(法国 布冉利)。
公元1892年
由电磁理论推出磁场和电场对运动电荷(密度)的作用力表式(荷兰 罗伦兹)。
用分子束方法证实麦克斯韦尔的气体分子速度分布律(德国 斯特恩)。 [化 学]
发明高于3,500摄氏度的高温反射电炉。用于制备电石、铝、钨、金刚砂等重要难熔物质(法国 莫伊桑)。
发现含烃基的有机物具有相同的红外辐射光谱,这是红外辐射谱用于分子结构分析的开始(荷兰 朱利叶斯)。
利用隔膜法电解食盐制备氯碱(英国 哈格里佛)。
发现除一氧化碳外的异氰酸酯和异氰化物等“二价”碳的稳定化合物,和凯库勒的四价碳学说有矛盾(美国 尼弗)。
发现有机化合物反应时的空间位阻效应(德国 威·迈耶尔)。
公元1893年
按热力学研究黑体辐射理论,推出温度升高使强度分布移向短波的位移定律(德国 威恩)。
[物理学]
改进布冉利的赫兹波接受器,成为无线电检波器的先驱(英国 洛奇)。
公元1895年
实验确定阴极射线由带负电的粒子组成(法国 贝林)。
发现X射线,舒斯特(英)认为它是波长非常短的“以太’横波(德国 伦琴)。
提出湍流判据的同比理论(英国 奥·雷诺)。
1894—1895年,首次进行一哩的无线电传播,1898年开始进入实用(意大利 马可尼)。